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论文_曾学文

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论文_曾学文

曾学文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目的:研究CVST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方法:以15名形成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检查手段包括CT、磁共振检查、低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MRV)和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等,同时记录病人的临床表现。结果:病人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证据是影像学检查结果。以进行利尿、抗凝等方式治疗,痊愈患者8例。结论:患者形成颅内静脉窦血栓后,通过CT、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检查,从影像学上的静脉窦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出血等表现进行诊断,确诊率高,可以在临床工作进行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239-02

Analysis the Imaging of the 15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Zeng Xuewen.

Chengd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hengdu,Sichuan,61004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maging findings of CVST. Methods selected 15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as research subjects who are given examination methods including CT, MRI, low-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cerebral venous sinus (MRV)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etc. While record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patients. Results Patients with headache are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 main evidence of diagnosis 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is imaging findings. By diuretic and anticoagulant therapy there are eight cases who recovered. 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formed by CT, MRI, angiography and other tests, diagnosis from sinus imaging on high density, th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which the diagnosis rate are of high accuracy. In a word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work.

【Key words】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maging findings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成因复杂的以脑静脉回流不畅继而出现颅内血管疾病,其每年发病率约0.05/万,在卒中患者中其比例约0.5%[1]。这种疾病的治疗较为困难,愈合不良,死亡率约30%~50%,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近些年因为影像学技术(CT、MRI、MRV)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确诊率得以提升,使病人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本次研究选择了15例罹患CVST的病人,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主要目的是希望提升相关医务人员对该疾病的认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过去一年中在我院就诊并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15名病人,包括9名男性,6名女性,年龄从19~60岁,平均年龄:32.06±32.8岁。

1.2 临床诊断标准: 15名病人都要进行血管造影,也可以通过CT、磁共振和MRV等手段进行确诊。2.患者临床症状符合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的表现,同时进行腰椎穿刺进行脑脊液压力测定其CSF在180mm\H2O。?

1.3 治疗方式

全部病例均通过使用甘露醇进行利尿、脱水以降低其颅内高压。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给予抗炎、补液等对症处理,并使用药物预防患者发生继发性癫痫。

1.4 观察内容

回顾性分析1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症状、疾病诱因和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3]如下:

(1)治愈:病人颅内压经治疗后恢复至正常水准,主要的临床表现得到治愈,同时影像学检查结果示:病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狭窄等表现在影像学检查中完全消失。

(2)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颅内高压得到明显缓解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得到好转,而影像学检查示患者颅内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狭窄、静脉回流受阻等表现已经改善。

(3)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颅内高压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出现进一步上升,或患者因颅内高压出现的临床表现也没有得到改善,同时患者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显示患者颅内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阻塞、狭窄等无明显好转或加重等。(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治愈及有效的例数占总例数的比例)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来分析获取的资料。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对结果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进行表示,对结果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 病人主要临床症状的分析

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病人有4名,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病人3名,以头晕、耳鸣表现为主的3名,出现视力障碍的病人有2名,以抽搐发作、意识障碍和语言障碍表现为主的病人1名。见表2。

2.2 CVST病因分析

急性起病(7天以内)5名,占总人数35%,亚急性,起病时间(7~30天内)7例,占总人数46%。15名患者中有3名没有发现明确诱因,8名病人疾病诱因明确,其中4名以感染为诱因,其中颅内感染1名,鼻窦炎2名,产褥期感染1名,足部感染1名,以妊娠为诱因患者1名,以服用避孕药为诱因1名,以高脂血症为诱因2名,以缺铁性贫血为诱因1名。

2.3 CVST患者影像学检查分析

所有病人都进行CT检查后,可以确诊12名患者,确诊率为80.0%,其CT表现:病人CT图像示静脉窦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可见出血,或提示颅内出血,脑梗死以及脑梗死并发颅内出血,见表3。经过MRI及MRV检查后,确诊率达到86.67%,其图像显示:患者静脉窦狭窄同时都没有血液流空信号,并在多个时间段出现血栓信号影。在MRV图像上,患者出现血栓的静脉窦在图像上显示程度差或者不显影。而在数字化造影图像上,有问题的血栓也不显影或显影较慢。在15名病人中,主要是上矢状窦出现问题数量对多,达11名。横窦受累病人为10名,乙状窦受累者6名,直窦受累者5名,下矢状窦受累者4名,颈静脉受累者1名,总共15名病人出现多个静脉窦受累者达13名。

2.4 临床疗效分析

经过系统治疗后,治愈患者8名,占总人数53.33%,有效患者5名,占总人数33.33%,无效患者2名,占总人数13.33%。

3.讨论

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因素各具特点,可以笼统的划分为感染类和非感染类,而不少患者甚至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服用避孕药、产褥期和机体感染、免疫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的疾病都可能诱发颅内血栓形成。对女性而言,口服避孕药的使用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其机制是女性血液内雌激素的含量因为避孕药的吸收而上升,进而抑制纤溶系统的活性,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而血栓形成后,病人主要表现出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也会出现其他并发表现,使得临床诊断较难。所以,要将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利用起来,以提高CVST的确诊率。

通常来讲,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应积极处理病因,对感染因素诱发的血栓,应该早期、足量的进行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时还应处理原发病灶。非感染因素诱发的血栓也应该及时针对病因进行干预,如停用可能诱发血栓的药物。抗凝治疗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方式,其主要是预防血栓的加重,防止形成深静脉血栓及继发肺栓塞,在此时,少量的颅内出血以及颅内高压并非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症。在实际应用中,首选中、低分子肝素而不是普通肝素。

本次研究对象内,感染诱发CVST占总人数比例最高,而临床症状以头痛、恶心呕吐为主。在影像学表现上,静脉窦的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颅内出血表现以及脑梗死和脑梗死伴颅内出血是主要特点。经过治疗,患者颅内高压得到明显缓解,总体治愈率达53.33%。患者形成颅内静脉窦血栓后,通过CT、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检查,能提升确诊率,可以在临床工作进行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跃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D].郑州大学,2014.

[2]苏永兴,钟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06:893-895+1026.

[3]顾晓苏,徐得恩,周永.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02:111-114.

论文作者:曾学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论文_曾学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