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厅影院生存状态刍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生存状态论文,影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日本电影产业从近代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影院业态出现了较大的转型。小厅影院遍布全国,但主要集中在作为文化中心的东京。虽然从未得到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二十多年来它们承担着活跃日本电影市场、丰富电影形态、满足并培养观众良好观影习惯的作用,是日本电影产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业态,也是日本电影产业和日本电影文化呈现多元魅力的发源点。但是,在多厅影院不断增长、观众分流的情况下,小厅影院受到冲击,显现缓慢萎缩的疲态。尽管仍存在相当数量的小厅影院,但作为文化现象的小厅影院文化已宣告结束。从文化产业的角度而言,日本小厅影院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小厅影院的发展现状
(一)小厅影院的定义及发展脉络
小厅影院,即ミニシァタ,这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制造的英语词汇,在日语中是由mini和theater两个词的音译组成的。小厅影院指的是专门上映自选影片、银幕和座位数都极少的影院。一般来说,小厅影院的银幕数为1~2块,即只有1~2个厅,座位数在50~300个,因此又称为“单厅影院”。小厅影院一般放映艺术风格较为浓厚、历史价值较高的外国影片,以及近年制作的本国中小成本电影,也有不少按类型区分的本国老电影。因此,日本的小厅影院相当于多数国家的“艺术影院”或独立影院。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大制片厂制逐渐式微,其论资排辈的规矩令崛起的新浪潮电影人纷纷脱离体制。大岛渚等人离开以松竹大船为代表的旧式制片公司后,开始与艺术电影同盟(ATG)合作,以独立制片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成为日本电影史上第二次独立制片浪潮,也客观上为小厅影院的涌现提供了部分“软件”条件。
从事纪录电影生产的岩波书店,旗下拥有岩波影厅(Iwanami Hall)。岩波影厅本身就以放映具有代表性的外国电影和岩波自产纪录电影为主,具有一定的“艺术影院”气质。1974年,岩波影厅总裁高野悦子和电影业界泰斗川西多可诗子一起成立了主要介绍一线艺术电影的Euipe de Cinema影院(电影同盟影院),这成为新建小厅影院的雏形。1978年,维斯康蒂的《家族的肖像》在岩波影厅放映,引起长时间的观影热潮。随后,在岩波公映的安哲鲁普路斯电影《流浪艺人的记录》也获得热映。这两部影片成为艺术影院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佐证,引起了社会资金对于小厅影院的关注。进入80年代后,随着泡沫经济的发展,新建的小厅影院开始在以东京为核心的全国范围内出现,并获得较大发展,打破了五大公司(东宝、松竹、日活、东映、大映)对于电影发行放映的垄断局面。
(二)现有小厅影院地理布局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大地震前,日本绝大多数县建有小厅影院。它们一部分是由早期的老式单厅影院变身而来,一部分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建立的新型小厅影院。据不完全统计,作为日本现代文化的重心,东京拥有约百家小厅影院,主要集中在池袋地区、银座地区、涩谷地区和新宿地区。
池袋靠近日本电影的发祥地巢鸭,聚集了许多颇具特色的老影院。例如,池袋东口的新文艺座时常放映早期无声电影,并邀请为数不多的新一代“辩士”在一旁解说,力图复原早期电影的传统。而池袋西口的Cinema Rosa,则是建立于20世纪40年代前期的老牌电影院。
银座地区是日本主要商业区。因此位于银座的小厅影院Chanter Cine、Cine Switch银座等,多以放映欧洲电影为主营。
新宿是东京都政府所在地,也是世界时尚与各国底层文化的交汇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Cinema Square东急、Cinema Rise、Chanter Cine等小厅影院不断开业,使得新宿歌舞伎町地带成为小厅影院极为集中的地方。鼎盛时期,在歌舞伎町几乎走几步就是一家影院。
