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成都平原四周有群山环抱,基底由白垩纪和下第三纪碎屑岩(红层)组成,平原主体物质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
关键词:地质;成都
1工程地质
根据地面调查及已有的钻孔揭露,各地层岩性特征简述于下:
4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
泥岩夹砂岩<17-3-W4>全风化泥岩夹砂岩:紫褐色,泥质结构,原岩结构基本被破坏,尚可辨认。岩心多呈土块状,质软,手捻易碎。
<17-3-W3>强风化泥岩夹砂岩:紫红色,泥质结构,薄至中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质软,岩心较破碎,取芯呈短柱状及块状,节长6-9cm,块茎1-6cm。
<17-3-W2>中风化泥岩夹砂岩:紫红色,泥质结构,薄至中层状构造,岩质较硬,岩心完整,局部风化不均,取芯多呈柱状,短柱状,局部块状,节长10-55cm。
2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成都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赋存与填土层的上层滞水,二是基岩裂隙水。
2.1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地表,赋存与地表填土层,大气降水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变化大,且不稳定。
2.2 基岩裂隙水
拟建场地下伏基岩为紫红色泥岩,基岩裂隙较发育,地下水的流动,将所含石膏溶蚀,并顺溶蚀孔或裂隙形成网络状的风化带溶蚀孔和溶隙,为地下水的补给、储集、径流创造了良好的通道和空间,形成风化带含水层。但由于泥岩质软,裂隙多为微张或闭合状,且溶孔溶隙的发育深度受地下水动力条件的限制,当深度较大时,溶蚀孔洞减少,溶隙也减少,含水量下降。该含水层地下水富集规律性较差。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地方可形成富水块段。
2.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
1、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测区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灌溉入渗和沟渠入渗是区内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山前台地区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受地形及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大多流向地势低洼地带或沿裂隙下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大气蒸发,其次向附近河谷或者地势低洼处排泄。
2、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拟建天府国际机场隧道段落内地下水埋藏较浅,季节性变化明显,水位线起伏较大的特点。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丰水期一般出现在7、8、9月份,枯水期12、1、2月份,以8月份地下水埋深最浅,其与月份为平水期。
2.4 抗浮水位的确定
根据本阶段勘察,该场地范围内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约为0.8~18.2m,稳定水位高程435.03~446.41m。在天然生态状态下,丰水期地下水位正常埋深约为3m左右,地下水位年变幅约为1.0~3.0m。基于目前填挖现状,建议抗浮水位按地面下3m考虑。由于填挖作业,导致地面高程发生变化,地下水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建议抗浮水位按照竣工后地面高程下1m考虑。
3 场地稳定性评价
3.1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
场地内地质构造条件简单,未发现有断裂通过,地形坡度较缓,岩层倾角较小,对基坑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大。在Ⅵ度地震作用下,不具备产生滑坡、崩塌、陷落等地震地质灾害的条件,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本隧道位于洛带油气田影响区,基坑基地有天然气溢出的可能性,地下水、人工填(弃)土、膨胀土对工程建设有一定影响,但采用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后,能够防治并克服其影响。综合判定,本工程场地稳定,适宜建设本项目,但需加强工程措施。
3.2 地基土的稳定性与均匀性
拟建明挖隧道范围内,开挖揭示的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黏土层,其均匀性较差,自稳定性较差;强风化泥岩夹砂岩,其均匀性较差,自稳定性较差;中风化泥岩、砂岩均匀性及稳定性较好。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技术规范》 出版社:中国建筑书店
论文作者:王建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地下水论文; 泥岩论文; 裂隙论文; 砂岩论文; 柱状论文; 基岩论文; 径流论文; 《建筑细部》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