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过渡就是课堂中上一个内容与下一个内容之间的衔接,课堂过渡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好过渡语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过渡艺术表现为承上启下、水到渠成、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地到下一个环节。教师充满艺术的过渡语不但能使课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还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一堂课,精彩的过渡能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也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如果各环节之间缺乏相应的知识联系或过渡,相关知识就会显得“琐碎”,整堂课就会给人以拼盘或混乱的感觉。
一、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过渡时常出现的问题
1.课堂中各环节之间没有过渡。
上一个内容草率收尾,没有小结、没有结束语,就已经开始了下个内容的讲解,中间没有过渡性的语言。只是呆板的搬出了例题开始讲,硬生生地将学生的思维从上个内容拖到了新的内容。讲完之后感觉干瘪乏味,学生搞不清楚课堂有几个知识点或本节课的重点在哪里,老师自己清楚,但学生没明白。
2.过渡语随意。
教师课前似乎没有准备,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说得入题,有时就跑题了,思路不清晰。教师带着学生在课堂里来回穿梭,教学内容断断续续,学生不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课堂显得凌乱,缺乏逻辑性,思路也就不清晰,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3.过渡语贫乏。
教师似乎语言能力不强,没什么可说,过渡语犹如口头禅,例如,常用接下来我们学习新内容或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个例题,课堂平淡无奇,没有生机,学生也没有继续学习的欲望,也没有学习的兴趣。
4.过渡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有时会在教案中设计一些过渡的语句,但是不管课堂如何变化,过渡的方式没变,有些驴头不对马嘴,前后知识没有联系,或关系不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既浪费了课堂时间,也达不到预定的效果。教师失去了该有的引领和提升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既然课堂教学中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如此重要,那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过渡呢?这就需要老师充满艺术性的过渡方式。
二、数学课堂上常见的过渡方法
1.质疑、设问式过渡:
把上环节内容说出来,然后提出问题,引入下环节施教内容。例如: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不仅知道了平均数的含义,而且会求平均数了,你们觉得学了这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同学们不用老师讲,学会了化简小数,利用小数的性质还可以做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学例4。
2.启发,引导式过渡:
通过启示、引导,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例如: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叫做小数性质”。对于“小数性质”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现在老师不看全年天数,也不看二月份天数,同样能判断出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不信你考考老师。考不倒的!大家想掌握这一诀窍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3.承上启下式过渡:
此种类型的过渡语,是一种基本用语形式,用在课堂各环节都行。为了测量物体的长短,我们需要用长度单位;为了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就需要——面积单位
4.评论式过渡:
教师对上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点来的一种过渡方式。例如:同学们利用凑十法学习九加几时,通过分解凑得不够十或超过十,所以计算起来并不简便,反而算错,这节课学习8加几时记得一定要刚好凑成十。
5.设悬念,设情境过渡:
悬念式过渡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亲切沟通,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课上,以达到引人入胜、吸引注意力的目的。例如: 如果给你一张地图,让你算一算北京到你家乡有多远,你会吗?当你学会比例尺,你就能办到了。
6.激励性语言过渡:
点石成金,一字一句拨心弦。例如:例1的内容同学们掌握的很好,老师相信,仿照刚才的学习方法,你一定会很快学会例2;上一题同学们都能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非常赞赏你们这种学习态度,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请看下面一道题。
7.复述式过渡:
这类过渡语有温故知新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过渡时,采用复述式的过渡语,就等于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要点再重温一遍,这就给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巩固刚才所学知识,对不足的、不清楚的地方学生还可以立即向教师质疑。例如:大家对分数都不陌生,那你已经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了呢?看同学们这么聪明,分数的意义就让大家自己来总结,好吗?
课堂教学过渡语是教育职业用语,又是一种语言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注意研究这类职业语言的特点和作用,逐步达到会用、善用、巧用的程度。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能自觉地积累、锤炼教学过渡语,通过合理、巧妙地运用课堂过渡语去开启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论文作者:安延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4
标签:同学们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内容论文; 教师论文; 环节论文; 老师论文; 《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