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南疆地区兵地嵌入式发展模式研究-以墨玉县与境内兵团单位关系为例论文

新疆南疆地区兵地嵌入式发展模式研究-以墨玉县与境内兵团单位关系为例论文

新疆南疆地区兵地嵌入式发展模式研究
——以墨玉县与境内兵团单位关系为例

赵春水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海淀100084;墨玉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新疆和田848100)

摘要: 兵地嵌入式发展是新疆墨玉县党委政府与境内兵团单位合作共同开发当地资源及维护当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重要模式。墨玉县与兵团单位兵地双方在经济、文化、社会管理上的合作与共赢模式有诸多地方特色,颇多创新之处,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兵地嵌入式;墨玉县与兵团;关系

民国时期,学者曾问吾对清乾隆年间新疆屯垦实边的史实有过十分确当的论断:“筹边要略,要使兵食兼足,自宜以屯垦为先;而辟新地实边防,尤宜以移民为继。清高宗之对于新疆,以为武定功成,农政宜举。故敕命施行大规模之屯垦政策,与驻兵政策相辅而行。”[1]曾问吾的论点,对我们研究当代南疆屯垦史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新疆墨玉县境内“军垦”的历史梳理,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墨玉县境内与兵团团场开展“嵌入式”发展的历史事实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厘清史实,以资借鉴。

一、建国前墨玉县境内屯垦史考

历代中国中央政府在西域的屯田,起自汉唐,兴盛于清。其最大功用是巩固国防,为军事斗争提供给养基地,也是重要的屯兵之处和联络中央王朝的军事据点。自汉武帝始,历昭、宣之世,西汉政府在西域的屯田垦荒以“军屯”为特征,而且这种军屯在西域都护府成立(公元前60年)之前一直是临时性的权宜之计,而没有形成定制。[2]公元前48年(汉初元元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车师前部设戊己校尉,军屯才在西域全面展开。东汉“三通”西域时期,中央政权又在伊吾、楼兰、伊循、金满城、车师、高昌等地继续军屯,以充实边防,为北击北匈奴做好后勤保障的工作。但是遍查古文献,未见到两汉、魏晋时期中央政府在新疆墨玉县进行任何形式屯田垦荒的历史记录。

至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中央政权开始新一轮的经营西域的开疆拓土工作,在西域开发问题上唐朝中央政权比两汉政府做了更多、更细致的工作,史载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前期,唐朝中央政府在新疆的军屯遍及天山南北,甚或远及河中地(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种大规模的军屯措施保证了唐前期中央政府对整个西域地区的有效控制,致使在盛唐时代“西北边患,荡然一清”。[3]唐高宗在今和田地区设毗沙都督府,分于阗国之地为十个州,任命原于阗国国王为都督,管辖该地。[4]也从近一百多年来的考古挖掘证明,在今和田地区有唐代士兵“军屯”与“民屯”的遗址,有文字与实物的出土证实当时有一定数量的汉人在和田地区定居垦荒,从事生产。在墨玉县西北部的沙漠中,至今仍有一个叫“秦尼玛秦”[5]的古遗址存在.“秦尼”在古时指中国的中原地区,就是英语中China的变音,“玛秦”就是《突厥语大词典》中对中国属地“大宝于阗国”的专门称谓。总之,唐代于阗国陷于吐蕃(最新的考古发掘证明,于阗国的唐军屯垦兵团被吐蕃军消灭是在公元791年前后,汉人在和田地区的民屯点也是在公元791年前后废弃的)之前,很可能有一定数量的唐军和汉人在墨玉县地域内垦荒屯田。

张安福认为,自西汉以来,历代在新疆屯垦的重心都在南疆,这造成新疆南农北牧的生产格局;比及清代乾嘉时期,新疆屯垦的重心才移至北疆,这种“重北轻南”的屯垦方略使北疆的农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促进了内地居民大量迁到北疆和东疆,对今日新疆的经济与社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6]

