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消费量中长期预测模型——兼论趋势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量论文,对策论文,粮食论文,模型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提出了至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中长期预测模型。模型表明,到2000年,我国粮食消费量为5244亿公斤,与当年预测产量相比,缺口为144—244亿公斤,缺口率为2.8%—4.7%。指出我国粮食消费表现出较大的增长势头,粮食产销之间将长期处于紧张平衡状态,必须适当控制粮食消费。
关键词:粮食消费,预测模型,对策
粮食问题集中表现在生产与消费的平衡状态上。研究粮食消费量的数量、构成、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建议,是粮食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对所承担的国家重点攻关课题“粮食储备预警预报系统”的研制就是从对粮食消费的研究开始。本文是粮食消费预测前期研究的初步小结。在对历年粮食消费及其相关因素的统计资料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至2020年前的我国粮食消费量中长期预测模型,并对有关的粮食消费对策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
一、我国粮食消费时间序列外推模型
(一)模型建立的依据和方法
主要是通过对粮食消费及其相关因素的定性分析和因素分析,在现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时间序列趋势外推模型。本文没有采用以“合理营养方案”为推算依据,这类推算往往对现有实际消费水平和有关影响因素的作用考虑不够,预测值多数偏高。
运行框图。以时间序列趋势模型为例,其运行框图图示如下:
(二)居民生活用粮消费模型
居民生活用粮的自变量主要是人口数和人均生活用粮。
本方程以1993年末我国人口数为基数,以1982年至1993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依据,并考到这期间人口增长率逐年减少的比率,经一定调整后建立。按本方程预测,我国人口将于2036年达到顶峰,为16.12 亿人,而后逐年回落。其主要年份的人口预测数,列表如下:
亿人
年份 2000年2010年 2020年
RK13.01 14.42
15.47
2、 每人平均生活消费用粮(以下简称“人均生活用粮”时间序列趋势方程
居民生活用粮主要包括口粮以及食品业、饮食业、复制业所用的粮食,也就是粮食直接消费的那一部分。我国人均生活用粮在1978年以前,随着粮食生产的丰歉基本上在160—200公斤的范围内起伏徘徊。1978年以后增长加快。随后,由于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肉禽蛋奶和其它副食品摄入量的增长,作为直接消费的人均生活用粮从1986年起开始回落,但回落的速度相当平缓。用三次曲线方程描述如下:
现将我国人均生活用粮历年实际值与趋势值用曲线图图示如下:
按本方程计算的我国人均生活用粮主要年份预测值如下(有效预测期至2020年)
(公斤/人)
年份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SHL221.9181.9158.5
3、将人口数和人均生活用粮两数值相乘, 则为城乡居民生活用消费量,其主要年份的预测值列表如下
(亿公斤)
年份2000年 2010年
2020年
SHL 2887
2623 2452
(三)饲料用粮预测模型
1978年以前,由于整个生活水平较低,粮食消费也处于低水平状态,首先用于口粮消费。饲料用粮在粮食消费总量中不足10%。1978年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性食物消费猛增,饲料用粮及其在粮食消费中的比例也直线上升,而且终将占据粮食消费中的首要位置。因此,对饲料用粮的预测是粮食消费预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国的动物性食物消费,主要有肉禽蛋奶鱼等,其中以猪肉为主。所耗用饲料粮食也是以猪饲料为主,禽蛋饲料次之。奶类生产前几年猛增,近几年已趋缓,且所占比例不大;鱼饲料耗用也较少。故本文仅介绍肉禽蛋饲料粮预测方程。
1、人均肉类消费量(猪牛羊肉)时间序列预测方程:
Y=-1356.82+0.691t r=0.985
2、人均家禽消费量时间序列预测方程:
Y=-221.31+0.1122t r=0.97
3、人均鲜蛋消费量时间序列预测方程:
Y=-913.33+0.4623t r=0.98
预测时,代入一定的年序,可得该年的人均肉禽蛋消费量,乘以当年人口预测数,得肉禽蛋的当年预测消费总量,再乘以饲料转化率,则得出耗用饲料总量。本模型中,饲料转化率,即肉类耗粮比为1∶4.1,禽蛋耗粮比为1∶2.7。主要年份的预测值列表如下:
(亿公斤)
年份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人均
肉 25.1832.0939.00
消费量 禽 3.09 4.21 5.33
(公斤/人) 蛋 11.2715.9020.52
耗用
肉 1343 1897 2474 2
饲料粮 禽 109 164 223
量 396 619 857
SLL(饲料粮合计)1848 2680 3554
(四)工业用粮预测方程
由于食品业、饮食业、复制业用粮已计入居民生活用粮,不包括在本项中,所以本项指标不同于粮食统计中的“工商行业用粮”或“工业用粮”。工业用粮按因素分析,可用有关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耗用粮定额相乘而得。在本模型中仍按时间序列外推,其方程为:
GL=-1851.05+0.95t
r=0.98
主要年份的预测值如下
(亿公斤)
年份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GL
48.95
58.4567.96
(五)种子用粮
种子用粮可按粮食播种面积与每亩施种量的乘积计算。由于粮食播种面积1994年已低于16.5亿亩的警戒线,不能再减少,故本项数值可视为常数。
ZL(种子用粮)=16.5(亿亩)×12(公斤/亩)=198(亿公斤)
(六)其它用粮
其它用粮(JL)可按粮食消费总量的5%计算。
(七)粮食消费总量预测方程
将上述各分项的预测方程按特连特法加以组合,则为