与新宿不同,涩谷代表年轻、潮流甚或轻佻,是东京的时尚潮流发源地。作为20世纪80年代时尚文化的代表,小厅影院也遍地开花,成为涩谷一大文化特色。
(三)小厅影院的经营方式
在日本电影产业鼎盛的1960年,日本电影银幕数高达7457块。随后由于电视产业的冲击和自身沉疴,电影产业逐渐夕阳化。电影院交通不便、人员混杂等问题导致大众日渐远离电影,观影人数逐年降低,1987年降至1.4亿人次的低谷。悖论的是,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日本电影质量并不低下,几代导演仍频频在海外获奖。这使得银幕尺寸小、座位数少、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小厅影院经营成为可能。究其原因,是日元持续走高,使得影院购买外国电影价格低廉,大大降低了预算,并使影院有精力投入宣传。另一方面,日本家庭录像带租赁市场平稳发展,使得二次销售成为可能。电影市场成为投资热点。日本小厅影院的经营方式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购片阶段。20世纪80年代,在“广场协议”①签署前日本泡沫经济状态下热钱汹涌的大背景下,购片价格、广告成本低廉使得经营小厅影院容易获得商业成功。能够面向小厅影院的发行公司为数不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小厅影院数量剧增,购片成本增加,发行公司也逾100个之多,一些影院经营遭遇挫折。
放映阶段。小厅影院普遍通过“单片+长期”的方式盈利,笔者将其称为“1+1+10”模式。即一个影院内,一块屏幕放映一部电影长达10周以上。这一模式有效降低了购片成本和放映成本,依据影片质量获取高额收入,票房高达1亿日元的影片也不少见。《新桥恋人》在涩谷的“东急文化村Le Cinema”上映长达三四十周。2007年,在小厅影院放映的《蛊师》获得5.5亿日元票房,《我爱上了妹妹》获得5亿日元票房,《爱与和平》获得6亿日元票房。华语影片《色·戒》也获得3亿日元的票房,虽然与其宣传投入相比并不算高,但在外语片中已是佳绩。
二、小厅影院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一)小厅影院普遍具有特色经营的风格
20世纪80-90年代,小厅影院的大量涌现形成了竞争,因此影院经营者纷纷进行独具特色的影院定位,通过差异化经营来保证经济效益。这样一来,就在东京地区形成了有规模的“小厅影院文化”。
前文所述电影同盟影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上映新浪潮作品群和《柏林苍穹下》等欧洲电影为主。两位女性创办人主导了该影院的经营特色,因此会员多以女性为主,多放映女性观众容易接受的高端艺术电影。
东京都歌舞伎町建有日本电影影像文化振兴中心,理事长是原文化厅文化部长、著名电影评论家寺胁研。影院定期放映日本史上著名电影,并邀请著名导演进行专题讲座。
不仅如此。大导演和文化名流聚集的东京世田谷区的Tolly Wood影院,以介绍短片电影为主。位于浅草的东映Palace影院,票价低廉,曾是庶民区小学生流连的小厅影院,惜于2003年5月关闭。位于东京涩谷区的“欧洲空间”,主要放映欧洲导演的作品。位于新宿区的K’s Cinema“昭和馆”以经营任侠电影为特色。涩谷文化村街路口的Le Cinema影院,如其名所示,以上映法国电影为主。爱知县中村区的Cinema Schole是著名导演若松孝二经营的小厅影院,这位新浪潮后期涌现的人物,其影院主要放映低成本电影和亚洲电影。神奈川县川崎艺术中心,是拥有两个影厅的小型影院。因地理位置紧邻今村昌平创办的日本电影大学,入口处常年展陈今村昌平获得的两座戛纳金棕榈奖杯,上映影片也偏向于各国的小众艺术电影,如近期举办的葡萄牙电影节。也上映一些日本电影史上重要的影片,如神代辰巳展和日本新浪潮电影等。
此外,专门网站“去小厅影院吧”http://mini-theater.com,是推介小厅影院的主要网络通路。
(二)小厅影院是了解电影生态的主要窗口
近几年来,日本每年公映的影片约在700~800部左右,其中国产影片大约占40%~60%,即350~450部左右,随着日本产业日趋平稳,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已经连续四年过半。但这些影片中,能在全国主流院线公映的不到100部(含动画片),余下的200多部影片多是中小成本电影,宣发能力有限,只能寻求非主流院线上映。而400来部外国电影,除却好莱坞电影外,也普遍缺乏在多厅影院放映的空间。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旧电影要以专题放映的形式面世,以满足分众观影需求。因此,小厅影院放映成为了解日本电影生态的主要窗口。