清代屯田垦荒事业远迈于汉唐之规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规复新疆后,本来不许军民人等在南疆屯田,但是,道光十年(1830年)浩罕入侵时,有当地人响应附逆,因此叛乱敉平后,道光帝改变了清廷长期以来执行的不在南疆屯田的既有政策,下令在南疆进行垦荒屯田。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南疆已垦荒累计达70余万亩,[7]垦荒之多、发展之快,为清代屯垦史中较为典型的时期。然而查阅旧籍,目前仍未见到晚清时期官方在墨玉县垦荒的记录。

墨玉县档案馆收藏有1个卷宗、共292卷的民国“旧政权档案”,这批档案起自1928年之后,以盛世才时期与国民党统治墨玉时期的档案为主,杨增新时期的档案基本阙如。墨玉县“旧政权档案”显示,民国中、后期军人及其眷属的粮饷是以国家发放的形式解决的,其粮秣给养多来自于对当地民众征收田赋和征派草料,必要时当地政府还采取现金采购的方法解决临时军用所需草料。[8]因此,就目前能查到的从金树仁统治时期到国民党统治新疆结束时(1928~1949年)的墨玉县民国档案来看,未发现民国时期官方在墨玉县境内实行“军屯”的记录。

东北的季节特点作用在入室盗窃案件发案上形成了独特的季节规律,公安机关应根据长春市入室盗窃案件的季节性特点,在案件高发月份加强安全宣传力度,提醒居民换季时节加强安全防护,避免犯罪分子趁机作案。同时,在重点区如开放小区、老小区加强巡防力量。

隐喻翻译的简单对应虽然拉近了译文读者与原文的心理距离,却曲解了原词汇的文化预设。译者必须清楚每一个表层意义的文化预设,调和文化、文本之间的差异。文化负载词须谨慎对待,否则它们将启发译文读者构想出违背交流者(原作者和译者)意图的情景。

四十七团、二二四团都注重科技辐射周边乡镇,将先进的枣园管理技术教给务工人员,同时经常性开展互学互助性的技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了兵团对地方的科技带动作用。

二、建国后兵团单位在墨玉屯垦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期面对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特别是国民政府拒绝发放八路军军饷的现实,由党的领袖毛泽东发起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带领下进入到蓁蓁莽莽的南泥湾地区进行垦荒运动,以解决军需给养问题。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的垦荒活动是抗日战争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屯田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陕甘宁边区部分军政单位的粮秣给养问题,也启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初期在全国组建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军屯”,解决粮食不足问题。

(一)墨玉县境内农十四师四十七团发展历程

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始称皮墨垦区,位于和田地区皮山县与墨玉县之间的“阿克兰干”地区)的开发建设,是国家“九五”重点项目工程——新疆乌鲁瓦提水利枢纽项目下游配套建设工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壮大兵团在南疆实力的战略布局的成果之一,对提升十四师维稳力量和戍边能力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二二四团现已成为发展壮大兵团队伍、改善兵团南弱北强状况、提升兵团维稳实力的成功典范。200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皮山县和墨玉县交界处为地处和田的农十四师行政划拨30万亩土地,2002年9月十四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的要求,实施了皮墨垦区开发。2004年3月,兵团批准在皮墨垦区成立了二二四团。

流量采集主要采用卧底养殖方式获取C&C下发指令,通过低交互加入、高交互养殖加入物联网僵尸网络,监听最新的攻击指令和流量数据。

四十七团的前身是1938年1月创立于晋西北的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1941年随旅长王震到南泥湾参加大生产运动。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949年10月十五团奉命进驻新疆,11月28日进驻阿克苏。1953年春,军队整编。6月,二军五师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十五团的指战员,年龄在30岁以下且身体健康的,编入国防军;其余的编成一个营,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一师三团三营。1955年4月,农业第一师三团三营的全体指战员集体转业,改称农一师前进总场墨玉分场。1956年1月,农一师前进总场墨玉分场移交和田地区管理,改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国营昆仑农场。1957年9月,和田地区国营昆仑农场与墨玉县国营牧场合并,称和田地区国营昆仑农牧场。1963年6月8日,复划归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领导,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第四管理处昆仑农场。1966年1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三师成立,昆仑农场归属农三师领导,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三师昆仑农场。1969年7月7日,兵团党委作出授予农场新番号的决定,昆仑农场改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七团。1975年5月,兵团体制撤销,四十七团归属和田地区农垦局领导,称新疆和田地区农垦局四十七团场。1981年12月3日,中央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982年4月,和田地区农垦局归兵团领导,改称和田农场管理局;四十七团复归兵团领导,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四十七团。

