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博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非对称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经济开放与金融自由化造就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新兴的市场国家。这些国家金融体系都较为开放,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也较为紧密,因而在短期内能够获得大量的资金与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增长奇迹。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相继爆发了金融与货币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亚货币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这些危机的爆发在毁灭了新兴经济体增长神话的同时,也留给人们危机过后无尽的思考。就新兴经济体危机爆发的起因与形成机制,国际经济学界有众多的讨论和看法,尽管各方列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无非是从两个角度着眼: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内部层面主要是从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负债规模、负债比例、宏观经济政策等国家经济体内部探究其成因;而外部层面则主要是从国际贷款的盲目性、国际游资的冲击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局限性来寻求答案。诚然,这些因素都对危机的爆发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国家间缺少必要的政策协调也是危机产生特别是危机加重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仅就国际货币协调的理论入手,从博弈的角度来探讨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必然性。
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必然性——博弈分析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各国在制定国内货币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间的磋商等方式来对某些涉及货币的政策进行共同的设置;广义则是指各国充分考虑国际经济联系,有意以互利的方式来调整各国货币政策的过程,其强调的是在利益发生冲突或无法确保有关国家的经济福利同时达到最大化的情况下,对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进行国际协调,以寻求在各协调国均能接受的前提下,使协调各方整体利益最大化。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一国政府在制定宏观货币政策时(尤其是大国)若不考虑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会遭到别国“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报复,最终结果是各国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进行国际协调就是必然的理性的选择。下面就以货币政策为切入点,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来阐释非协调的货币政策是低效的或无效的,只有合作的货币政策才对各国都有利。
为便于分析我们作如下假设:
1、世界经济仅有两个国家组成:本国与外国(除本国以外的所有国家);2、这两个国家相互依存且两国制定货币政策都是为了追求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3、两个国家面临需求转换冲击。就是说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对某一国商品的需求由于两国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或是两国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发生相对变化而导致的需求由该国向另一国的转换(这里假定由外国向本国的转换)。需求冲击是一种非对称性冲击,具体而言就是说该冲击对两国的影响在程度上是相同的但在方向上是相反的;4、两个国家的经济在实施货币政策之前都处于充分就业时的均衡状态。
(一)非合作型的纳什均衡
由假设得知,当不存在外部冲击时,从货币角度而言,只要两国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则两国的就业、物价和产出都将保持不变。然而当存在需求转换冲击时,即使两国货币供给量没有任何变化,由于需求在两国间发生了转换,两国的就业、产出及通货膨胀也将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假定需求由外国转向本国的条件下,必将带来本国就业增加,产出增加,从而导致经济的通货膨胀(因为前面假定,在需求转换之前两国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与此相对应,外国的就业下降,产出减少,不可避免地存在通货紧缩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就货币政策而言,两国将采取不同方向的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使其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本国将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外国将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来消除通货紧缩。但是,由于两国的货币政策相互影响,本国减少货币供应的宏观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外国的经济;同理,外国增加货币供给也会对本国经济施加影响。当本国货币供应量减少时,可使本币升值,从而降低本国的通货膨胀。与此相对应,本币升值会导致外币相应贬值,进而促使外国出口增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外国的既定货币对应更少的国内商品,这将有助于缓解外国的通货紧缩;反过来,外国的扩张政策有助于降低本国的通货膨胀。可以看出,两国的货币政策在增加本国经济福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方国家的经济福利。也就是说,当存在需求转换冲击时,两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都将给对方产生一个正的外部效应。如图1所示:
