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灭天花实践探讨传染病免疫预防的地位和作用论文_杨兆民

从消灭天花实践探讨传染病免疫预防的地位和作用论文_杨兆民

陕西省商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26000

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灾难,我国是受传染病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不仅病种复杂、发病人数众多,而且流行广泛,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成为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成功的消灭了烈性传染病天花,消灭脊髓灰质炎进入最后阶段,实现无脊灰状态,其他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受多种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传染病至今仍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新疫苗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免疫预防在传染病控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给传染病防治提供参考,本文结合商洛消灭天花的实践,对传染病免疫预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

1 消灭天花是传染病免疫预防的伟大创举

1.1 天花给商洛人民带来的灾难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通过呼吸道传播。早在公元前10000年人类就出现了天花,在4世纪中国文献中就有天花的描述[1]。商洛是受天花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疫史资料记载,民国六年至十四年(1917~1925),商县白杨店乡各村天花流行,终年不止,染病者众。民国十三年(1924),柞水县社川河一带天花流行,儿童死亡甚多,童子沟杜宗林一家3名儿童患天花死亡。民国十四年(1925),商县李家塬村天花流行,发病40余例,死亡38例,有一家三口均死于天花;商南县龙窝保第一甲时有人口70人,半月内有20余人死于天花,3家绝户。民国二十一年(1932),镇安县城及柴坪天花流行,仅柴坪纸坊沟病死40余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商县龙驹寨天花流行,多人死亡。民国二十五年(1936)春,洛南、商南天花流行,多人死亡;镇安县城天花流行,儿童死亡甚多。。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商县天花流行,发病4000余例,病死300余例。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镇安县杏坪、凤镇李家砭一带天花流行,60余名儿童死于天花,幸存者多留麻面;杏坪及桑树街天花复发,水利沟一家4名儿童病死。民国三十二年(1943)冬,柞水县西川财神庙天花流行,病死20余例,陈某某母子2人同死于腊月三十。民国三十三年(1944)三月,柞水县天花流行,病死8例,商南县发病984例,商县发病1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商洛天花呈散在发病,1950~1953年,全区发病10例,1954年,商洛消灭天花。

1.2 接种牛痘疫苗是消灭天花的有力武器

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爱德华发明了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牛痘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是一种特别的抗体,交叉保护其他的痘病毒如猴痘、牛痘、和天花病毒感染。牛痘疫苗的免疫效果是通过暴露于天花病人的家庭接触者确定的[1]。我国是受天花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1955年7月5日,我国卫生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管理办法》将天花列入甲类传染病。陕西省曾孙进行过3次全民接种,每年新生儿接种率都在90%以上。

商洛山大沟深,是一个经济、文化、卫生水平极度落后的贫困山区,民国时期,虽然没有健康教育手段,但多数群众能够认识到天花的危害性和种痘苗的必要性,群众能够自觉接受痘苗接种,甚至每种一人,收小麦五升或玉米一斗,在收费较高的情况下,群众仍然愿意接种痘苗。民国十一年(1922),山阳县李怀成首次带回牛痘,在本县儿童中收费试种。民国十四年(1925),商县李家塬村天花流行,时有“种花”先生,每种一人,收小麦五升或玉米一斗,收费较高。民国二十二年(1933)春,柞水县种痘1142人,占时有人口61430人的1.86%。民国二十三年(1934)1月,商洛始设卫生助理员,负责痘苗接种,商县龙驹寨天花流行,首次接种痘苗。之后,每年春季接种牛痘苗。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商县天花流行,国民政府第四行政公署温专员与商县政府何县长开办种痘讲习所,聘第二后方医院季院长及5名军医医官担任教师,对遴选的44名高年级学生及66名自愿受训者进行为期两周培训,将参加培训的人员分为4个种痘队,发给痘苗40打,在城乡开展痘苗接种,不到1月,天花得到控制。山阳县开始免费为学生种痘,年均接种1.4万人次。民国二十九年(1940)春,柞水县种痘163人。民国三十一年(1942),商县卫生院开始免费接种痘苗,天花大流行减少。民国三十三年(1944)春,柞水县天花流行,地方当局派种痘员分赴各乡种痘1500人,占时有人口34156人的4.39%。民国三十四年(1945),柞水县种痘2141人,占当时总人口(30137人)7.10%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医疗卫生部门,有专人负责痘苗接种工作,通过培训和宣传,实施全民接种痘苗,在天花流行季节前,大规模组织全民免费普种牛痘。1949年冬至1950年春,商县天花流行,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卫生处和陕西省军区卫生署相继派出卫生队来商,于正月初六起在全县范围内免费普种痘苗23676人,疫情得以控制。1950年农历正月初六,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卫生处、陕西省军区卫生署相继派卫生队赴商,免费普种牛痘23676人;柞水县种痘1143人,占时有人口78673人的1.45%。1950~1954年,山阳县年均种痘11万人份。1951年春,商县碾子凹李河村发生天花疫情,县医院(今商洛市中心医院)派医生赴该村防治,无新发病例,天花在商县绝迹。1951~1952年,商县免费普种牛痘204017人。1952年,全专区免费普种牛痘55.7万人,接种率达50%以上。1953年,柞水县为21758名18周岁以下人群和新生儿免费接种牛痘,接种率25.84%。1954年,商洛地区消灭天花,仍继续种痘。1958年,为巩固天花防治成果,坚持每6年普种牛痘苗一次。1960年,洛南县种痘41500人。1964年,专署成立种痘办公室,培训种痘员3073人,免费普种牛痘116.6万余人。1976年,商县防疫站举办种痘学习班,各区、公社医院负责人及地、县厂矿医生70多人参加培训,接种262459人,接种率84.7%。