SL(粮食消费量)=(SHL+SLL+GL+ZL)/0.95
主要年份的预测值为:
(亿公斤)
年份
2000年2010年 2020年
SL 524458516603
二、粮食消费回归模型
我们在对影响粮食消费的各有关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还初步建立了一套粮食消费量回归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影响粮食消费的基本因素,除了人口数外,最主要的就是人民生活水平,而人民生活水平又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能够反映这两个水平的若干指标中,如: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我们选用了综合性最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生活消费用粮回归模型
由于粮食需求弹性很小,目前我国粮食价格上扬对粮食消费的制约作用不大,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及其相应的生活水平是人均生活消费用粮的主要影响因素。其表现的趋势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平均用粮相应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平缓下降,又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随着时间序列而增长的,因此,人均生活用粮对于人均GNP回归模型的曲线形态, 和人均生活用粮时间序列趋势模型的形态相近。该回归模型的方程为:
Y=25.3+1.39x-0.31x[,2]+0.006x[,3]
式中,x为以1986年为原点的各年对1978年的人均GNP指数(按可比价格)。
x=0.02667×(t年的人均GNP)-18
这个方程表示,在t年如果人均GNP达到某个水平,则人均生活用粮将会达到的水平。比如,如果人均GNP按1978年可比价达到1500元, 则当年的人均生活消费用粮为:
Y=197(公斤/人)
(二)饲料用粮回归模型
饲料用粮作为间接消费的主要构成部分,受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影响更大,而且是随着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的增长而呈直线上升趋势。故在曲线配合上,采用直线回归方程则可。人均肉禽蛋消费量对于人均GNP的回归方程分别建立如下:
1、人均肉类消费量回归方程
Y=5.18+0.014xr=0.963
2、人均家禽消费量回归方程
Y=-0.011+0.0022x r=0.969
3、人均鲜蛋消费量回归方程
Y=-1.67+0.0093x r=0.987
以上三个方程的人均GNP按可比价格计算,单位为人民币元。
利用以上回归方程,可以推算出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相应的肉禽量消费量,而后再推算饲料用粮将达到的水平。比如,如果某年人均GNP为1500元,则相应的肉、禽、蛋饲料粮消费分别为:1395、116 、 431亿公斤。某一时期人均GNP的预计值,可以由决策人员预定,也可以由时间序列外推或回归方程预测。经计算比较,按回归模型推算的粮食消费量与按前述时间序列模型所推算的预测值,两者基本一致。
(三)对时间序列与回归模型的几点说明
1、将粮食消费量预测值与粮食生产量预测值相比较, 可得出在不同年度(或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粮食余缺程度,对于粮食生产量预测,我们将另文介绍。
2、根据我们预测, 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将为5000—5100亿公斤,缺口在145—245亿公斤之间。
3、以上模型,我们已编制成计算机软件。它所包括的因素更全, 数据量更大,运用更方便。
4、本文建模时所依据的基础统计资料,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出版社;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中央党校出版社。因篇幅所限,计算过程中所用的统计数据,文中不一一列示。
三、我国粮食消费趋势
(一)粮食消费将长期持续增长。
尽管与国内外一些单位和专家的预测相比,本文模型的粮食消费量预测值较低,如: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预测200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为:最低限5400亿公斤(《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备忘录》,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院预测值为5649—5936亿公斤(《中国粮食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但我们同样认为,我国粮食消费量存在着相当大的增长动力。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进入经济起飞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也是持续快速提高。对粮食的需求,无论是直接消费还是间接消费,增长势头相当大。
1.就直接消费来说,我国人均生活用粮经过25年的长期徘徊之后(1978年为196公斤,尚低于1952年的198公斤),以每年增长3.2 %的速度,于1986年达到人均253公斤的峰值,然后平缓下滑。 这个下滑速度,在近十年内也将是平缓的。 这是因为:(1)城镇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的增长受制约,口粮下降速度会减缓。(2)中西部地区农村, 原有口粮水平较低,将会继续增长。(3) 大批进城农民,对口粮、特别是对商品粮的需求加大。同时,又由于人口增长的基数非常大,所以即使人均生活用粮1986年以来已开始下降,但生活用粮消费总量,还要在十年之后才能开始回落。