1.墨玉县境内农十四师二二四团建立

农十四师四十七团位于墨玉县正北方向,距墨玉县城37公里,距和田市76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该团完全在和田地区墨玉县境内。团部驻地为墨玉县喀尔赛镇夏尔德浪村,(维吾尔语:一说“黑色的戈壁滩”;一说“苦豆子”、“荒凉”)。

该团土地分三大片,呈等腰三角形,各片之间相距约20公里左右。除第一、二、三连土地系没收地主的土地外,其余土地均系军垦战士一手拿镐、一手拿枪辛勤劳动开垦出来的。1989至1992年四十七团土地详查面积(含山地草场)为135.33平方公里,折合13 533.51公顷(203 002.7亩)。[9]

截至2000年,四十七团有10个连队,还有机耕连、园林连、畜牧连、畜牧公司、水管站、配电所、工程队、加工厂、中学(只有初中)、医院、招待所、汽车队、干休所等附属单位。此外,中国农业银行在四十七团设有营业所,墨玉县财政局、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保险公司、墨玉县人民法院法庭、墨玉县邮电局在四十七团也都设立了相应的派出机构,是为“驻团单位”。[10]

根据出版于2009年4月的《和田地区地名图志》介绍,截至2009年初,四十七团总面积为135.34平方千米,总人口为4 014人,有汉、维吾尔、回、壮、土家、乌兹别克等6个民族,其中汉族1 961人,占总人口的52.85%;维吾尔族1 334人,占总人口的46.16%。辖10个农业连队。该团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88万亩,棉花播种面积5 400亩,总产量达815吨,园林总面积1.78万亩,红枣6 360亩,总产量1 306吨,林果面积9 602亩,退耕还林(草)6 500亩。团场有轧花厂、电厂2个工业企业,电厂年发电量达20万度,轧花厂日加工能力为20吨。团场交通比较便利,道路均为柏油路,全长170千米。全团有中学1所,幼儿园1所,教职工62人,学生672人;医院1家,防疫站1个,医务人员23人,床位25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6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有线电视网络不断扩大,电视覆盖率为89%,广播覆盖率为90%。建有老战士活动中心、机关职工俱乐部、老战士陈列馆、文化广场、基层单位职工俱乐部等活动场所。[11]

(二)墨玉县境内农十四师二二四团发展历程

2.墨玉县境内农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建设规模

1.墨玉县境内农十四师四十七团历史回顾

从表2的主成分分析的总方差解释结果中可以看到前四项主成分的特征值之和占总方差的83.96%,说明前四个因子已经对大多数数据给出了充分的解释,信息损失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表3公因子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对原始字段信息的保留绝大多数大于80%,满足主成分分析的要求,因此,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四个主成分.

2003年,为改良贫瘠沙土土壤,二二四团从墨玉、和田、洛浦、甚至于田等县农村购进成千上万吨有机肥(畜禽粪肥)进行田间施肥,计件付费,吸引了周边农村大量劳动力来打工。

该团东临墨玉县雅瓦乡、乌尔其乡和扎瓦镇,西接皮山县皮亚勒玛乡,北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20.03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国家投资及团场贷款、自筹资金累计投资约19.3亿元,投资完成了皮亚勒玛引水干渠、沉砂池、主干管管网、地面管网等水利工程;建设了电力、交通、学校、医院、连队职工住房、团连基层政权组织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项目260个;全团种植面积19.5万亩,其中果园面积14.9万亩、林地面积4.37万亩。2014年完成红枣标准园建设10万亩,红枣挂果面积12.6万亩。二二四团在2015年有农业连队8个,团直单位10个,村委会2个,基层党支部21个,总人口10 041人,其中少数民族3 166人(截至2015年4月),职工4 203名,干部228名(少数民族干部36名),党员316名(少数民族党员51名)。[12]

