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功能与高校职能研究中的科学问题_高等学校论文

高等教育功能与高校职能研究中的科学问题_高等学校论文

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研究的科学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高等学校论文,职能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是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高教理论界对此问题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本文对当前的讨论进行了多方位的评论,指出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研究首先应弄清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功能与职能的关系;基本功能(职能)与特殊功能(职能)的关系。其次要尽快围绕上述关系确立比较公认的概念体系,增强讨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功能 高等学校职能 基本功能 社会功能三职能说

最近,相继读到《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上发表的关于研究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的文章多篇。我把这些研究文章放在一起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觉得很有必要对当前关于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的研究,从概念、方法以至于研究风气作一些评论。一来是向各位朋友求教,二来是提醒大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逐步把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这个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向科学化。

一、当前对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的几种认识

(一)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

潘懋元教授和朱国仁博士撰文[1] 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选择与创造,即为文化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其中,对文化的选择高等教育比其他教育的作用更为深远;而对文化的批判与创造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文化功能的主要方面,是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的突出表现。徐辉教授认为[2],高等教育是整个人类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之解释为“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即育人功能。邬大光、赵婷婷[3]撰文提到: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功能可分为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育人功能即指培养人才,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社会功能即指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分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出发,有人认为“教育价值观外现为教育的功效目的”,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高等教育价值观密切相联。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在这一角度又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可称为一维价值选择模式观,认为高等教育只具有对社会或人或对知识的价值;第二种看法可称为二维价值选择模式观,认为高等教育具有对社会、人或对社会、知识或对人、知识的价值;第三种看法可称为三维价值选择模式观,认为高等教育具有对人、社会和知识的价值。王守恒、姚本先撰文[4]指出:高等教育的职能(应为功能、 下同)可分为显性职能和隐性职能,所谓显性职能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社会发展与变革之目的,期望高等教育发挥的作用和职责。如高等教育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保存、传播、丰富人类文化等。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在实现这些显性职能的过程中,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某些非预期的、潜在的影响与作用,这就是高等教育的隐性职能。王守恒、姚本先所列举的主要隐性职能有:控制人口增长的职能;推动法制建设的职能;促进社会流动、缩小社会差别的职能;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职能。龚放认为[5]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大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三个方面。现代大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确实在不断增强,但这种影响与作用主要地是通过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方式间接施加的。

综上述,关于高等教育功能较为一致的认识是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育人功能是基本功能,社会功能是通过育人功能间接实现的。至于文化功能为基本功能和提出高等教育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是有待进一步商榷的。

(二)关于高等学校职能的认识

我国高等教育界普遍接受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高校“三职能说”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或称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它的形成就是以高等学校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为依据的。高等学校“三职能说”的提出,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邓耀彩博士认为[6]人与文化是高校社会职能的两个出发点。 高校的社会职能可以理解为高校向社会的输出方式,是高校连接社会的重要通道。个性发展与文化应该成为高校社会职能的双起点。徐辉教授认为[7]高校的基本职能为:“保存知识,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才, 传播知识,增进知识,应用知识,社会批判与监督”六项基本职能。邬大光、赵婷婷认为[8]:通常说的高校培养人才、 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是经过历史沉淀和印证后,高等学校最基本、最有生命力的职能,是社会进步与大学“内在逻辑”发展相统一的产物。这种以实践为出发点对高校职能进行研究是有其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有学者认为,高等学校职能的正确表述应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这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本质区别。因为后者为高等学校所从事的活动,前者是高等学校的职能。还有些同志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大家所共识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之外,至少还具有两项重要职能:一是文化创造与导向职能;二是个人社会升迁的职能,包括社会地位的升迁和个人财富的积累。他们认为必须正视和研究这两项社会职能,以之制定高等学校办学政策才是明智的,切合实际的。朱九思教授认为[9]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应为职能、 下同)是:教育、研究,服务,即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学问,开发高新技术。杜苏先生则认为:[10]面对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高校当务之急应该在“教学”、“科研”两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扩充“第三功能”——“继续教育”。由上述可见, 高等学校的“三职能说”是目前大家一致的看法,但在具体的表述上仍有分歧,有待进一步研究获得大家认同的概念和表述方式。对于“三职能说”之外的其他说法,我看是不必提出的,许多都是“三职能说”所涵盖的。