2.间接消费增长的势头更猛。自1978年以来,我国人均肉禽蛋消费量已由10.83公斤增加到1992年的30.33公斤,年均增长7.6%, 这种速度在世界上是少见的。而且,除猪肉消费外我国居民的人均动物性食物消费并不算高,离世界平均消费水平还有一段距离。无论是现有水平,还是社会经济的增长实力,都表明动物性食物消费还将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尽管存在有制约因素)。因而,饲料用粮的绝对量及其在粮食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在较长时期内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并将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饲料用粮超过生活用粮, 占据粮食消费量的首位, 时间约在2010年。
(二)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之间将长期处于紧张性平衡。
一方面是粮食消费要求有较大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一些制约因素,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缺口。依据本文模型,2000年时,我国粮食产消缺口为2.8%—4.7%。我们不赞同对我国粮食问题抱悲观态度,我们能够解决本国的粮食问题。同时也认为,无论是对粮食生产还是粮食消费,都要高度重视。就我国国情粮情而言,产消之间的回旋余地不大,将长期处于偏紧的平衡状态。而且前提是:努力增加生产,适当控制消费,辅之以国际市场调节,才能维持这个偏紧的平衡。
四、对我国粮食消费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控制粮食消费。鉴于偏紧的粮食平衡状态,粮食消费不能敞开口子。要把适度控制粮食消费作为长期的粮食消费基本政策。坚持提倡节约粮食。当然也不必过于渲染粮食的紧张程度。
(二)严格控制人口。影响粮食消费的基本因素是人口。即使我们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仍将会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再延续约四十年,绝对量将达16亿以上,这个数量已经到了能维持富裕水平的我国合理人口界限的上限。如果要使人口数回落到现有水平,则还要再坚持现行政策四十年以上。要做到这一点,各方面的难度都是相当大的。因此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在八十年内都不能变。
(三)食物消费结构要具有中国特色。动物性食物的比重不可太高。我们的人均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资源条件并不充裕,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与人均水资源都只有世界水平的1/4。到2000年, 人均粮食产量也只是接近400公斤。 这其中能用于动物饲料的就更有限了。因此,蛋白质与脂肪的摄取还应以占用资源较少的植物性食物为主,多生产豆类和木本油料。动物饲养,要注意发展食草性的牛羊。鼓励发展水产品生产。增加水果和蔬菜生产。“大粮食”观点还要继续提倡,以逐步改善食物的来源结构和消费结构。
(四)粮食生产结构要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间接消费、特别是饲料用粮的增加,粮食生产也应作相应调整,增加饲料转化率高的饲料作物生产,实现农作物种植的“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化结构。这里不但要研究饲料生产和加工的技术问题,还要研究饲料生产和流通的管理问题。比如,饲料粮和饲料的计划统计问题,需要重新以研究。对饲料作物和饲料的指标解释、统计口径及其分组,要重新研究,一些具体问题如青貯的折合要加以明确。
(五)流通环节是影响消费的一个因素。随着粮食生产成本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上升,国内粮食价格将难以回落。由于粮食消费对价格变动的弹性较小,粮食价格上升对粮食消费的抑止较小,而粮食价格下跌对消费的推动较大。就有限的粮食生产资源相对于膨胀的粮食需求而言,粮食价格也会长期在高位区运行。需要注意的是:(1 )要稳住粮食价格上升的步子,充分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和市场的连锁反应。即使在有必要调整粮价时,也要分小步释放上涨压力。(2 )要把粮价上升的主要益处留给粮食生产者。避免“消费者负担不小,生产者受益不多”的情况。如果粮价上升能推动粮食生产,那末社会对它的承受能力就会大得多。(3)在坚持粮食流通市场取向的同时, 对低收入城镇消费者实行部份中低质粮食凭证限量限价供应。即充分放开粮食市场,又将凭证供应作为市场经济的辅助手段,两者并不矛盾。
(六)积极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在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积极做好粮食进出口工作。把国际粮食市场作为国内粮食供应可资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粮食进口应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以减轻粮食市场乃至整个消费品市场的压力。注意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特别是在适当的时候多进口一些。当然进口粮食要有一定限度。在2000年前,可以2000万吨为限,进口率控制在4%以内。 品种以精饲料和小麦为主。
(七)加强对粮食消费的宏观调控和预警监测。不但粮食生产需要有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粮食消费也需要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粮食生产的预定目标需要有一系列政策和保证措施加以促成,粮食消费的预定数量也需要有一系列政策和保证措施加以控制。没有前提条件,没有控制措施,粮食消费会不加节制地膨胀,这是我国国情和粮情承受不了的。对粮食消费的调节更多的是通过市场以经济手段实施,比起对粮食生产的调节更具有超前性和间接性。因此,更需要对粮食消费的变动趋势进行预警监测,我们正在着手进行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