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探讨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山东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探讨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山东省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地区论文,黄淮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52

山东省地处黄淮海平原中部,全省除鲁中山地和胶东半岛,大部分属于该区域。本文所述范围主要包括德州、滨州、东营、聊城及菏泽等五市(地),40个县(市、区)。总面积4.76万km[2],人口2383.4万,分别占全省的30.6%与27.9%。这里是山东最大农区,土地平坦辽阔,资源丰富多样,有巨大开发潜力,但至今仍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京九铁路投入运行,将为本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给本区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认真研究本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问题和对策,对推动该区和全省经济发展以及整个黄淮海地区开发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源环境基本特点

1.1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

本区是黄淮海平原重要组成部分,区内5市(地)海拔均在50m以下,地面坦荡如砥,土地是本区一大优势资源:(1)本区占全省27.9%人口,拥有30.6%的土地,人均0.20hm[2],高于全省0.18hm[2]平均值;(2)有耕地240.27万hm[2],占全省的35.5%,人均耕地0.10hm2,高于鲁中(0.07hm[2])和胶东地区(0.08hm2)。耕地中2/3为中低产田,蕴藏很大开发潜力。(3)有可垦荒地12.47万hm[2],且分布集中,利于成片开发利用。(4)还有17.96万hm[2]滩涂资源,发展盐业和养殖业前景广阔。

1.2 得天独厚的黄河淡水资源

黄河客水是本区的经济命脉。因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河,引水方便,区内五市(地)均有引黄灌溉、蓄水的便利条件,年引黄量70亿万m[3],占全省的80%。近几年黄河在春夏之交常断流,提前引黄蓄水,为农田灌溉、工业与生活用水提供了保证条件。

1.3油、气资源储量大

区内五市(地)均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仅德州、滨州与东营三市(地)控制、探明石油储量达28.71亿t,预计通过扩边、连片、补打新并,在老油田外围和浅海区还可获20亿t后备储量,油田伴生气达1300亿万m[3],近期在黄河三角洲又探明天然气面积141.6km[2],气储量达213.4亿m[3]。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发展炼油、石化等工业和替代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1.4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

本区东滨渤海,海岸线长495.6km,沿岸负10m浅海面积66.7万hm[2],拥有渤海湾、莱州湾两大著名渔场。有鱼类102种,主要经济鱼类斑鰶、青鳞、鮻、黄姑鱼等,资源量达8万t;虾蟹有30多种,资源量近5万t;贝类资源量58万t,素有“百鱼之乡”美称。辽阔的浅海滩涂为本区域发展及建设“海上山东”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区内还具有丰富的盐矿和煤炭资源,其中菏泽地区9县(市)中有8县市地下有煤,预计储量295亿t,开发潜力巨大。

2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给本区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工农业生产均有较快发展。但就总体水平而言,本区仍属于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

2.1农业发展迅速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本区就累计向国家贡献粮食51亿kg,棉花39.1万t,彻底摘掉了“三靠”帽子,扭转了“东粮西调”的被动局面。1994年粮食总产量高达1337.27万t,棉花30.4万t,分别比1978年增加758.89万t和21.0万t,本区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随着粮棉人均占有量和商品率的增加,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94年全区农业生产总值达502.5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4.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1082.12元,比1978年增长22倍(见表1)。

表1 山东省黄淮海平原地区五市(地)经济发展情况

年份 工农业总

工业总产

农业总产 粮食总产 棉花总产 农民人均

产值/亿元 值1)/亿元 值/亿元

值/万t量/万t纯收入/元

197888.24 53.90 34.34 578.39 9.40 48

1984

201.49 99.65101.84 847.01

137.61 367

1990

565.16 363.71201.45 973.8876.83 548

1993

799.81 507.15292.661034.4227.33 735

1994 1292.79 790.29502.501337.2730.401082

1)工业产值包括乡及乡以上独立与非独立核算工业生产单位,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