从地形、地貌上来看,二二四团地处昆仑山北麓的山前洪积扇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过渡地带,大区域地形较开阔平坦,小区域地形比较复杂,多冲沟及沙丘,大致可分为山前洪积扇、细土平原、新月型、堆状沙丘及复合型沙垅、风蚀洼地、风蚀谷四大区域。团域内部依托原始地形,形成了自西南向东北缓坡倾斜、地形坡降不超过5‰的平面,有利于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点的建设。所有土壤表面都为封沙和沙丘所覆盖,土壤肥力低。

通过近年来的开发,二二四团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原始地形、地貌已基本不复存在。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以及反复探索、实践和总结,该团初步形成了“二二四团模式”。即:在国家政策和项目的重点扶持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按照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总要求,统一规划,采用高新节水灌溉技术,集中连片利用荒漠资源,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三大作用”。[13]

5.冷酒热肚皮。(表层意思是冷酒喝了之后能暖肚子。常常表示主人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客人,“没有好菜招待,只好冷酒热肚皮算了”。)

(三)兵团城市“昆玉市”的建立

2014年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二二四团“昆玉建市”工作全面启动。中央决定,在兵团四十七团、二二四团等兵团属地的基础上新建一个兵团城市——昆玉市。为了支持昆玉市建设,墨玉县地方政府与二二四团商讨,决定将城镇西侧与皮山县交界处306.39公顷(4 595.87亩)的国有未开发土地以划拨方式移交给二二四团,进而扩大了昆玉市的城市面积。

通过测定结果表明,自来水中溶解固形物成分中主要含有钠、钙、镁、铁、氯等多种离子,自来水(238mg/L)中各离子的含量如表1所示。测定自来水中溶解固形物的方法主要是按照GB/T1576-2008中有关工业锅炉水质的测定方法进行的。同时,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的测定主要是通过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运用石墨炉法完成测定的。

通过兵地双方的共同努力,昆玉市于2016年2月26日挂牌成立。我们有理由相信,崭新的现代化兵团城市昆玉市将在祖国边疆的沙漠绿洲中茁壮成长,她必将成为一个引领现代文明的西部新型城市,在古老的丝绸之路南道上熠熠生辉!

三、兵团单位与墨玉县“兵地共建”中的“嵌入式”发展

(一)“兵地共建”给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二四团被墨玉、皮山两个县所属的乡镇村所包围,处于少数民族村镇的中央部位。全团拥有和田地区最大的集中连片红枣种植区,并形成了以红枣产业为支柱、大芸、枸杞、核桃为辅的四大产业支柱。全团汉族居民占99.3%,但人少地多,劳动力不足,必须依靠外援来解决田间地头的大量工作。多年来,大量的外来少数民族劳务人员涌入该团的农户家中打工,形成了兵地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算。”曾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前一段时间各种媒体对胜利大厦宣传得很厉害,可突然变成了烂尾楼,我就知道这里面一定有故事。我听说发生这种突变的原因是因为左达迷上了赌博什么的,噢,对不起,我不该打断你的思路,你接着说。”

2.墨玉县境内农十四师二二四团规模

2006~2010年,团领导对兵地融合发展有了新的思路,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认为二二四团要发展,职工群众要致富,就必须依靠周边少数民族乡镇,走融合发展之路。团领导带领基层连队、机关科室相关人员多次到墨玉及附近几个县参观,学习他们在畜牧养殖、庭院种植、庭院养殖、大棚种植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受到地方领导的支持和欢迎。

2010年以后,随着团场红枣产量的成倍增长,每户职工家中必须雇佣至少十几名务工人员,特别是在红枣收购季节。据不完全统计,全团每年输入地方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达55万人次。团场、各基层连队纷纷走出团场积极与周边乡镇的领导进行对接,并建立长期的挂钩帮扶机制,每到农忙季节,各基层连队就直接和挂钩乡镇村联系,由劳务经纪人进行人力整合输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昆玉市筹建,在二二四团建筑行业长期打工的地方少数民族群众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二二四团每年支付周边乡镇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劳务费就达6 000多万元,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现今,四十七团、二二四团公路设施良好,路全由柏油铺成。仓库、市场、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团部所在的小镇,楼房造型美观,规划合理,楼房外面的底商都在开门营业,团部小镇的居民以汉族居多,也有各族群众,均来自祖国各地。特别是二二四团在短短10余年的时间就在沙漠地区拔地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实属奇迹,这如同《一千零一夜》中魔法师从阿拉丁的“神灯”中走出,念一念咒语就在一块不毛之地上建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样。二二四团今天的建设成绩,用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兵团农垦对南疆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劳务输入的过程中,兵团汉族群众与地方来兵团打工的民族群众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共同富裕,足以说明经济交往与交流对民族团结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兵地共建”实现科技合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1.兵地之间的农业科技合作

