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系统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_实践教学论文

高职系统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层次论文,高职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数量上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找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但目前高职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表现在校园形态以教室为主,教学形式以课堂学习为主,与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不相符合。同时,实践教学的比例缩水,实训、实习条件跟不上,存在着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从事简单技能的顶岗工作;缺乏有效指导的“放羊式”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倾向严重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正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型,走内涵式、质量型发展道路,因此,探讨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以下共性特征:加强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联合;坚持灵活开放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社会在人、财、物、力等多方面共赢共享;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突出就业为导向,同时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渗透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由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以及行业、地方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或升格而成,由于前身办学条件不足,加上办学人员长期形成的办学思维定势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办学实践上,沿袭以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导致高职教学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实践中盲目效仿普通高校

高职院校在教学上缺乏理论上的提升与共性的归纳,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成熟的、可资借鉴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1]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把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放在首位,把实践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的补充形式。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按照高职培养目标对专业教学计划做了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由于对高职认识不到位,学校在资金和人员分配,管理人员在资源配备,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

2.实践教学管理力度尚待加强

实践教学管理就是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管理一般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实践教学涉及的关系较多,受教学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较大。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有些实践教学计划内容空洞、可行性差,用于学生实习和实践的经费也较少。思想上重视不够,计划又是弹性的,直接引发的后果是组织工作不到位。每次组织学生实习,往往是临时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带队教师、确定实习计划。教师是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质量。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非常重视校内的课堂教学管理,但实践教学的管理却始终没有纳入正轨,规章制度不健全,更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估措施。

3.实践教学师资短缺

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高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从没有真正出过校门。这些专业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另外,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使得很多学校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和收入分配仍然以课时量为主要杠杆。加之诸多的行政性、事务性的要求,使得教师“走出校门”难以得到落实和实现,造成他们的观念、教学方法与瞬息万变的市场差距很大,更缺乏与技术发展和变化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4.毕业前的集中式实习流于形式

不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极少安排实践教学课甚至不安排,只是在毕业前集中一个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实习以弥补平时实践教学的不足。但是这种实习不仅不符合科学的学习认知规律,而且往往是流于形式。学生都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回来交实习报告和鉴定就行了,学校不统一安排辅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

实践教学管理的本质,是为企业培养最需要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即实现资源约束下的最优选择,这一点和企业没有明显差异,其管理实践也表现出与企业趋同的管理行为。类企业行为分析是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提供的工具,对实践教学管理行为进行分析,构建实践教学管理规则和方法,进行实践教学管理的类企业行为研究。按照类企业行为标准要求实践教学管理人员,是提升实践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必然需要。我们可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好办法引入学校,构建现代高职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有利于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既要凸显高职的本质特征,即职业本位。同时要兼顾层次性,即对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开发能力的培养等要体现高等性。还要考虑区域性,实践教学内容要实现与区域产业的对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要将职业性、高等性和区域性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技能水平的递进,动手能力的系统培养,分多层次进行系统化设计。

1.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2]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在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上做出重大改革与创新,突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动态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体现为:一是校企联姻,产教结合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为企业培养最需要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从而保持高职教育的前瞻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订单式”教育模式。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订单培养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弥补了学校所教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课程作为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三是“工学交替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工学交替,就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采取了分段式教学,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理论模块课程,第二、三学年学习专业模块课程,实行工学交替制,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合作企业为该专业学生留出一部分工学交替工作岗位,并随着学生学习进度轮换岗位。四是实施“三维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学院实行的是以能力为中心、以满足职业岗位群需要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实行“三维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即把传统的文化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特殊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方针,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

2.建立以实践基地为主的校园形态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型人才在教室里是教不出来的,必须在实践基地里练出来,专业课最合适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做”一体化,所以传统的教室形态已经不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以教室为主的校园形态适用于知识的传授,而不适应技能的训练,高职的校园形态不应该是以教室为主,而应该是以实践基地为主。当前高职教育提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实验室和实训室已经落后,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验证知识和创新知识,实训室的主要功能是一般技能训练,而现代高职教育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对接区域产业,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起来,要有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和融入,所以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即“教学工厂”。[3]根据高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时数要超过50%的要求,“教学工厂”的面积理应大于教室面积,高职的校园形态应该有别于一般的普通高校,应以“教学工厂”为主,这样的校园形态才能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3.创新校企共育技能型人才的体制机制

高职教育要深入推进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地方政府依法管理,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高职教育要高度融入行业和企业要素,与区域支柱产业相融合,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建立起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政校行企”四方互惠联动机制如下图所示。

建立“政校行企”四方互惠联动机制图

高职院校要以育人为本,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让“利”给合作企业,通过人、财、物的市场化运行与管理,校企双方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制度保障,既达到了学校的育人目的,又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首先学院要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积极主动为合作企业服务,在为企业的服务中构建校企合作的基础。例如学院提供高端生产性设备和“厂房式”场地,企业可以在校内设立职工培养培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等,利用学院自身优势吸引企业入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在实现各自目的的基础上,校企通过建立合作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运行管理制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合作期间的责权利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明确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功能。例如明确入校企业必须完成的实训指导任务课时数,无偿提供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指导,以及实训所需的材料消耗,规定企业40%的生产能力要用于实践教学等,形成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通过互补优质资源,例如共引共享行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等,形成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和标准,同时把高职校园文化融入到企业中,形成文化融合的交流沟通机制。

4.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高职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和能力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的提高发展过程,因此高职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必须是系统化多层次的。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根据“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高职院校要设计一种既不是教室又不是实训室,具有“学做合一”功能的教学场所,不同专业的教学场所的形态可以不相同,例如,课桌是T字形的,正面是黑板,具有理论教学功能,侧边是工作台,具有实训功能,学生在听老师理论授课后,立刻在工作台前进行实训,学和做交替进行,学生课堂真正实现“边学边做,学做合一”。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二个层次:综合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是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实现以学为主的“工”,为校外以工为主的“学”——顶岗实习打好基础。高职综合技能训练追求生产性实训而非生产化的简单顶岗,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像工厂又不是工厂,因为它具有教学功能。设备配置具有先进性、教学性和生产性,源于生产又高于生产,因为它能生产又具有教学功能。运行模式按市场化机制进行,一般是企业负责产品生产、经营、维护,企业提供实训材料,负担实训成本,负责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任务。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三个层次:创业创新能力培养。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学生毕业设计,同时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坚持立体式开发服务,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服务于企业,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在“老师带学生”的研发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实现综合技能实践与应用能力提高相结合,体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

标签:;  ;  ;  ;  

高职系统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_实践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