甲午战争的国际背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甲午战争论文,背景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1894年爆发的、深刻影响中日两国发展和关系的甲午战争,两国学者从各种角度做过许多探讨。笔者深感此次战争有着复杂的国际背景,试图做些初步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
19世纪末叶正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体系向帝国主义体系转化时期,殖民和掠夺已初步完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殖民和掠夺的成果如何在资本主义世界重新分配。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甘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获得的丰厚成果,总是想一体均沾,分享一点。这就必然加剧列强间的勾心斗角。为了在重新分配的天平上加重砝码,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扩充军备,伺机一战。
日本自1853年被强制开国以后,表现出与清朝政府完全不同的态度,积极向西方学习。明治维新以后更是极力提倡西化,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就。日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了列强奉行的弱肉强食理论。
明治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十分关注世界各国的动向,政府亦多次派大型使节团出访,外交活动频繁,这就使得当时的日本朝野比较迅速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世界新格局,因而不愿放弃寻找机会,分享列强在东亚地区的既得利益。日本国内的征韩论、征台论和大陆政策一直在滋生蔓延,国权论甚嚣尘上。
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在19世纪80年代初就从民权论转向国权论,写了《脱亚论》,大肆鼓吹对外扩张,说:“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其行伍,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待此类国家之办法对待之。”(《时事新报》1885年3月16日)1885年10月,一部颇有影响的小说《佳人之奇遇》出版了,作者柴四郎写道:“当今燃眉之急是,与其内张十尺之自由,不如外伸一尺之国权”。福泽谕吉还在1884年构想了一幅中国分割图,认为中国将同波兰一样被列强瓜分。1898年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几乎没有超出福泽的预料。
国权主义的抬头和对清朝前途的看淡,都不是孤立的,它是基于对世界大势的认识,中法战争和朝鲜甲申政变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在1885年前后,日本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洋务运动的成就和北洋舰队的威力,使日本不敢轻举妄动。正因如此,扩充军备成为日本的首要任务。1885年3月,日本聘请德国梅克尔少校为陆军大学教官。在他任职三年间,确立了军令机关独立出来的德国式军制。日本还把清朝作为假想敌国,1886年5月开始建设吴和佐世保两地作为军港,并规定吴为大陆作战的后方基地,佐世保为“最枢要之地”,把佐世保“扩大到专供出师准备之规模”,以准备对清朝战争,从而加快向帝国主义的转化。
日本扩军备战的一个借口是甲午战争的急先锋、曾任参谋本部部长和首相的山县有朋所提出的“主权线”和“利益线”理论。1890年3月,他在首相任上向阁僚们传阅了他的意见书《外交政略论》,其中强调在帝国主义时代“仅仅防守主权线已不足以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卫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并指出如果它国侵入利益线,则必须以“强力”“排除之”。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利益线的焦点”是朝鲜,而朝鲜当时是中国的保护国,他虽主张联络清朝共同保护朝鲜,但清朝并未接受这种理论。中日围绕朝鲜问题的冲突已不可避免。积极鼓吹对外侵略的青木外相也抛出了《东亚列国之权衡》的意见书,强调俄国远东政策带来的朝鲜危机,极力主张日中两国结盟把俄国赶出西伯利亚,把朝鲜、满洲及勒拿河以东的西伯利亚并入日本。这更加暴露了日本想借国际局势的变动侵吞东亚邻国的野心。
正当日本在弱肉强食理论指导下迈向扩张侵略道路的时候,清政府却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虽然洋务运动的“富国强兵”取得了一定成果,北洋舰队成为超越美国的第四大海军力量,郑观应等人也发出了“盛世危言”的呼声,但是老大帝国的腐朽本质暴露无遗。日本在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所担心的与其说是清朝陆海军,倒不如说是列强的干涉。
二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是朝鲜问题。从表面上看,朝鲜是清朝的保护国,与清同样的腐败落后,不能跟上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潮流,被日本的征韩论者视为顽冥不化的保守国家,因而福泽谕吉等人极力扶植所谓的开化派,大久保等人也时常鼓噪着征韩。1894年日本总算找到借口直接派兵朝鲜,并在山县有朋等人的鼓动下迅速挑起中日战争。但从实质上看,日本发动的并不是福泽谕吉叫嚣的“文明对野蛮”的战争,而是披着“文明”外衣的侵略战争,是奉行弱肉强食这种强盗逻辑的结果。清朝在“保护”的名义下尚无吞并朝鲜之意,日本则在“开化”的幌子下企图达到“失之西隅,补之东邻”的目的。
朝鲜问题成为热点的另一个原因是俄国决定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这标志俄国向东亚渗透的威胁越来越大。俄国蚕食土地的胃口是清朝和日本所深知的,一旦铁路修通,列强在东亚的争夺将更激烈,中、朝、日三国所受的压力将更大。故此,在1890年前后,日本政界许多人提出了日中联合抗俄的设想。但由于两国在朝鲜改革问题上的分歧,日本参谋本部还是选择了以中为敌的既定方针,借甲午战争把清朝势力赶出朝鲜,并通过严重削弱清朝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的不平等条约来充实自己。