2.3 专家的意见集中程度 专家的意见集中程度由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和标准差表示。当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说明指标越重要,专家的意见越集中。第2轮函询,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43~4.91,标准差为0.06~0.28;第3轮函询,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87~5.00,标准差为0.00~0.16。由此可见,专家的意见集中程度提高。

在兵地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风气。在大融合思想的指导下,二二四团党委派相关人员先后4次到周边县镇学习当地的养殖管理经验,并且将地方上庭院养殖、种植经验逐步推广实施。在小康连队建设方面,二二四团既融汇了地方小康村的优点,又结合了兵团自身的特点,使小康连队建设很有代表性、示范性。2014年,二二四团三连被国家授予“文明小康村”的称号。

经典框架有很多种形式的推广, 例如连续框架[4]、算子值框架[5]、G-框架[6]、子空间框架[7]、 Banach框架[8]、Hilbert C*-模框架[9]等。文献[10]对经典框架的等式与不等式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文献[11-12]的基础上, 用算子理论的方法对Rd上的测度框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兵地合作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据四十七团领导介绍,该团在2014年开始的“访惠聚”工作中,派出精干的工作队到地方村落开展“三民”工作,在行政管理和维护稳定方面与地方展开密切合作。二二四团与墨玉县互派干部到对方辖区去学习、挂职锻炼,甚至任职,这一做法已经实施了几年。

墨玉县政府和兵团二二四团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协商解决遗留问题。兵团二二四团成立时,把墨玉县雅瓦乡2个村的部分土地划拨给该团作为开发区用地,因为该土地属于地方农民集体所有,所以,兵团一直未使用。

为促进兵地和谐发展与团结稳定,实现兵地共建、互利互赢的发展需要,墨玉县与二二四团共同协商,在过渡期间两村的行政事务仍有墨玉县雅瓦乡管理,保障墨玉县地方政府应有的惠民政策在这2个村都能落实;在分尊重群众意愿,愿意迁回地方上的,由当地政府全力帮助其回迁;愿意到兵团生活的,由兵团方面给其办理安置事宜。妥善解决好了群众的土地调整,实现了这2个村从地方管辖变为兵团管辖的平稳过渡,保障了群众利益,维护了当地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

(四)“兵地共建”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和谐发展

四十七团二连在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兵地双语幼儿园”,得到了周边村民的一致欢迎,共招收了地方民族学生30余人,占学生总人数的一半还多,这增进了兵地之间的民族团结与交流。

断面1、2是电网的薄弱环节。调整柔直有功功率对断面1、2有相反的效果,即加大柔直有功功率,会缓解断面2负载,却会加重断面1负载。在该方式下,柔直系统输送188 MW时断面2达到限额,加大柔直系统输送功率至527 MW时断面1达到限额,因此为保证断面1及断面2均不超限额,需控制柔直有功功率区间为[188 MW,527 MW]。

四十七团内部的民汉关系长期以来非常良好,民汉通婚的情况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据曹红在1996年实地采访调查后指出,汉维通婚的家庭在四十七团干休所中就有8户,10个连队中都有汉维通婚的家庭。曹红总结了这种汉维通婚家庭的特点:一是这种婚姻一般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二是与汉族通婚的维吾尔族妇女,家都在与四十七团毗邻的维吾尔族农村里,在地域上连成一片;三是通婚后,家庭关系良好且稳定,其子女均上汉语学校,子女主要使用汉语交际,会说少量的维吾尔语;四是汉维通婚家庭中的维吾尔族妇女在心理素质、生活习惯上都较维吾尔族有明显变化,她们普遍操汉语,饮食禁忌不太严格,穿汉族服饰,基本不穿裙子,个别传统服饰习惯依然保留。曹红还介绍说,如今汉维通婚的情况不多,主要原因是过去汉维通婚的历史条件现在已不复存在,但汉维通婚的第二代人,他们之间的通婚仍然存在。[14]

