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婴幼儿涂鸦和儿童画的奥秘 涂鸦解析(八)——儿童画与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涂鸦论文,儿童画论文,婴幼儿论文,奥秘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认为儿童画的基本要素来自孩子自身。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则是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凡是儿童自己主动创作的画都是他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发展的一种标志,一个足迹。这样的画从构思到绘画可以纳入一个不断地吸取外界知识、经验,不断地产出和表现的过程。下面所要谈的就是作为儿童吸取外界知识的重要桥梁——观察能力问题。观察是儿童画画的基本功;指导儿童画不能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反过来儿童画的教育功能之一就是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
图(一)和图(二)实际上都是写实画。图(一)是4岁11个月的女孩所画。他爸爸因工作去寺庙顺便带她前去。诚然,寺庙和那里的氛围对一个不到5岁的小女孩来说是非常新奇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她会睁大两只眼睛,以浓厚的好奇心观看那香烟缭绕的气氛和人们活动的场面。回来后第二天早上她对老师讲道:“爸爸带我去寺庙,看见了烧着的香。屋里有许多烟,有许多大菩萨。”这个孩子把当时观察到的场景以记忆画的形式描绘出来。她画的是寺庙的外观廓廓和室内的场面。很明显,寺庙内的许多东西没有画出来,可是画中突出了两项内容,即烧香、烟雾与拜佛的人。用一句话说,就是“烧香拜佛”。从画面突出的内容看到,这个还不到5岁的小女孩在观看一个奇异而又有各种人物活动的场景时,她能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主要场面,从而突出地表现了人物活动的特征:烧香拜佛。她首先描绘了寺庙的外形轮廓。室内的情形是用透明的手法,把屋里的景物直接暴露在画面上。两个棕色的圆圈表示香炉,香炉中插着正在燃烧着的香。满屋的黑色弯曲线条表示袅袅升起的缕缕青烟。画中的两个人都是来寺庙烧香拜佛的。图画下方的粉色长方形是跪拜用的垫子。这幅画反映了幼儿的观察与儿童画的关系。孩子观看了某种东西和场面,但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如实地“摄录”下来,而是有选择地吸取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过程是观看时个人的经验和愿望起了作用。同时孩子也抓住了观察对象的轮廓和有代表性的特征。观察能力强的孩子就能较好地表现出来,观察能力差的孩子,很可能表现不出来。所以儿童画的发展与观察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什么是观察能力?从智力活动的色度来说,观察能力是人的智力活动的组成部分。儿童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观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来说,观察能力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儿童的学习有相当多的成分都是通过各种观察活动来进行的。从儿童画的角度来说,观察能力的强弱与个人绘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从构思开始创作一幅画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想象和创造。这个过程要将已有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象。这些知识、经验和表象内容主要是来自于观察。
观察的过程是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很自然地渗透到观察对象之中,影响着观察的结果。比如我们让孩子看着人的形象画人,四五岁以前的幼儿画出来的人还是他平时所画的人的样子。他们虽然真的按成人的要求进行了观察,但是他们脑中关于人物形象的模式在起着作用,影响着观察的结果。图(一)中的两个男人和烧香者,不是“张三”也不是“李四”。从上述的理解来看,观察的过程是依赖于视觉对被观察物的客观特性的反映,同时,观察的过程并不完全取决于感官的映象,还要依赖观察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观察能力是孩子们认识周围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强的人会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内容,会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情景中看出特殊的东西。这就是创新的基础。所以说培养观察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怎样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呢?
(一)图画是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最好的手段之一。我们曾经提出了运用观察——绘画——再观察——再绘画的方法指导儿童画画的经验。比如让儿童画汽车,我们带孩子们观察大街上的汽车,回来就画汽车。开始孩子们只能画简单的轮廓。我们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孩子再观察和比较,这时孩子们所画的汽车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孩子们画汽车时车轮的画法却总是用两个大圆圈附着在车身的下面。到5岁左右,随着孩子们认识能力的发展,就可以引导他们处理好车轮和车身的关系。这就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进行观察,把观察的结果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引导孩子用“心”进行观察。有些孩子观察用眼睛看而不用心去看,这样看是视而不见的。平时我们也常发现孩子们观察同一事物,其结果却有很大差别,差别的根本在于是否心神投入。只有心神投入才能在观察中发现新东西。要想让孩子投入,一定要引起他们的观察兴趣和求知欲。
(三)抓住被观察物的大致轮廓和突出的特征。儿童观察事物时是不情愿按成人的要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按顺序观察的。他们人虽小,但有他们自己的经验模式,这些观察模式是不会为观察顺序和观察细节所改变的。成人先让他们把握被观察物的形体轮廓(是什么形)和基本颜色,再让他们了解此物的最突出特征,如小兔的两只长耳朵,大象的长鼻子,长脖鹿的脖子等。只要有了大轮廓和突出特征,孩子画出来的画就会大体像那个东西了。按这种方法指导,可以培养孩子学会在观察中抓住重点,抓住有代表性的特征。
(四)恰当的语言提醒是不能缺少的。图(二)是一个6岁男孩画的“献血”。他常跟爸爸到军队医院去看军人献血的情景。他第一次画的“献血”画内容很丰富,但画面的布局有些零乱。老师提醒他解放军叔叔很有纪律,医院的工作很有秩序。经过启发,孩子的思路条理化了,他将观察印象重新整合,使画的布置饱满而又井井有条。家长在提示孩子时要防止生硬,防止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成人应当使指导性语言具有启迪性,启发孩子自己去调整自己的观察活动。
观察图(一)《寺庙》 女 4岁11个月
小画者跟爸爸去过寺庙,她以新异的好奇心观察寺庙的情景,从中捕捉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场面,重点地描绘了寺庙中人物活动的主要特征和那里的氛围。这幅画表明儿童观察事物并不是简单直观的,而是抓住了主要轮廓和突出的特征。
观察图(二)《献血》 男 6岁
小画者随父亲到军队医院。这是他观察到的空军叔叔无偿献血的场面。他将观察的情景通过自己的“经验加工”,创造出这幅生动的图画。
空军叔叔列队等待献血。画的左下方是医生在抽血和刚献完血的叔叔在休息。画的上方是忙碌的医务人员正在给病人输血。他将踊跃献血、抽血和病人输血综合地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反映了孩子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