甲午战争更刺激了俄国对东亚的侵略。俄国取代中国开始在朝鲜问题上与日本正面交锋,它凭借其一等强国的地位迫使朝鲜接受了一项秘密协定,即除了俄国对朝鲜国王实行保护,为朝鲜提供军事、财政援助以外,还约定在朝鲜发生重大国内骚乱和外国侵犯朝鲜独立时,俄国向朝鲜提供军事及其他援助。俄国势力顺利进入朝鲜。也正是这场战争使清政府一些官员认清了日本的侵略野心,被迫与俄国接近,后签订了《中俄密约》。
显然,日本发动战争的最大赢家是它最惧怕的俄国。本来日本想通过联中护朝来抗俄,后又想通过战争独占朝鲜,结果却让俄国乘虚而入,并把中、朝推到俄国一方。如果说日本消除了清朝这一“隐患”,那么,俄帝国的魔掌直接伸到东亚,就成为日本的一大近忧。日本为了保卫其所谓的“利益线”,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竭尽全力发展军备,以图有朝一日击退俄国,独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日本的近代化进程扭曲了,扩张野心不断膨胀,以至最后幻想称霸世界。清朝因战败而被迫割地赔款,元气大伤,列强纷纷着手瓜分中国,半殖民地危机进一步加深。朝鲜虽在名义上维持了独立,但日、俄都想使其殖民地化。
朝鲜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冲突,不仅关系着日、中、俄三国,而且引起了各列强国家的关注。英、法、美、德、意等国都在甲午战争前后对东亚倾注了精力,它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或斡旋,或旁观,外交活动频繁。清朝力求列强干涉以阻止日本侵略势头,而日本则积极争取外交主动以减少列强的压力,列强却只想着坐收渔翁之利。
三
甲午战前,中日两国都背着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一举一动还得看列强眼色行事。日本早就决心对中一战,一则想实现侵略台湾和朝鲜的扩张目标,二则希望作为东亚盟主跻身列强行列,分享列强在东亚的利益。而在当时,欧美各国由于尚未完成正式瓜分中国的准备,因而不希望爆发战事。清朝正是看准了列强的意图,而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以防止战争的发生和蔓延,故在战争准备上根本不象日本那么积极,西太后六十寿辰庆典仍在不紧不慢地筹备着。
由于英国是当时的头号强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力都很大,无论从各方面来说都希望维持东亚和平,因而,李鸿章在战前就请求英国出面干预。英国外相在6月14日告知日本公使,希望日本与清朝同时从朝鲜撤兵,并表示对可能发生的纠纷感到担心,实际上给日本施加了一点压力。日本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也在争取英国的支持,以帮助朝鲜镇压内乱、改革内政为借口,拒不撤兵。英国虽做出调停姿态,但因在朝鲜没有多少利害关系,表现并不积极。
俄国正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它是想借助陆路的优势,取代英国在东亚的霸主地位。李鸿章试图利用俄国缓冲中日对峙,他向驻清公使喀西尼提议,由日中俄三国代表商讨日中两国撤兵和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问题,但俄国外交大臣以俄在亚洲兵力不足和外交上有陷于孤立危险为由,加以拒绝。其实,俄国倒是希望日中大战,这对其南进是有利的。当俄国后来取代中国把势力伸进朝鲜时,日本因战争消耗,对俄国完全无可奈何。
李鸿章以夷制夷的策略彻底失败了。日本经过充分准备,很快就打败了清军。北洋水师的覆没更使列强吃惊不小。英国害怕清朝战败会导致内乱而损害其利益,便于10月6日呼吁德、法、意、俄、美各国联合干涉,结果各国反应冷淡。日军继续大举侵犯辽东半岛。11月5日,美国提议进行“友谊的仲裁”,以图掌握调停的主动权。但日本军部为了在媾和谈判中加强优势,仍不断深入,一部分人还叫嚣把大本营移往大陆,向清朝心脏直隶进犯。清朝眼看前线失利、列强坐视,只好派代表赴日求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反映了日本弱肉强食的扩张政策,是其“脱亚入欧”的重要一步。
列强坐视日、中搏杀了七、八个月,无疑是怂恿日本的侵略行为,故日本也送给列强一份战利品,那就是强迫清朝开放口岸和允许内地通商。但日本的过分要求也引起列强的不满,特别是俄国坚决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因为它已考虑将整个东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战后出现了一次动真格的干涉,几艘俄舰开进了神户和烟台。德国为了抓住介入中国事务的契机,也同意干涉,法国为了把俄国力量引向东亚,自然求之不得。英国考虑到清朝元气大伤,转而依靠日本共同对付俄国,故不参与干涉。三国干涉完全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根本不是维护清朝的利益。日本为了吃掉朝鲜和中国东北这块肥肉,从此开始卧薪尝胆,准备对俄战争。
从甲午战争的国际背景可以看出,日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很快加入到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这一潮流。为了迅速进入列强争霸行列,日本制定了以中为敌的大陆政策,企图通过削弱清朝充实自己来争当东亚盟主。列强对东亚变局各怀鬼胎,完全从各自利益出发,使日本更加相信“一萝筐国际公法也抵不上一颗炮弹”的强盗逻辑,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滑越远。清朝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最后惨遭失败,其教训是极其沉痛的。
标签:甲午战争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朝鲜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历史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北洋水师论文; 万历朝鲜战争论文; 清朝历史论文; 洋务运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