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中心卫生院,250301,
【摘要】目的:研究抗感冒药的药物成分、药理特征及用药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感冒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抗感冒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于2017年1月实施合理应用感冒药措施,于2月-7月期间随机抽取收治的74例设为观察组。对比2组抗感冒药应用满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进一步分析抗感冒药的药物成分及药理特征。结果:观察组抗感冒药应用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抗感冒药的药物成分、药理特征的分析,可有效提高药物应用评分,减少不良反应对治疗效果造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抗感冒药;药物成分;药理特征;不良反应
感冒是临床常见疾病,多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机体自身抵抗能力下架且受外界气温影响导致。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内外在因素影响可引起产热过多和散热减少,从而出现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等情况[1]。相对而言,发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自行清除病原体来促使疾病痊愈。故而体温不太高时必须服用抗感冒药,一旦体温过高则必须采取对应治疗措施[2]。目前临床多采用抗感冒药治疗,由于抗感冒药种类较多,如果没有针对具体病毒而滥用抗病毒感冒药,不仅用药后不会起到效果,相反还可能产生药品不良反应[3]。因此,有必要对抗感冒药的药物成分、药理特征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感冒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抗感冒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于2017年1月实施合理应用感冒药措施,于2月-7月期间随机抽取收治的74例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病理学检验确诊为感冒,伴随发热、流鼻涕、咳嗽等症状,无严重心、肾、肺等器官及神经系统疾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配合研究内容开展。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42例,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40.2±1.4)岁;观察组男性33例,女性41例,年龄11-70岁,平均年龄(40.4±1.5)岁;2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患者应用的抗感冒药物成分进行分析,并对相关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进行记录。抗感冒药物剂量及服用方法谨遵医嘱。对比2组抗感冒药应用满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进一步分析抗感冒药的药物成分及药理特征。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抗感冒药应用满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抗感冒药应用满意评分(98.52±1.23)分高于对照组(76.55±1.45)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396,P=0.00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0%(2/74),其中呕吐1例、头痛1例、血尿0例,对照组24.32%(18/74),其中呕吐8例、头痛6例、血尿4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8,P=0.000)。
3 讨论
3.1 临床常见抗感冒药使用情况、成分、药理特征及不良反应
3.1.1 临床常见抗感冒药使用情况、成分
据不完全调查结果[4-5]显示,目前临床常用抗感冒药物有:(1)新康泰克。主要成分为盐酸伪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使用率约为86.5%;(2)速效伤风胶囊。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马内酸氯苯钠敏、人工牛黄,使用率约为88.4%;(3)感冒通。主要成分为双氯芬酸钠、人工牛黄、马来酸氯苯那敏,使用率约为87.2%;(4)康泰。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金刚烷胺、咖啡因、人工牛黄、马来酸氯苯那敏,使用率约为87.4%;(5)康必得。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葡萄糖酸锌、盐酸二氧丙嗪、板蓝根浸膏粉,使用率约为79.6%;(6)泰诺酚麻美敏片。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马来酸氯苯那敏,使用率约为80.5%;临床使用上述抗感冒药基本药效均为解热镇痛、收缩血管、中枢兴奋及抗病毒等。
3.1.2 临床常见抗感冒药药理特征及不良反应
(1)新康泰克。具有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减轻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不良反应为:失眠、口干、便秘、嗜睡;(2)速效伤风胶囊。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产生解热镇痛作用,其中咖啡因成分能够增强解热镇痛效果,人工牛黄可缓解神经过激反应,不良反应为:恶心、头痛、口干、便秘;(3)感冒通。能够抑制前列腺合,产生产生解热镇痛作用,减轻感冒引起的临床不适感;不良反应为:胃部不适、困倦、嗜睡;(4)康泰。对于流感A性病毒有显著作用,解热镇痛效果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他药物成分引起的嗜睡、头晕、便秘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为:恶心、紧张、焦虑、头痛;(5)康必得。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兼具抗病毒作用;不良反应为:呕吐、困倦乏力、头晕,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6)泰诺酚麻美敏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拟肾上腺素药物,产生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消除鼻咽部黏膜充血症状,进而减轻闭塞症状,并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效果;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不安失眠、困倦、便秘、口干、嗜睡等。
3.2 不良反应产生原因
临床资料[6]记载,抗感冒药中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成分可引起恶心及呕吐等胃部症状;人工牛黄、盐酸伪麻黄碱成分可引起头痛、头晕;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可引起困倦、口干、便秘、嗜睡;咖啡因成分虽然可有效减轻其他药物引起的嗜睡及头晕等中枢神经抑制副作,但却会引起头痛;盐酸二氧丙嗪成分可引起困倦乏力;板蓝根浸膏粉成分可引起头昏及皮疹;氢溴酸右美沙芬可引起头晕、嗜睡、口干、便秘等。
3.3 有效措施
在感冒患者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年龄合理制定服药剂量,根据感冒类型给予合适抗感冒药物,年龄较小患者应避免服用伪麻黄碱等药物,该类药物可引起患者中枢神经兴奋,并引起高热或惊厥,影响其健康;而对于其他患者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对应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停药,确保其健康。
综上所述,近年来感冒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应用抗感冒药的频率越来越高,故而患者及医师必须对抗感冒药物的成分、药理特征及不良反应加以了解,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药物,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宏杰, 郭利平, 杨丰文,等. 藿香正气方治疗胃肠型感冒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8):1495-1499.
[2]左万超, 瞿新, 梁荣鑫,等. 9项呼吸道病原体联合检测在儿科呼吸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1):60-62.
[3]陶玉菡. 西药类抗感冒药成分分析及其使用建议[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22):4344-4345.
[4]李会平. 我院常用抗感冒药物解析与合理用药[J]. 中国药房, 2016, 27(3):323-325.
[5]李争光. 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7, 30(12):1837-1838.
[6]王妍. 试论抗感冒药的药物成分、药理特征及用药情况[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7):143-145.
论文作者:张延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感冒药论文; 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成分论文; 药理论文; 患者论文; 马来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