2.2采掘业在全省居领先地位

1994年区内工业总产值达790.29亿元,比1978年增加15倍(表1)。其中采掘业、制造业分别占30.1%和65.7%,其它占4.2%。三项产值分别占全省的47.3%、11.0%和18%。说明采掘业居全省领先地位,而制造业显得十分薄弱,工业基础差。

2.3第三产业起步晚

本区是山东第三产业最薄弱地区,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至今仍以公路为主。1994年公路里程14249km,占全省的28.4%,公路密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京九铁路修建以前,聊城地区无一寸铁路。1994年五市(地)货运量4777.3万t,货物周转量49.01亿t/km,分别占全省的9.96%和14.12%。1994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4.2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9.14亿元,分别仅占全省的10.4%和13.9%。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区域经济地位下降,地区差别增大

本区工农业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比重,由1984年占23.84%,至1994年降为20.08%,而同期东部五市〔1〕则由43.21%上升为51.89%(见表2)。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东部五市的59.9%(见表2),东西部地区差别加大。

3.2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区内产业结构虽经几次调整,但仍不合理:(1)1994年工农业产值比例为1.57:1,而东部五市为3.57:1,说明本区工业基础薄弱。(2)农业仍以种植业为绝对优势,其产值占50.37%,高出东部五市7个百分点(见表3)。(3)区内从事二三产业劳动比例也远低东部五市(见表3)。产业结构不协调,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3大中型骨干企业少,自我发展能力差

80~90年代初,全省共安排大中型项目118个,除胜利油田外,本区仅安排8个。1994年全区施工项目1849个,仅占全省的18.4%。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7.95亿元,只占全省18.9%,如除去东营市,其余4市(地)为53.41亿元,仅占全省的7.34%,东部5市高达335.4亿元,占46.09%,本区生产力长期缺乏骨干项目的驱动,加上地方财力严重不足,1994年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12.6%,导致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差。

表2 山东东西部五市(地)经济发展情况对照

项目年份全省 本区五市(地)东部五市

数值占全省%数值占全省%

工农业生产 1984 845.02 201.49 23.84

365.14 43.21

总值/亿元

1994 6435.94 1292.79 20.08 3340.17 51.89

农民人均1984 395.00 367.00 92.90

462.00 116.90

纯收入/元

1994 1319.70 1082.12 81.90 1804.40 136.70

表3 山东省东西部五市(地)产业结构对照亿元

地区工农业产值结构比农业内部商品产值农村从事二、

工业产值 农业产值 结构比 种植业 其它结构比 三产业人员/%

西部五市

790.27

502.50 1.57:1

158.74 156.40 1.01:110.8

东部五市 2610.14

730.03 3.57:1

238.18 317.73 1:1.3338.1

4 发展滞后的成因剖析

4.1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对改革开放反应不敏捷,行动迟缓,是影响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如胜利油田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未能乘此东风抓紧规划,大上项目,发展石油、石化及相关产业;当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历史性突破时,仍墨守“粮棉一齐抓,重点抓棉花”搞常规农业的老观念。90年代初东部大开放,经济又上新台阶,本区强调大开发,而开放较迟,致使区域发展滞后,东西部差距加大。

4.2农业长期高产低效,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单一农业开发影响二、三产业发展,导致二、三产业产值低于全省平均值,更低于东部五市,详见表4。农业高产低效,农民收入低(表2),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以聊城地区为例,1993年粮食人均560kg,人均棉花10kg,分别高于全省的470kg和4kg。但农民收入仅625.7元,远低于全省952.7元的平均值,只及东部五市的1/3。1984年后全区棉花产量不断下降(表1)即与此有关。

表4 1994年本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与东部五市对照表 亿元

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数量 % 数量% 数量% 数量 %

西部五市710.8

17.47 241.9 34.04 330.0 46.44

138.7 19.52

东部五市

2013.4

49.48 400.4 19.87 1003.9 49.89

609.0 30.24

全省

4067.6 100 961.3 23.63 1941.5 47.73 1164.7 28.64

4.3投资环境较差

区内交通运输发展滞后、公路密度低且路面质量差。缺少骨干线路。陆上缺少横贯全区的铁路,沿海尚无大港,且河海不通航,以出海港口带动区域发展的优势不能发挥。加上通讯较落后,信息不够灵通等,投资环境差,对引进外资缺乏吸引力,这是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又一钳制因素。

