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平潭供电公司 福建福州 350400)
摘要: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其融合了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等,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对智能电气设备进行调控管理,不仅能够实现在线监控与分析故障,还能够实现调控一体化管理。
关键词:智能电网模式;配网调控一体化;探讨
1智能电网模式下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特点
1.1实时性
智能电网模式下,电网调控一体化所具有的实时性主要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①利用先进的遥测技术,对系统中所反映出来的有效数据,做好收集工作,并进行有效的记录,然后将其保存到数据库中,如此,就极大的方便了调控人员与运行人员对电网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②系统能够及时响应遥控指令,做到尽快把有用的信息输送到厂站端,最大程度的促进调控指令的要求得到满足。
1.2开放性
在平台方面,可以以开放式的框架结构为基础,构建一个更具开放性、兼容性的平台,并保证第三方软件能够完全介入该平台,这样就能够使信息、数据库等系统相连接。
1.3系统性
主要内容:①当电网出现故障时,可以利用智能的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实现对电网网架和各个变电站的控制,从而能够及时、迅速的报警,避免了电力系统出现更大的问题;②为了切实提高电网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整合,针对各类信息提出不同的反馈建议,使电网系统的工作人员更加方便的工作;③为了保证电网系统能够安全运行,要从各个方面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以系统本身收集到的信息为前提,从而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以此达到目的。
2电力调控中面临的问题
2.1电网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
近年来,国家和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工业发展更为迅速,需要的电能越来越多,对于城市电网的架设已经由架空线向电缆的模式发展,逐步实现电缆化。当然,截止到目前,几乎所有的配电网络还是由传统的单个输电线混搭配合使用,造成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无法直观、系统的进行把控,管理的内容趋向复杂化,需要分别对电缆、线路等进行管理,有时候会造成管理人员应接不暇。因为现在大部分的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运用的方法也相对落后,也没有对现有资源进行协调、整合,所以目前的企业,迫切需要利用智能电力调控一体化的机制,对原有模式进行更新,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转化。
2.2电力调控人员管理方法错误
想要做好一件事,手中必须要有得力的工具,而得力的工具背后,离不开高效的管理人才。但是在现代的管理过程中,区域不同的地方都有独立的管理系统。电网程序复杂,覆盖面体系庞大,如果只是利用部门有限的人力进行管理工作,作业面无非的巨大的,很难顺利完成。不仅如此,电力调控工作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没有对出现故障的方位进行实地考察,就盲目的派遣配电运行人员进行维修工作,或是本来的工作量不大,却派去很多人,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也无法保障工程的最终质量。如此没有规矩的管理工作,长期如此,就会出现内部混乱,责任推诿,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3盲目调控导致混乱
我们的企业发展还有待完善,企业内部对于电力的合理调控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没有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普及新技术、新方法,做不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日常进行管理的时候,还是沿用传统的方法,没有运用当下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更不用说向着智能化方向靠近了,如此一来,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却得到很小的回报,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不仅如此,在替换架空线路开关线的时候,经常出现事故,依靠人力很难避免这些问题,这也是调控工作的盲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客观层面来讲,配网调控部门在进行操作工作前期,需要上交规划图,但是大多数的调控人员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对框架结构的整体路径认识不清晰,只进行单方面调控,从而造成系统混乱。
3基于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实现
3.1建设配网自动化
基于智能电网模式下,建设配网调控一体化,则需要实现配网自动化,基于智能电网建设的目标以及相关思路,开展配网自动化建设,则需要建立配电网络,描述配电设备参数与状态特征等。集成信息系统,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的实现,其信息系统建设则需要集成OMS系统、ERP系统、GIS系统,实现中心数据共享。不断扩充ERP系统与OMS系统等,运用信息化技术,为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系统设备图与台账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电气设备运行管理以及故障检修,进而加强了PMI系统与GIS系统的应用。总的来说配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构建,要运行信息技术,建立集成子系统的系统架构,并且建立功能模块,实现分化管理。
3.2优化配网架构
基于智能电网下的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其功能的实现,要不断地完善配网系统架构,确保主网的稳定性,提高配网的可靠性,进而实现分区分层管理,优化配网架构。配网调控系统接线模式的选择,将会影响着用电用户的用电质量,若能够确保接线合理性,则能够避免中分段问题。合理的选择接线模式,则能够不断地提升供电质量,通过增加电源点的方式,则能够使网架结构分段或连接的合理性更强,提高配网运行的效益。
3.3接入分布式电源
基于智能电网,建设配网调控一体化,接入分布式电源以及储能,能够促使电力生产实现节能环保。我国制定的发展清洁能源战略,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智能电网建设时,还需要提高电力生产的环保性以及绿色性,实现节能减排,进而有效保护环境。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的接入,能够实现变电站并网运行与检测等,同时能够实现调控一体化,促进智能电网发展。但是分布式储能的接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对电网系统运行有着较大的影响,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较高,而且储能的接入,可能会造成设备故障率增加,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
3.4建立管理标准
智能电网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属于系统工程,对此要建立管理模式以及标准,以提高电网系统的可操作性,同时提高电网的互换性。在建设配网调控一体化时,要基于灵活的原则,基于绿色电力要求,完善系统架构,确保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电网系统主要分为主网与配网,若系统中任何环节出了故障,均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与影响,因此在建设时,要确保主网系统中设备的性能,基于相关标准。为了能够实现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在线线路选择,配电调控一体化基于GIS系统,建设能够智能升级的SCADA系统,不仅实现了在线设备运行监控,还能够实现调控,提高了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效率。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电网建设已然成为发展趋势,各电力企业也不断加强智能电网建设,以实现调控一体化为建设目标与原则,基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改变现有的配网管理模式,进而实现调控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央兴德.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41:236-237.
[2]汪坚杰.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四川水泥,2016,11:274.
[3]罗希.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探究[J].通讯世界,2016,23:244-245.
[4]于海.智能电网模式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分析[J].科技风,2016,11:140.
论文作者:王荣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电网论文; 系统论文; 智能论文; 在线论文; 电力论文; 模式论文; 模式下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