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探索论文_王晓艳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探索论文_王晓艳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280

摘要: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评价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了制约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构建了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实践社会服务创新,促进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探索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密不可分。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经济社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经济服务。安徽财贸职业学院2015年获批立项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其社会服务更因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主要任务是面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其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

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政府政策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师资水平、本身科研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不能很好解决企业技术一线难题,不能直接促进企业的产值增加。因此,学校和地方产业、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难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

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依托行业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隶属于行业,因此外联工作存在一定局限性,学院和政府的联系不紧密,政府对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政策措施不足,学校的科研、教研成果采纳较少,难以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打击了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及教研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

2.2主动性不够,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职院校认识上存在偏颇以及高职院校对自身的认同感不强,在对外交流中信心和底气不足,表现在社会服务方面,主要是主动性不强,不是积极开拓服务项目,而是坐等政府和企业找上门来。社会服务项目大多是行政指派的。这样,社会服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连续性,也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单向的社会服务项目可能不少,但因缺乏实地调研,服务项目和服务产品缺乏针对性、差异性、精准性,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不吻合,导致服务效果不佳,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2.3发展不够平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隶属于行业,所以高职院校在对外服务方面,服务行业方强,服务区域经济较弱;学院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服务能力比新开发专业强;开展培训及继续教育能力强,技术研发市场能力弱。

近年来高职院校快速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开设专业日益增多,但许多新专业的开设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严重。另外专业设置缺乏有效指导,专业布局和结构极不合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现象。

3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3.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实体建设,提升服务的有效性

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硬件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及技能鉴定的要求,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积极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利用高职院校的各种实训基地向其他相关院校学生、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在岗、下岗、转岗职工的技能提高和再就业提供各种培训,实现教育和培训资源共享;装备先进的实训基地还可以授权成立行业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站,面向社会和行业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应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兴办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校办企业实体,特别是高新技术研发、孵化、生产实体,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平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真正树立服务理念

高职院校以服务为理念,这是社会共识,但能真正贯彻实施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要转变固有观念,更新理念,从被动到主动。有的高职院校还存在对社会服务职能认识不足的问题,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淡薄,依旧以校内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为全部工作着力点,关起门来办教育,这是行不通的。

可喜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开始有意地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加强了产学研合作,同时,针对市场需求开始有意地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向,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从人才培养体系的订立,到课程体系的构建;从师资力量的选拔,到教学实践的探寻,高职院校要加速推进自身的改革重建,引入诸如“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工学交替的训练强化方法,加强“订单班”模式的推广等措施,构建立体化的、满足社会需求的服务体系。打造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探寻制度保障,做到规范化管理、规范化运作。

3.3人才资源共享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大位会计学院与大步车业等单位形成了以“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特点的订单培养模式。班级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采用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按计划插入大步特色课程,以过程阶段性实训和毕业顶岗实训相结合方式组织实习实训。此外,学生考核按年度进行,由大步车业集团为考核优秀的同学提供学年奖学金,大步车业集团也将择优录用订单班的优秀学生入职公司。“大步订单班”的设立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从定向培养到定向实训,再到定向就业,为广大学生构筑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3.4搭建服务平台

一是搭建产学研结合技术服务平台。高职学院要整合资源,成立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中心和管理与服务研究所等机构,就生产或管理中的难题与企事业展开深度合作,有效扩大高职学院技术服务的渠道和范围,提升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二是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依托高职学院,以校企专业双带头人为核心,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技术开发、应用、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及社会培训等工作,提升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整体实力。三是扶植科技创新项目。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高职学院要以项目为导向,鼓励教师申请“校级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项目”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校外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服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教师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赢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能提升自身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催生一批科研成果。

3.5新“网络化”服务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模式除基本的社会服务模式外,主要有职教集团模式、社区学院模式、创业教育服务模式等。高职院校应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从学校自身专业的特色出发,结合区域环境和产业转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大学科技园,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成立工作室或组建校办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为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开展服务,进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履行高职院校的职能。在“互联网+”的新时期,计算机类专业的师生应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农业、制造业、交通、消费生活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结语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因此高职学院必须创建有自身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力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办出特色,促进自身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长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策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2)。

[2]肖飞鹏,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分析[J],科教文汇,2017,(16)。

[3]高维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浅析[J],文教资料,2017,(34)

论文作者:王晓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7

标签:;  ;  ;  ;  ;  ;  ;  ;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探索论文_王晓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