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状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课教学论文,有效性论文,状态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效教学的本质就是立足于学生、发展于学生的教学,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基于学情,定位恰当的课堂。《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无疑,在课堂中,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随机调整教学内容、形式与节奏,更好地做到“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课堂文化环境、师生个体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复杂多变,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常常无法准确判断。根据笔者多年来课堂观察研究的经验,在关注学生状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读懂学生的目光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课堂中,师生间的目光交流是最重要的非言语交流方式。学生的眼神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微妙的信息,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往往能够通过其目光表现出来,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往往能够从学生的眼神读懂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解读学生眼神的表情语言中,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行为,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不同的眼神表情会传递不同的信息:举头仰视,往往表明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感兴趣,很满意,学习很投入;平视或视角向下,则表明其正在独立思考或对教学内容略有些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听课或回答问题时,能够不断与教师目光接触,往往表明师生关系较融洽,学生喜欢老师的课,对教学内容很感兴趣,也有的表明学生对回答老师的问题较自信。有些学生与教师的目光若即若离,这往往表明,师生间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教师需要进一步接触学生。也有的表明学生对回答问题不够自信,需要教师进一步鼓励与引导。有些学生上课时低头做事,不愿与教师目光交流,往往表明学生较内向,也有的可能对教师的课不感兴趣或与教师有心理隔阂。
读懂学生的目光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目光注视。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教师讲解较多,尤其需要肢体语言的配合与交流。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在讲授时,常常望着天花板、窗外、某个角落,这样的老师是无机会、也必然无法读懂学生的目光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可想而知。
二、判断学生的应答
学生对提问的应答是衡量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思想政治课上的师生互动主要通过问题对话完成。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问题,更要用好这些问题,其中,特别要关注叫答、候答、理答等环节,其核心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应答。只有关注、分析应答,才能准确判断所提问题及叫答方式是否适切,应该怎样恰当理答。表1是学生应答情况的课堂观察记录表。
用表1可以较全面统计学生的课堂应答情况,包括应答方式,是主动回答问题还是被动回答问题,个人回答问题还是集体回答问题,还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的差异,反映问题的适切度及学生的主体参与状态。一般而言,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学生主动参与的频率与学习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学生主动参与越多,学习的效果会越好。一节课中,如果问题设计太浅显,学生集体齐声回答的次数就越多,未经思考脱口而出的应答,实效性不言自明。一人多次回答与一个问题多人次回答也反映了学生在参与机会方面的差异。教师不应该只关注个别学生,而应该关注全体。表中学生应答质量的四项指标有一定价值,可以反映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针对学生应答质量的差异,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反馈、矫正策略。
三、观察学生的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活动教学应该成为常态的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活动教学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讨论、辩论、演示、演讲、角色模拟”等已成为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主要形式,每一种形式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问题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等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更要密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对活动过程及时调控,以保证活动教学的效率。学生的活动状态主要通过其外显行为仪态、肢体语言等表现出来。可以从对活动主题的关注度(注意力是否集中),集体活动时的活跃程度(交流、演示等),活动程序、规范的遵守情况等方面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随机调控。例如:对“角色模拟”活动,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认领角色,并明确角色扮演的目的、目标、要求,学生课前进一步理解角色,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注意表演过程并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包括:时间控制情况,防止超时;行为控制情况,防止表演失当;纪律遵守情况,防止陷入混乱;还要对学生进行观点引导,帮助学生从“角色模拟”活动中悟出道理。
学生课堂活动的最大问题就是“无序”与“冷场”,教师要通过观察,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要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因素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例如,有的讨论经常出现冷场现象,还有的在“演戏”,流于形式,教师就需要反思:是否讨论题太简单或距离学生生活太远。成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准备,又离不开教师的调控与引导。包括: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讨论题应该是清晰的、有一定思维能力要求的、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的。其次要合理确定课堂讨论的程序。包括小组划分、任务分解、交流方式等。最后要引导好讨论过程。主要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参与水平适时调控,对出现“冷场”、“跑题”、“话语霸权”等情况及时纠偏。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对有价值的观点及时提炼等。
四、关注学习的常规行为
学生在课堂中的“听、看、思、写、说”等行为,是思想政治课的常规学习行为,也是呈现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主要外显行为。表2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常规行为观察表:
关注学生的常规学习行为,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规范用书”情况,包括:是否带教材?带了是否打开教材?是否按教师的要求研读教材、查阅教材、标注教材等。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做笔记”情况。主要看学生是否在认真做笔记,包括笔记记什么、记在什么地方等都要关注,并对学生提出规范化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是教师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学习离不开注意,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也有越来越多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需要反思的是:学生真注意了吗?学习是否单靠注意就能够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可以通过眼神判断,一般说来,学生目光呆滞或左顾右盼,往往表明有些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投入不足。怎样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遵守纪律”也是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关注的学生行为。有效的课堂首先一定是有序的课堂,课堂管理是教师的职责,这特别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守纪”情况。教师要通过目光来回扫视,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及语言提醒、警告等方式,有效预防违纪行为的发生。
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不仅要找到观察的视角,还要探寻有效的路径。教师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从学生的坐姿、体态、表情,尤其是学生眼神的细微变化中,从学生的语言表达中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