二、关于功能和职能的讨论及其他

“功能”最初意义指“器官和机体”[11]的作用或功效,在社会学中它“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12]。“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13]对于“功能”和“职能”的认识,大家都是从上述定义起始的,其分歧在于对“功能”和“职能”的理解上。我很赞同邬大光、赵婷婷对此的理解,他们认为[14]:从概念上说,功能和职能有相同之处,都指事物的作用,但二者有区别,即应用的范围不同。功能通常指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所具有的作用,即包括一系统对另一系统的作用,也包括某个系统中部分对整体的作用,而职能则指职责和能力。因此,如果把某事物看作一个系统,在谈到它的作用时,往往使用“功能”一词。依此来看,对高等教育只谈它的功能,而对高等学校只能谈它的职能是较为确切的。

另外,我认为“功能”具有客观性,即是说在某一系统(或器官、机体)给定之后,这个系统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只是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一次性完全认识该系统的功能,所以就存在逐步认识逐步开发利用的问题。就像随着高等教育系统的确立和完善,人们对该系统功能的认识和利用也是逐步深入的。而“职能”则具有主观性,即是说在某个机构确立之后,主宰该机构的人赋予机构什么职能(当然要在机构作为一个系统具备这种功能之时)就有什么职能。比如,高等学校最初人们只赋予它教学职能,该职能的实现可达到培养人才之目的。后来随着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为了使高等学校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们又赋予了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这一职能,该职能的实现可达到创造科学文化之目的。再后来随着产业革命高潮的到来,人们又赋予高等学校直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现可达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之目的。由上述可见,高等学校的职能是人们根据社会需要赋予的。如果今后我们要像陶行知先生当年搞的那样,实行“政校合一”,那么高等学校也可能有某个区域内的某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等。基于以上看法,我主张在学术讨论中统一使用“高等教育功能”、“高等学校职能”。这种统一我看是最基本的,也是易于做到的。

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是什么关系呢?邬大光、赵婷婷认为[15]:作为机构的高等学校与作为活动的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是对的,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把高等学校的职能与高等教育的功能混为一谈,更不会把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划等号,澄清这个问题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实践都是有利的。依我看,高等学校所从事的主要是高等教育活动,但也有像产业开发,纯粹的科学研究等都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而部分科研院所又承担着一些高级人才培养任务,从事着这方面的教育活动,这也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所以说,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高等学校所从事的活动,而高等学校所开展的活动也不都是高等教育活动。从这点看来,徐辉教授的观点[16],“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包括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只是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欠妥当的。

关于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隐性功能等都应认真研究。我赞同邬大光、赵婷婷的观点[17],对高等教育来说,社会功能是在社会学范畴与育人功能相对而言;而基本功能是在哲学层面与特殊功能组成的一对范畴概念。应该说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它的基本功能,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功能为特殊功能。至于王守恒、姚本先[18]提出的现代高等教育的隐性功能,我看是存在的,但作为理论研究则是不必要的。这是因为,如果把这些与高等教育学有关但并非直接相关的都归入高等教育学,那么高等教育学则成为无所不能的“万能科学”了,这显然是背离科学的。现代科学是一个互相联系的大系统,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与某学科联系的东西都划入该学科的研究领域的话,那科学将被该门学科“取代”。比如,数学已经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学科,正如我们不能把应用了数学的学科都归入数学一样,也不能把与高等教育学有关的都划归高等教育学。从研究方法上讲;应该是抓主要矛盾,抓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所以说,在研究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的过程中,切不可一味“标新立异”,把“西葫芦”引入“西瓜田”。

三、如何研究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

一般而言,人们习惯于把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等同起来,认为高等学校所从事的活动就是高等教育活动,而高等教育就是高等学校教育。因而,也就把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相等同,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把功能与职能不作严格区别,造成了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多种功能(职能)说,而且有继续泛化之势。目前研究中出现了多种提法,反映出多样化、多层化、多面化的研究趋势,作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科学论坛是可喜可贺的。但在研究中出现的有悖于科学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看是应当及时加以引导的。一切科学争鸣都应在科学的前提下展开,才能取得科学的结论。