在二二四团,民汉群众相互学习,二二四团职工多数会用简单的维语交流,在二二四团务工的少数民族群众国语也说得越来越好。例如在二二四团的某些连队中的汉族群众多来自河南省,于是来该连队打工的墨玉县民族群众就学会了一口河南腔的国语;同时团场的汉族群众也学着说一口墨玉腔调的维语口语,形成了互学语言、积极寻求相互沟通的良好局面。近年来,二二四团与周边关系越来越密切,每年的古尔邦节、春节等节庆日,二二四团基层各单位和周边地方上各帮扶挂钩的乡镇村进行相互走访慰问,这进一步加强了兵地融合,促进了兵地共同发展。

同时,二二四团按照墨玉县委安排,每年申报墨玉县民族团结模范先进集体和个人,入选的兵团单位和个人还准时参加墨玉县相关表彰大会。2015年,二二四团荣获和田地委、行署联合颁发的“和田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兵地之间的交流营造了一个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墨玉县与兵团单位在“兵地嵌入式”发展达成新的协议

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墨玉县政府与县域内兵团单位加快了嵌入式发展的协作。

1.2.1 建立浙江省森林古道景观综合价值评价体系 主要通过改良过的德尔菲法(Modified Delphi Method,MDM)、层次分析法(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7]。

为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民族嵌入式发展的要求,兵地双方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增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以期达到兵地共同繁荣富裕。按照“南进”总体规划要求和和田地委提出的“民族团结、扩大就业、防沙治沙、脱贫致富、新型城镇化”五位一体嵌入式发展思路,加快实施墨玉县与四十七团兵地嵌入式发展规划战略。兵地双方签署了《嵌入式发展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该《协议》的主要目标为:“一是共同打造墨玉县‘兵地嵌入式发展示范区’;二是利用各方优势开展合作,开发国有未利用土地,发展戈壁经济,转移墨玉县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嵌入式发展;三是促进兵地交流互动,共同发展,共同规划,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为出发点,增加农民收入。”[15]具体到2015年的合作目标,该《协议》规定:“1.防沙治沙合作项目。由四十七团负责做好共同开发利用土地的总规划和1.33万亩沙漠生态治理项目详规。2015年完成沙漠生态治理项目区的土地平整、植树造林和冬播工作。2.一期合作项目,共同建设900座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地点为四十七团七连设施农业大棚基地以东未开发3 300亩土地,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16]

在垦荒开发方面,墨玉县政府和四十七团探索了一条“租赁开发”的新路。前述《协议》中对兵团“租赁开发”地方的荒地有如下规定:“1.33万亩规划内的土地,墨玉县人民政府和兵团四十七团双方共同对土地进行勘界、评估,以租赁形式给兵团四十七团使用,租赁年限为30年。双方共同规划中远期经济带,按规划要求分步实施,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和加工服务产业,依据相关土地政策办理土地使用手续。”[17]由此可知,在兵团生产技术条件优于地方的客观形势下,地方能及时调整兵地合作的方式,用租赁土地的方式进行投资,吸引兵团利用其拥有的技术条件、开发经验、人员素质优势进行为期30年的租赁开发。

这种开发模式对兵地双方来说都有利,地方只需要出租一些贫瘠的未开发地即可,30年后将得到已充分开发的熟地,以及届时已经全面建成的地上基础设施;而兵团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开发,虽然前期的投入必定大于产出,但后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必然十分可观。更重要的是,兵地双方共同开垦地方荒地的模式对促进南疆墨玉县地方农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正面效应。

四、对兵地嵌入式发展的展望与几点思考

兵地嵌入式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论断,对南疆屯垦事业的大踏步迈进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兵地嵌入式发展模式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或发展趋势,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笔者将这些问题罗列如下,以期抛砖引玉,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首先,兵团有准军事化管理的特点,这为兵团内部各民族群众端正政治态度,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是否可以在未来的地方治理中考虑借鉴兵团突出政治、严格管理的有益经验?形成“地方管理兵团化”的新格局?

