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对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POCD的影响作用分析论文_姬翔 刘一丹

麻醉深度对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POCD的影响作用分析论文_姬翔 刘一丹

姬翔 刘一丹

(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摘要】目的: 探究麻醉深度对老年食管癌根治术者术后早期POCD的影响。方法: 胸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老年食管癌根治术者102例,依随机表法分两组,各51例。对照组予BIS50-60麻醉,观察组行BIS40-50麻醉,对比两组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差异。结果: 观察组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 BIS40-50可降低老年食管癌根治术者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

【关键词】麻醉深度;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早期POCD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238-01

前言:

POCD又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多指手术麻醉中患者出现的精神错乱、记忆受损等认知功能恢复减慢现象[1]。该症多可引发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部分学者提出,为促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恢复,BMI应维持在40-50间。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两者并无明显关系。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退减,术后早期POCD发病率高。故本文就老年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患者病发POCD与麻醉深度的影响探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胸外科老年全麻单腔插管下行择期开放性食管癌根治术者102例,依照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观察组男25例,女26例,年、年龄61-89(75.9±14.9)岁;对照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62-88(75.1±13.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1)纳入标准:年龄60-75岁;BMI18-25kg/m2;无神经疾病史。(2)排除标准:术前7d未使用过神经中枢功能抑制药物;术前MMSE高于24分;药物依赖史者。

1.2方法

术中以BIS评价麻醉深浅度。借助脑电双频指数仪器测定。对照组BIS波动在50-60间。观察组BIS波动在40-50间。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记录术中BIS值。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心电图等。取锁骨下静脉与桡动脉穿刺,麻醉诱导。后检测患者中心静脉压及有创血压。所有患者经相同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丙泊酚2mg/kg+舒芬太尼0.5µg/kg+罗库溴铵0.6mg/kg。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机械通气。氧流量、潮气量、呼吸次数、呼吸比、PETCO2分别为2L/min、5-6ml/mg、10-16次/min、1:2、35-45mmHg。术中依BIS数值行麻醉维持。调节丙泊酚静脉泵注速度、七氟烷吸入量,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2µg/kg,术中间断静脉推注舒芬太尼及顺苯磺酸阿曲库铵。术中心率以阿托品/艾司洛尔调节。血压以麻黄碱/压宁定调节,维持基础血压值±20%。苏醒期间禁止使用拮抗药物。术后48h以镇痛泵为主,不可联合其他镇静剂精神药物。术后行2.5µg/kg舒芬太尼、15mg托烷司琼混合生理盐水镇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评价指标

两组术后24h和72hPOCD发生率差异。术后借助MMSE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评分。若分值<27分即POCD发生[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校正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n=51)术后24hPOCD发生例数为18例,发生率为35.29%;对照组(n=51)术后24hPOCD发生例数为28例,发生率为54.90%。观察组术后72hPOCD发生例数为6例,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术后72hPOCD发生例数为15例,发生率为29.41%。观察组术后24h、72hPOC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t=3.959,P=0.048;t=4.857,P=0.028)。

3.讨论

患者术中深麻醉水平可降低围术期脑代谢率,有效起脑保护效应,还可消除患者内隐记忆,降低患者心理损伤,消减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和言行反应[3]。而患者术中BIS50-60状态下,患者围术期脑代谢率水平高,脑损伤高,影响患者记忆功能及神经功能,故术后早期易出现神经错乱、胡言乱语等问题。故本次试验见BIS40-50状态下患者术后早期POCD病发率显著低于BIS50-6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而术程中深浅麻醉水平维持多以BIS测定。本次试验考虑老年患者身体素质及食管癌根治术特点,将术中深麻醉水平BIS维持在40-50,将术中浅麻醉水平BIS维持在50-60。经观察可见,文中提及术中BIS在40-50间POCD发病率更低。或有其他病者或年级更轻者可依照相应疾病或身体机能调节BIS值,使其保持在深麻醉水平。术后随麻醉药药性消减,POCD发病率消减。故可见术后72h深麻醉水平患者术后POCD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临床多以MMSE评分量表测定患者认知情况评价术后是否并发POCD。该量表包含定向力、记忆力、回忆能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能力、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六项。该法测定认知障碍已得到临床医学认可,具操作简便优势。且POCD发病除术中麻醉控制外,也与低血压、缺氧、围术期麻醉药物、术式、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脏器功能密切相关。故本次试验排除基础病症、术前认知功能障碍者,两组统一麻醉用药及术后镇痛。若临床收病情危重、基础病多等术后POCD发病高风险患者应加强关注。

综上所述,BIS为40-50状态下老年患者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可降低术后早期POCD发病率,可良好保护老年患者认知功能。与浅麻醉水平BIS为50-60状态相比,临床效果显著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宗銮, 王英. 麻醉深度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 海峡药学, 2016, 28(10):89-91.

[2]高宇. 麻醉与脑电意识监测系统监测老年肠癌不同深度麻醉腹腔镜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16, 13(8):75-78.

[3]姜徽, 李元海, 周磊,等. 不同镇痛方法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及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6, 32(5):472-475.

论文作者:姬翔 刘一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  ;  ;  ;  ;  ;  ;  ;  

麻醉深度对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POCD的影响作用分析论文_姬翔 刘一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