1.3 全民接种牛痘疫苗获得了持久性预防效果

天花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烈性传染病,给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我国人民带来灾难。牛痘疫苗的问世和广泛应用,收到了持久性的预防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954年,商洛消灭了天花;1966年,我国宣布消灭天花;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一个加强消除全球天花的计划,1977年10月全球最后一例天花病例发生在索马里,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消灭天花;1980年5月8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三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庄严宣布全世界消灭天花,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所有国家终止种痘;1980年 8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告,全球消灭天花。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实验室销毁他们保存的天花病毒或将病毒转移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柯索夫病毒研究所和亚特兰CDC两个实验室[1]。1989年9月1日,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天花从甲类传染病中删除。全球消灭天花所取得持久性效果,为预防控制及消灭传染病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科学依据。

2 传染病免疫预防的现状

2.1 新疫苗开发和应用促进了传染病免疫预防 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爱德华发明了牛痘疫苗,开创了免疫预防由经验时期向科学实验时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随着免疫学发展,一些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相继发现,先后发明了炭疽疫苗、狂犬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卡介苗、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水痘疫苗、乙脑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及其结合疫苗、C群脑膜炎球菌及其结合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乙肝疫苗、流感裂解疫苗等几十种疫苗,并用于相应传染病免疫预防。但目前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仅占人类已知传染病的5%。继全球消灭天花之后,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我国多年来保持无脊灰状态,全球消灭天花即将成为现实;消除麻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白喉、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等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人群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疫苗的免疫接种已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一项公共卫生事业。

2.2 免疫预防步入规范化轨道 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经历了1950-1877年的突击接种时期、1978-1998年计划免疫时期和1999年至今的免疫规划时期[2]。建国初期,我国确立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把解决对群众危害最大、发病最多、、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作为当前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1950年,全国在开展普种牛痘疫苗活动的同时,积极推行卡介苗接种,一些重点地区开展霍乱疫苗、鼠疫疫苗接种。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将预防接种作为防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逐步将预防接种工作经纳入计划管理的轨道。1974年,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发展和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监督计划,防制天花、白喉、脊灰、百日咳、破伤风、结核病等传染病”的决议,正式提出在全球开展扩大免疫规划。我国结合实际,提出了计划免疫的概念。并于1988年实现以省为单位、1990年以县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85%;1986年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1999年,卫生部确定以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为中心,以控制病毒性肝炎为重点,逐步将风疹、腮腺炎和其他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使免疫预防步入规范化轨道。

2.3 免疫预防步入法制化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3]。2005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他监护人承担费用”[4]。

3 传染病免疫预防的前景及挑战

3.1 免疫预防必将成为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导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生物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以及“改选老疫苗、开发新疫苗”的全球儿童疫苗计划的实施,将有更多的理想疫苗问世,很多成人用疫苗将用于成人传染病预防。随着新疫苗的不断开发,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种类不断增加。全球在成功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之后,消灭或控制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的任务十分艰巨。全球加大开发艾滋病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疫苗等新疫苗,将应用于艾滋病、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免疫预防将成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主导措施。

3.2 免疫预防将面临严峻挑战

3.2.1 提高免疫预防效果是实现消灭脊灰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接种牛痘疫苗消灭天花的实践证明,免疫预防是预防控制及消灭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但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不容乐观,全球消灭脊灰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国家仍有脊灰野病毒流行,我国曾开展多次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每次目标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9%以上,2000年通过了WHO无脊灰证实,2004年贵州省曾发生一起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2005年安徽省出现1例因免疫缺陷所致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我国自1965年开始推广应用麻疹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与2005年WHO西太区提出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在部分地区出现麻疹疫苗高接种率、麻疹高发病率的突出问题,麻疹疫苗基础免疫为满8月龄,近年来8月龄前儿童麻疹发病日益增多,给麻疹免疫预防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2.2 提高二类疫苗接种率是传染病免疫预防亟待攻克的难 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开展二类疫苗接种,是开展传染病免疫预防的法律依据,但应坚持自愿、自费原则,受群众预防意识和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提高二类疫苗接种率难度很大,如何攻克难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接种牛痘疫苗全球彻底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我国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实现了无脊灰状态,麻疹、乙肝等疫苗可预防性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实践证明,免疫预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新疫苗的开发和应用,免疫预防必将成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主导措施,关键是要依法规范全面开展预防接种,提高疫苗有效接种率。

参考文献:

[1]潘会明,张险峰,等.编译.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流行病学和预防[M],第9版,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157-170

[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疾病预防控制规划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0-73

[3]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008-2009

[4]张伟泰.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宣贯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

论文作者:杨兆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  ;  ;  ;  ;  ;  ;  ;  

从消灭天花实践探讨传染病免疫预防的地位和作用论文_杨兆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