见安文浩对自己真得有些忍耐不下去了,像是要下逐客令,伯虎急忙打圆场,转变了自己的思维,说到:“安兄弟,我就直截了当说吧,你先看看这个。”

其次,兵地嵌入式发展在南疆墨玉县主要表现为汉族、维吾尔族两个族群在经济与文化上的交往与交流。前述曹红在四十七团调查汉维通婚问题给我们以很大触动。北京大学马戎教授指出:“族际通婚深刻地反映了族群关系深层次的状况,一般来说,当两个族群集团间的通婚率达到10%以上,则可以说他们之间的族群关系是比较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族际通婚是族群关系融洽和谐所带来的结果。但同时,族际通婚又可通过结婚之后双方家庭之间的相互往来,反过来增进族群间的交往和友谊,而成为今后促进族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的原因。”[18]正因为族际通婚既是民族关系好坏的晴雨表,又是促进民族关系进一步和谐的铺路石,因此,今后是否可以考虑由地方与兵团重新营造族际通婚的社会宣传氛围,使族际通婚重新成为民族团结的一道靓丽风景?是否应当探索促进族际通婚的最好路径,使民族融合与共同进步更加快速地实现?[19]

最后,兵地嵌入式发展是要使兵地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还应当从居安思危的角度上看到,兵团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而更应当是一个具有生产性质的民兵组织或准军事组织,只有这样,在国家安全面临重大威胁时,兵团的维稳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如果兵团单位完全退化为一个纯粹的生产单位,如果我们从内地招来的“兵团人”在地方局势一旦有风吹草动的时候就扔下锄头逃回内地的话,那兵团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一味地专注于“垦荒”而忘记了兵团人的军事职能的话,那么未来一旦国家有事,南疆岂不更加危险呢?

参考文献:

[1]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新疆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193.

[2][3][6][7]张安福.清代以来新疆屯垦与国家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32、33、44~45、41.

[4]钟兴麒、王豪、韩慧校注.西域图志校注[M].《新疆文库》编委会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392。

[5][11]《和田地区地名图志》编纂委员会编.和田地区地名图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580、620~621.

[8]参见墨玉县档案馆藏“旧政权档案”01-142-14(按:01为全宗号,142为卷号,14为该档案在该卷中的顺序号,下同。)、01-160-9、01-163-3、01-174-14、01-174-21、01-175-103、01-176-3。

[9]和田农场管理局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和田农场管理局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92.

[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四十七团史志编纂委员会合编.四十七团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51、59~60、77~86.

[12][13]参见二二四团史志办于2015年6月12日(未刊资料)。

[14]任一飞、茆永福、曹红.墨玉县维吾尔族卷[M].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95~196.

[15]和田地区档案馆藏件,档案编号:长123-16-6。

[16][17][18]引自墨玉县人民政府、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嵌入式发展框架协议》[C].2015:1、2、3.兵团四十七团于2015年6月11日提供.

[19]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36~437.

Study on the embedded developmentmode of bingdi in southern xinjiang--t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yu county and corps units in China as an example

Zhao-Chunshui
(Departmentof History,Tsinghua University,Haidian,Beijing 100084;Associ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ofMoyu County;Hetian,Xinjiang 848100)

Abstract: embedded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land is an important mode for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ofmoyu county in xinjiang to jointly develop local resourcesandmaintain localsocialstabi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There aremany local characteristicsand innovations in the cooperation andwin-winmode ofeconomy,cultureand socialmanagementbetweenmoyu county and corpsunits,which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local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 embedded soldier;Moyu county and corps;Relationship between

中图分类号: C9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0908(2019)01-0016-08

[收稿日期] 2019-01-07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新疆“2013年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资助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赵春水(1972—),男,回族,河北张家口人,清华大学历史系2016级在职博士生,新疆墨玉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干部。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张少云)

标签:;  ;  ;  ;  ;  

新疆南疆地区兵地嵌入式发展模式研究-以墨玉县与境内兵团单位关系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