被国人津津乐道的《那山、那人、那狗》在岩波影院放映近一年。《宋氏三姐妹》也是岩波影院的热映影片。作为2009年10月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一大环节“中国电影周”,其中的主要影片《建国大业》等,均以位于涩谷的Tsutaya小厅影院为主会场。
著名的涩谷季节影院以放映欧洲电影和日本小成本电影为主。历史上票房收入前三位的影片分别是法国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1996)、西班牙电影《论尽我妈》(2000)和日本电影《PARTY 7》(2000)。在90年代,该影院年度观影人次高达30万人。著名日本影片《前进、神军》、《杀手阿一》、《花火》等也都在小厅影院热映。
(三)小厅影院是培养民众良好观影习惯的主要力量
小厅影院具有相当浓厚的文化氛围。小厅影院长期放映某部电影,主要依靠导演名头或者海外电影节获奖之名,而不是依靠宣传费。因此,拥趸的存在和培养是小厅影院存续的前提保证和经营目的,二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事实来看,广大观众相对较高的文化素养、吹毛求疵的版权意识和良好的电影消费习惯这些无形的资产,是小厅影院持续存在并繁荣的原因。2010年5月,实验电影起家的冢本晋也推出新片《铁男》(The Iron Man),东京的“Theatre涩谷”影院和另外两家位于新宿、吉祥寺的影院同步举行冢本晋也全集展。早期用录像带拍摄的《铁男》画质粗糙、风格冷峻,即使年轻观众也需要极大的观影勇气。但出乎笔者意料,在Theatre涩谷影院放映时,竟要排队入场,可容纳一百多人的小厅座无虚席。
大部分小厅影院实行会员制度。影院通过售卖多次券来吸引老顾客。例如前文提到的世田谷区Tolly Wood,10次券价格为5000日元,平均每次500日元,仅为普通电影票价的1/3,约为日本2010年平均票价的4折。在日本人获取信息的手段相对保守的情况下,会员制带来的大量电影信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每个小厅影院都是一个小型图书馆或资料库。大多数影院经营者都是具有相当从业经验的人士。从笔者的不完全观察来看,大多数影院根据自己的经营特色,在入口处设置资料角,积极培养观众的习惯。
三、小厅影院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政府力量支持,经营难以为继
现存小厅影院按照权属可以分为院线联营和个体经营两种。如东宝旗下的Chanter Cine、Cinema Sunshine等,东映旗下的新宿东映、涩谷东映等,松竹东急旗下的新宿Piccadilly等,东京电影公司(Tokyo Theatres Co.,Inc.)旗下的涩谷季节、银座Thertre Cinema等。个体经营的电影院则大多数是依靠经营者个人兴趣。如位于琦玉县深谷市的深谷电影院,其经营者是一位退休的电影院员工,因感于乡邻无处看电影而自筹资金创办。一些小厅影院在建设过程中,获得了部分文化行政力量的支持。神奈川县川崎艺术中心是拥有两个影厅的小型影院。针对立项和内部格局等具体细节,川崎市政府四次征询川崎市民意见,并在川崎市文化财团的资金支持下于2007年开业。2009财年,在行政拨款4150万日元的支持下,举办了52次电影活动,两个厅的入场人数达到5万余人次。2005年开始,琦玉县NPO组织“琦玉电影Network”为琦玉县内建立镇级电影院提供100万日元(约合7.9万人民币)支持。
但是,据经济产业省的统计,目前日本电影院业界半数以上是注册资金在5000万日元以下的小规模公司,其经营内容就是小厅影院,年营业额平均在7900万日元左右,但实际经营经费平均需要8000万日元,收支平衡难以保持。因此无论哪种权属,全日本的小厅影院,均带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质。小厅影院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政府有力支持。政府出台的现有政策,对于影院建设的支持尚处于行业协会进行提案的阶段,在日本现有经济体制下,不能获得免税等实质性政策,使小厅影院经营举步维艰。这也是日本电影业界诟病政府之处。
(二)多厅影院竞争挤压,小厅影院生存空间逼仄
1993年,日本第一个复合多厅影院建立,多厅影院逐渐成为日本影院业界的主流。多厅影院多建立在极度繁华的商业中心,或是郊外大型购物中心之内,促进郊区住民走进电影院。多厅影院具有成本低、盈利高、选择性多的特点。多厅影院平均营业额为5.9亿日元,而投资费用为5.2亿日元,尚有7000万日元的盈余。其优良先进的设备也是小厅影院难以企及的。尤其2006年以来,由于多厅影院之间的竞争,一些多厅影院开始上映原本仅限于小厅影院的小成本影片,侵蚀小厅影院领地。
