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为问题规则进行儿童自尊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用行为问题规则进行儿童自尊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行为问题规则教育幼儿的自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规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经验

初为幼儿教师的人,由于缺乏教育技巧,往往有组织不好幼儿的经历,尤其是到了集体活动时,经常是“按了葫芦起了瓢”。本来规则教育是组织一日活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此时却本末倒置: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强调规则,训斥违反规则的幼儿。这样,教师不仅无形中剥夺了本属于幼儿学习、游戏的时间,而且严重挫伤了幼儿的自尊。这种做法显然与《规程》的精神背道而驰。由此看来,如何在维护幼儿自尊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并处理好幼儿的行为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规则教育的原则。

1.情感的建立是基础。如果没有感情基础,那么幼儿对教师的要求只能是被动地执行。碰上胆大的幼儿,就会跟教师顶撞。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则非要跟幼儿比个“输赢”,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幼儿。表面上看,往往是教师“取胜”,但幼儿由于内心受到压抑而容易慢慢养成攻击性强、无理取闹等毛病,出现逆反心理。结果使幼儿以后对教师的要求更不容易遵守了。

我班的杨××小朋友常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每次跟他谈话,他都不服气,说:“是他先打我的。”接着把脸背过去,意思好像在说:“反正我淘气,老师不会喜欢我。”根据他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使我们加强了对他的了解,建立了感情基础。当杨××再出现行为问题时,我给他指出来,他会高兴地点点头,并骄傲地对小朋友说:“你们知道吗?老师上我家了,老师最喜欢我了。”

2.规则的提出有艺术。

(1)正面提出的艺术。有的教师习惯于说反话:“我听听,怎么又有声音了?”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幼儿在游戏时摔着、碰着,对幼儿说:“今天不许玩××。”有的教师常对幼儿说:“玩游戏时不许打架,谁打架我就不让谁玩了……”所有这些,不仅压抑了幼儿的活动动机,而且更易使幼儿出现过激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正面提出规则,会使幼儿感觉到:老师相信我、尊重我,这有助于增强他们遵守规则的意识。

第一次玩“小商店”角色游戏时,幼儿把柜台上的货物“抢购”一空。一时间,地上到处是被拆开袋子的方便食品和糖纸,纸粘土做的水果、蔬菜被摔成了几块,雪碧瓶里的水撒了一地。看到这些,我又心疼又生气,当时真想立刻停止游戏,但转念一想,中班幼儿好奇心强,自控力差,由于第一次玩,好奇心促使他们非要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自控力差的特点又使他们把教师事先提出的要求忘在了脑后,想到这儿,我重新整理了游戏材料。在游戏总结时,我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东西为什么会摔坏?怎样玩摔不坏?幼儿说:“我想买多多的,拿不了就摔坏了,以后我吃多少买多少”。

这种正面提出规则的方法,幼儿从情感上容易接受。而且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便更能理解教师所讲的道理。

(2)活动前提出的艺术。有的教师在活动前并不向幼儿提任何要求,活动中幼儿出现了问题,教师则怒气冲冲“兴师问罪”。其实,这对幼儿来说是不公平的。教师只有把要求提在前头,幼儿才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3)教师语言的艺术。幼儿由于知识经验有限,他们有时会对成人化的语言听不明白,教师应该用简明、浅显的语言在幼儿注意力最集中时提出规则。

入园第一天,在建立送碗常规时,我对幼儿说:“请小朋友把碗放在盆里,把勺子放在碗里。”可是幼儿却把碗摆在了桌子上。我意识到,幼儿没有听明白这句关系较为复杂的话,又说:“请每个小朋友把自己的小勺都放在这一个碗里(举起碗摇晃几下)。再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碗都放在这一个盆里。你放一个碗,他也放一个碗,盆里是多少碗?”幼儿答:“许多的碗。”所以,每当幼儿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时,教师应该首先想到:幼儿理解了所提出的要求没有?

3.以身作则不可少。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偶像,一言一行都在被模仿、被学习。因此,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要求幼儿不做的,教师更不能去做。有时候,这种无声的教育比声嘶力竭更为有效。如果一再要求幼儿“进餐时不要讲话”,可自己却毫无顾忌地与其他保教人员说笑,这是否成为了幼儿不遵守规则的诱因呢?

4.坚持一贯才有效。有时常规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幼儿的要求不能做到坚持一贯。只是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才对幼儿提要求,或者当看到幼儿出现行为问题时才向幼儿提要求。有时活动前提了要求而活动后没有检查总结。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教师必须做到坚持一贯、常抓不懈,良好品质才能慢慢在幼儿身上体现出来。

虽然我们一天中的许多时间都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但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局限,及教师不正确教育方式的影响,他们还会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训斥、惩罚,只能严重损害幼儿的自尊,为幼儿个性的不健康发展埋下不幸的种子。那么,如何艺术地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呢?

首先,每当幼儿出现行为问题时,先不要急于批评幼儿,而要冷静地从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上找原因。让幼儿等待时间过长,教师组织的活动不丰富、不新奇,教师的语言缺乏感染力等等都是造成幼儿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另外,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有意性水平差、自控能力差等也会使幼儿出现行为问题。教师对幼儿多些耐心与宽容,这样就可避免损害幼儿自尊心的事情发生。

其次,当分析清楚幼儿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后,我们应尽量避免直接地批评幼儿,而采取一些方法使幼儿间接地达到教师的要求。

1.先“声”表扬法。喜欢听表扬的话,是幼儿共同的特点,教师可以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不足。

王××小朋友自控能力差,上课时总爱与旁边的小朋友讲话。一次音乐活动之前,我说:“王××唱歌最好听了,每次学唱歌,眼睛都看着赵老师,小朋友要向他学习。”听完这句话,王××果真特别认真地学习,一节课没与小朋友说一句话。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注意力转移法。一次,不知是谁用手拍桌子,接着,几乎全班幼儿都拍起了桌子,高兴得不得了。这时,我正准备上“粘贴水果”的活动,就说:“谁愿意帮赵老师倒一盘胶水,再拿一捆浆子棍?”幼儿都举起手来。我又说:“赵老师要找一个坐得好的孩子。”结果所有幼儿都马上安静了下来。

3.音调调节法。一次,我组织幼儿收玩具,看到大部分幼儿都已收完,我开始弹琴让收完玩具的幼儿拍手做动作。但有些没收完的幼儿还在说话,有的东张西望。看到这种情况,我把琴声调小了,幼儿都转过头来看我,马上安静了下来。我虽然没有一句组织纪律的话,但琴声的变化,使幼儿自己就会想:老师为什么把声音弹小了?从而让幼儿学会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4.游戏法。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玩游戏,如果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变成游戏中的要求和规则,幼儿则更容易接受。

一次带幼儿到楼下玩游戏,路上幼儿又说又笑,后边的幼儿还偷偷藏着不往前走。我在下楼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和幼儿玩“熊和石头人”的游戏。在游戏中既让幼儿遵守了上下楼的规则,又使幼儿在自觉自愿中完成了这一要求。

最后,对于那些行为问题比较严重的个别幼儿,仍有必要采取批评教育这个手段。但这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要明确目的,二要注意方法。明确目的,就是批评的目的在于让幼儿知道自己错了及错在哪里,以期他今后改正,而不是让幼儿害怕老师,以后再也不敢“闹”了。注意方法,就是说,教师的批评应该针对事情本身,而不能侮辱幼儿的人格。

要使规则教育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以维护幼儿的自尊为前提,其中的教育艺术问题还需教师们进一步探讨。

标签:;  ;  

用行为问题规则进行儿童自尊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