图1
横轴代表外国的货币供给量(),纵轴代表本国的货币供给量(M)。B点是本国的餍足点,在该点本国的经济福利最大。也就是说,在此点本国的货币供应量最佳,社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本国与外国的货币组合越接近该点,本国的损失越小,福利越大(这里我们用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所代表的痛苦指数来衡量损失函数,此时两国的损失函数在图形上表示为围绕各自餍足点的一组椭圆)。同理,点是外国的餍足点,对外国而言,在点,外国的货币供应量不做任何增加以维持外国的充分就业,因为此时本国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减少,而且一直减少到使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本币)足以抵消需求转换冲击给其带来的通货紧缩的影响为止。
分析图1可得,两国在非合作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博弈的纳什均衡点为N点,这是两国纳什反应曲线R、(为了分析方便,这里以直线代替)的交点。本国的纳什反应函数是指:在给定外界冲击时,使本国损失(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达到最小的本国货币供应量,它是外国货币供应量的函数。同理,外国的纳什反应函数是指:当给定外界冲击时,能使外国损失达到最小的外国货币供应量,它是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函数。在没有货币政策协调时,当两国面对相互间的需求转换冲击时,都将通过调整自己的货币供应量来达到本国的损失最小。比如:在假定外国货币供应量不变时,减少本国货币供应可使本国货币升值从而降低本国的通货膨胀。不过,一国的损失函数是由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共同决定的,所以再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可能会使失业率上升,产出下降。因此,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必须到这样一个均衡点上:在该点,本国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收益正好等于失业率上升、产出下降所增加的损失。同理,在给定本国货币供应量时,外国也将做出类似的使其损失最小的选择。于是两国货币政策博弈的结果一定会达到纳什均衡:即给定需求转换冲击及外国货币供给量时,各国都已不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进一步减少(或增加)货币量来降低其损失。根据假设,需求转换冲击虽然是非对称的,但对两国的影响程度却是相同的,因此在纳什均衡点(N点),两国将减少(或增加)相同的货币量。在图形上表现为,纳什均衡点必将位于通过原点且斜率为负1的直线上,即在两国反应曲线的交点上。
可是,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纳什均衡点所对应的货币政策组合是低效率的,因为存在帕累托改进区域。如图,从纳什均衡点开始,若本国继续增加货币供给量可使外国的福利损失相应减少,即外国的货币供应量更接近点;同理,如果外国继续减少货币供给,则本国的福利损失将减少,更靠近B点;如果两国同时减少(和增加)货币量的话,则两国的损失都将下降,福利都将增加。换句话说,在纳什均衡点的左上方存在一个有效的帕累托改进区域。因而,纳什均衡是低效的、集体非理性的均衡。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各方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没有进行协调安排、各行其是造成的。即教科书上常说的:个人理性行为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囚徒困境”。
(二)协调均衡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存在需求转换冲击时,如果两国缺乏货币政策协调,只能实现低效率的非合作纳什均衡,各国的福利远没有实现最大化。如果在制定货币政策之前采取可信的承诺式的合作,则均衡结果会得到改善。具体而言,随着合作程度的不断加强,协调博弈可能会出现多种合作均衡结果,包括斯坦克尔伯格均衡、固定汇率均衡和对称效率均衡。这里只探讨对称效率均衡,着重说明当两国高度协调时,各国政策选择的理性化、最优化。
对称效率均衡是一种具有高度可信承诺的博弈均衡。它要求博弈双方都做出可信的承诺,先做出承诺的一方为对称效率领头国,后作出承诺的一方为对称效率跟随国。领头国承诺最优的货币供给量,而跟随国在相信前者承诺的基础上,承诺实现帕累托最优。如(图2)所示:
图2
根据餍足偏好,图形上契约线是两国效用函数(这里为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表示的损失函数)相切点的轨迹组合。在这条契约线上.任意一点都实现了两国集体福利的最大化。就损失而言,该契约线代表了两国损失之和最小。从前面可知,B点为本国的餍足点,该点之所以也在契约线上是因为此时本国效用最大,而所有的损失都由外国来承担。同理,在点,外国的损失最小(为零),因为所有的损失都有本国来承担了。当两国高度协调各承担损失的一半时,就实现了对称效率均衡,图形上表现为A点所对应的均衡位置。不过,不难看出契约线上所有的组合都是最优的,此时两国制定的货币政策就和一个国家一样,不会产生任何外部效应,即全部的外部效应都内部化。只不过,在除了对称效率均衡点A以外的其他效率点上,两国福利损失的相对程度不同而已。
三、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得,当存在需求转换冲击时,协调的对称效率均衡要比非协调的纳什均衡要好得多,这主要表现为:对称效率均衡时,两国货币供应量减少(和增加)得更多。比较图2上的A点和N点,就会发现A点比N点更接近两国的餍足点,这说明和N点相比,A点所对应的两国的货币供给量使两国的损失都减少了,福利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可见,对称效率均衡是两国货币政策协调的最佳结合点。当面对共同的需求转换冲击时,该均衡在其相互承诺可信的条件下,可以使两国向相反方向优化货币供给量,提高双方的绩效。不过,对称效率均衡实现的难度也比较大,只要存在当一方不遵守承诺就会获得更大的福利的可能性时,双方的协调均衡就很难实现。或者,即使实现了也是不稳定的、短期的,长期还会回到非合作的纳什均衡。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货币供应量论文; 纳什均衡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博弈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通货膨胀率论文; 货币供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