小厅影院多建立在地租极贵的市中心,其单馆形式存在占地较大、租赁费用较高、势单力薄、缺乏有效宣传等困境。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立的小厅影院,则不得不放弃专有地面,委身某幢大楼中。层高不够、交通不便的问题较为普遍,使得小厅影院丧失了一部分竞争力。东京都世田谷区的Tolly Wood,年观影人次仅在4000人左右,几入不敷出。
2007年2月新宿把瑠都9影院开业,2008年7月新宿Piccadilly影院开业,这些位于站前的大型多厅影院的出现直接改变了新宿地区的电影院线格局,小厅影院最为集中的新宿区歌舞伎町相对交通不便,因此受到很大冲击。2008年底,新宿Plaza东宝影院的开张,使得仅歌舞伎町一带就关闭了10家小厅影院。新宿车站南口的Thertre Times Square也于2009年8月正式关闭。
涩谷地区临近车站的大型多厅影院仅有位于109购物中心的多厅影院一家,其他多厅影院位于车站步行距离10分钟以外的地区,因此临近车站的小厅影院一度繁荣,达到30多家影院40多块银幕。从地理位置上而言,涩谷距离新宿仅3.9公里,乘坐快车只需要6分钟即可到达,即使慢车也不过3站地。新宿多厅影院竞相开业后,乘车前往新宿观影,即使听起来也比在涩谷拥挤的小巷中位于半地下或者某幢楼宇里的逼仄小影院观影更吸引人。因此,2000年以来,涩谷关闭的影院竟也达到十几家。笔者在东京大学工作时,每天从涩谷车站经过道玄坡步行到学校,位于道玄坡的涩谷季节电影院是每周必去之处。1985年以费里尼的《与船同行》开业的涩谷季节影院,是涩谷地区历史较老、影响力较大的影院。然而2011年2月底,该影院关闭。2011年1月28日,1994年开业的惠比寿花园影院(Garden Cinema)关闭。这两家影响较大、历史悠久的影院,其关闭成为“小厅影院文化”消逝的重大标志性事件。
如上页图,小厅影院银幕数量正在呈现螺旋下降的趋势。
在地方上,个人经营的影院近十年来倒闭了千余家。现存的地方个人影院,已经逐渐变为当地文化人士的沙龙,不再具有普遍的影院文化价值。
表1局部展示了日本电影银幕在小厅影院和多厅影院分布的状况。可以看出,截至2010年底,日本共有3412块银幕,其中位于多厅影院的共有2774块,占据银幕总数的8成以上。小厅影院银幕数量逐年递减,已显衰退。
(三)被迫转变经营方式,小厅影院特色逐渐消逝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竞争激烈,小厅影院开始改变经营方式。
一种做法是进行“小厅影院扩大上映”。即电影最初只在极少数小厅影院放映,获得一定影响力后再慢慢在其他影院放映。《天使爱美丽》、《乒乓》等影片采用了这种“小厅影院扩大上映”的方式,票房成绩很好。
一种做法是成立“小厅影院院线”。从2003年开始,由于竞争的激烈,为获得更多的放映权,涩谷、银座、新宿的一些小厅影院自发联合,同步上映某一影片的现象开始出现。到2006年,小厅影院联合的现象大范围铺开,“小厅影院院线”这一说法形成。是枝裕和的《谁知赤子心》就以这一方式在全国150家以上的影院上映。
小厅影院积极转变经营方式,的确获得了一些生存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做法也同时伤害了小厅影院本身经营特色。“小厅影院扩大上映”打破了“特定影片只能在特定影院观看”的小厅影院的生存法则。而“小厅影院院线”则使得原本“1个影院10周放映”逐渐被“3个影院4周放映”所取代,这势必会引起影院缺乏影片的情况。
在日本考察期间,笔者一直认为丰富多彩的小厅影院代表着日本电影业界的艺术品格,也是日本电影能够在全面放开进口影片的境况中逐渐占据过半市场份额的一大原因。大地震的恶劣影响势必给本已连续不断倒闭的小厅影院造成前所未有的打击。但是,日本小厅影院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种种优势、问题和探索,对于银幕数量仍不够多、影片上映渠道仍不够通畅、人均观影人次仍不够高的中国电影产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1985年9月五大发达国家财政部长、央行行长(G5)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的会议,主要针对美元过高的情况,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此后,美元汇率一路贬值,达成预期目的。这一协议成为原本自由变动的自由外汇市场制走向适度介入的管理外汇市场制的历史转折点。(小学馆版《日本大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