4.4生产力布局不合理

因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优惠政策向山东半岛倾斜等因素影响,本区大中型骨干企业少,固定资产投资额仅占全省18.9%,又主要集中于东营市。其余4市(地)只占全省的7.3%。1994年全区新增固定资产117亿元,占全省的23.7%,也主要集中在东营市,其余4市(地)为42.7亿元,只占全省的8.6%,全省及区内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导致本区经济发展活力不强,造血功能差,

4.5黄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这是本区域发展最大的自然制约因素,它直接影响全区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重点工程的安排,城镇交通的规划布局以及河海联运优势的发挥、使区域发展失去城市依托和交通支持。此外,资金匮乏,科技落后,内部机制不灵活,管理体制不适应等因素、都制约着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5 对策

5.1加强区域发展理论研究

振兴区域经济前提要更新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以取代传统的产品经济观念;积极培育市场,搞好商品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开发搞活 还要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1)研究区域资源与生产力合理配置,改变以往经济计划上的扭曲和生产布局上的倒错,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研究区域经济系统及其关键要素,如修路建港发展交通,根治黄河趋利避害等。(3)抓住京九铁路投入运行给本区提供的大好机遇,进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和适度的区域倾斜政策研究等。

5.2改善投资环境

加速区域发展,交通必须先行。重点加快“两路两港”工程建设,形成贯通内外的交通网络。(1)加速贯通全省的“三纵三横一环”公路网建设步伐,提高区内骨干道路等级,使本区成为联系华北,华东和华中经济区中枢,(2)完善京九铁路配套工程,加快济邯铁路和德(州)东(营)线建设,在本区形成菏泽、聊城、德州和东营四大枢纽,(3)抓紧东营港(黄河海港)与滨州港的扩建,使之成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门户,努力实现河海联运,以推动沿黄产业聚集带形成.并不断改善通讯条件,提高投资环境质量。

5.3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1)合理另发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大中型棉纺、毛纺、食品、面粉、皮革等加工企业。(2)在黄河三角洲建设大型油厂和乙烯工程,逐步形成以石化工业为龙头的产业群体。(3)抓好盐矿卤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立大型盐场与盐化工业。(4)加强海洋资源以及煤炭、铜、石膏等矿产资产的综合开发,使各种潜在优势真正转化为现实的区域经济优势。

5.4强化城市建设

一个地区城市群体的发展水平,反映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加快区域发展必须强化城市建设。本区五市(地)驻地城市建设初具规模,随着京九线投入运行和济邯、德东线的修建,五市(地)将形成为新兴城市带。强化城市建设.发挥减市凝聚力与辐射作用,将为实施现代区域发展中的“城市带动梯次发展”战略发挥更大作用。

5.5稳定黄河入海流路

治理黄河,稳定属闾流路,有利于胜利油田建设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并对全区乃至整个流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也是根除民族心腹大患之千年大计。大河之治.终于河口,只有口门畅通,河道溯源冲刷加强,淤积趋势减缓,流路才会稳定,才能为河海联运创造条件。应将河口治理纳入国家与省的计划,逐步使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变为相对地下海。较长期稳定尾闾流路,使滔滔黄河真正发挥造福人类,推动区域发展的巨大动力。

5.6增加区域“造血功能”

加速区域发展还需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中央与省在财力物力政策上给予支持,建立区域开发基金,发放低息贷款,扶植骨干项目建设;国家与省应将新上项目和基础建设工程优先考虑本区。强化油田大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使之协调发展,从而增强全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来稿日期:1996—07—15

注释:

〔1〕东部五市系指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和 淄博。

标签:;  ;  ;  ;  ;  ;  ;  

山东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探讨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