我个人认为要对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有科学的认识,首先必须弄清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功能与职能的关系;基本功能(职能)与特殊功能(职能)的关系。其次要尽快围绕上述关系确立比较公认的概念体系,增强讨论的实效性、科学性。而不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今天你提出一套,明天我提出另一套,这样很难达到讨论之目的。第三要加强教育评论[19]引导,教育评论者(家)应站在公正的、中立的立场上,做到“评理若衡、照辞如镜”[20],指导和引导教育学术争鸣(讨论)活动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依我之鉴,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是有区别的,尤其应明白,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高等学校教育,还应包括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社区管理及科研院所、医院、工矿企业参与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在内。高等学校教育仅是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而高等学校所从事的活动不都是高等教育活动。如以经营为目标的产业,以创造科技文化为目标的科研,以生活服务为目标的劳务严格地讲都不参与人才的培养,不属于高等教育活动。因此,高等学校的职能与高等教育的功能是有较大区别的。我们说高等学校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这是对的,但要说高等教育相应地有育人、发展科学技术、参加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则是不合适的。公认的高等教育有育人这项基本功能,还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即政治、经济、文化功能。按我的理解,社会功能是通过育人(培养人才)功能的实现而间接实现的,决不是高等教育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我赞同龚放在《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不容忽视》[21]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曾经犯过把政治泛化,从而破坏教育等非政治领域活动与结构的稳定发展的严重错误,在生机勃勃的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大踏步地推进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今天,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将经济泛化,避免对教育等非经济领域活动与结构的变革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当前对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来说,最为根本的是不要在眼花缭乱,复杂多变的社会变革面前忘怀了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本质特征。从经济、政治、社会的角度来思考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完全必要的,在这方面我们至今还做得远远不够,但是不能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思考取代对教育变革特殊规律和特殊方式的探求。换句话说,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变革的同时,必须有相对的独立性,必须经过自主选择、冷静判断与审慎试验。我还想再加上一句话,就是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研究要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本质特性展开,要抓主要矛盾,切不可背离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本质特性,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一些有悖科学性的观点,或把一些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有联系的问题,划归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以致于淹没了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本质特性。这种泛化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的研究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正确的研究方法应是在毛泽东《矛盾论》光辉思想的指引下,抓主要矛盾,把研究引向深入。

四、关于学术争鸣风气的问题

学术争鸣风气,我想也是值得一提的。这些年来,我们虽然对文革“左”的遗风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清理,可是在良好的学术争鸣之风气尚未形成之时,这种遗风还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有些同志的学风中,把学术争鸣变成政治斗争和人身攻击时有发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术争鸣长期不能有效地展开,影响了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家队伍的形成。

在我们研讨高等教育功能和高等学校职能这个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争鸣中,我企盼能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风——要针对问题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要有诚恳、谦逊的态度,平心静气的相互商讨,以诚相见;要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真为本;要有容纳百家之说的学者风范,以善为上。谈这些似有离题之嫌,不再赘述了。

注释:

[1]潘懋元、 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高等教育研究》1995.1。

[2][16]徐辉:《再谈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高等教育研究》1995.1。

[3][8][14][15][17]邬大光、赵婷婷:《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教育研究》1995.3。

[4][18]王守恒、姚本先:《现代高等教育隐性职能探析》, 《高等教育研究》1995.3。

[5][21]龚放:《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不容忽视》, 《高等教育研究》1995.1。

[6]邓耀彩:《个人与文化:高校社会职能的两个出发点》, 《高等教育研究》1995.1。

[7]徐辉:《试析现代高等学校的六大基本职能》, 《高等教育研究》1993.4。

[9]朱九思:《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和三大支柱》, 《大学生》1994.6。

[10]杜苏:《论高等院校的‘第三大功能’》, 《船舶教育》1994.6。

[11][1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1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9]刘尧:《关于教育评论学之我见》, 《教育科学论坛》1995.3。

[20]刘尧:《建立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初探》,《广西大学学报》1995.4。

标签:;  ;  ;  ;  ;  ;  

高等教育功能与高校职能研究中的科学问题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