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立医院
【摘 要】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治疗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6年8月-2017年3月,在我科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病人82例,随机分成两组,限制性补液组和开放性补液组。比较两组术后水肿发生率、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结果:限制性补液组较开放性补液组术后水肿发生率低,肠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短。结论:限制性补液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的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妇科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是围手术期处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补液治疗策略上还存在着“限制性补液”和“开放性补液”的争论。本文对限制性补液治疗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病人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8月到2012年3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82例,年龄25~51岁,既往体健。入组前均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同意。排除标准:子宫肌瘤增长迅速,可疑恶性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病史;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或家属不同意;中转开腹者。随机分为两组:限制性补液组和开放性补液组。
1.2围手术期补液方法 限制性补液组采用限制性补液,包括:术前1天正常进食,禁饮2小时,术前2-3小时口服10%葡萄糖200-300ml。
1.3 手术操作 严格手术指征。术前经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适宜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均采用全身麻醉,截石体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成功。
1.4 出院标准 两组病人执行相同的出院标准:无疼痛感,可进普通饮食,无需静脉补液,可自由行走,无发热,术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正常。
1.5 观察指标 ①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②临床指标:术后水肿、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 +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传统对照开放性补液组相比,限制性补液组年龄、体重、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限制性补液组术后住院时间、水肿发生、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开放性补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传统的围手术期液体治疗认为围术期补液的总量由术前缺失量、生理需要量、第三间隙丢失量和血液丢失量等几个部分组成。但目前这种补液方案正在受到质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限制性补液组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时间[1]。目前在外科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加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其目的在于减轻围手术期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手术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包括限制性补液。
目前限制性补液的标准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限制性补液并非一成不变的补液方式,应根据年龄、性别、体重、心肺肾功能等情况随时调整补液的时机,补液量及补液速度。本研究排除了心肺功能异常等因素,对限制性补液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老年、心肺肾功能异常等病人,必须实行个体化原则,限制性补液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论文作者:楚蔚昕,张平,冉琨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限制性论文; 手术论文; 腹腔论文; 术后论文; 子宫肌瘤论文; 开放性论文; 时间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