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低年级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及策略论文_王波

在小学低年级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及策略论文_王波

吉林省靖宇县保安希望小学

【摘要】党的19大旗帜鲜明的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时代要求高素质的公民,高素质公民的任务就落实到了道德与法制教育,我们从向生活学习;在活动中领悟;榜样学习;批判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生活学习;领悟;榜样

党的19大旗帜鲜明的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向生活学习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20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向生活学习是道德学习方式。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时间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环节,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不只是因为从已有经验出发而更好地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其中有道德价值的内容,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验,从中找到到当下的出路。这是―种生活的反刍,而道德意义正是在这种反刍与回味中呈现在学生的心中。

教材中也有很多现场的活动体验,如表演、游戏制作等,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向当下生活学习的设计。向当下的生活学习包括对用心生活的引导,就是在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当下,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理解道德对于生活的构成性影响。 教材中还有一些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前或某个课程的结尾,引导学生规划与设计未来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生活的教育。未来生活,是理想的代称,它经由过去与当下而连接,并以未来作为目标,与过去一起规定当下的存在状态。

由上可见,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意味着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当下学生的道德困惑,服务于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憧憬。对学生当下生活的指导,不是将其过去与未来相割裂,而是相统一,是为了学生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而未来,总是出现在当下的话语中。出现在对过去的反思中。道德的意义就是这样在学生对生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反思、学习和向往中呈现与绽放出来的。

二、在活动中领悟

生活是日常的、鲜活的,它很难完全按照计划而展开。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于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所设计的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这是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地方。因此,教材通过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现场教育体验活动,作为低年段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首先,低年段学生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教育中的现场活动体验,更多是对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典型活动的设计,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的敏感性与能力。例如,一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材上册第1课中的装书包活动,第6课的《神秘的指挥》,第9课的《开个玩具交流会》,第6课的《新年心愿》等课中的活动设计,都是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意义。

其次,道德在生活中的内隐性存在.使身在其中的人有着道德无意识状态,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如在道德两难情境、紧急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情境下,道德意义与价值则更容易显现出来。我们设计教育体验活动,往往会通过这些比较典型的情境,向学生再现道德存在状态,并对他们进行现场引导。这种体验活动能够产生教育效果,一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材上册如本册教材第3课的《该请谁来帮帮我》第6课的《升国旗了》等内容。

最后针对特殊现实生活情境中所包含着道德原则的实践智慧如逃生,救护等,我们虽不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有所体验,但可通过现场活动体验,让他们获得预备知识和技能即模拟特定情境通过演习的方式教会学生妥善处理类似问题,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例如,第6课中的火警演习,第11课中的发现家中有危险的活动等。

三、榜样学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因为榜样如镜子一样,可以让人更好地进行对照式自我反思,还因为精样有示范作用,有引起人模仿的驱动力。实际上,榜样学习是21世纪课科改革前中国德育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无数榜样故事,承载着人类精神,并将其代代传承,这―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中国包括尧、舜、禹传说在内的各种榜样人物形象等,都是推动人类精神前进的动力。

榜样,不论真实与虚拟,都可以成为人类自我激励的源泉,榜样的言行,能翻的理想存在状态具体化,因而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特等适用,但是,在以 的榜样教育中,的确存在榜样过于成人化,事迹过于极端化,脱离儿童日常生理解能力,强调模仿、忽视反思等。

教材中的榜样学习方式,一是体现在教材的绘本故事中,选取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二是强调同学之间互为榜样的一种学习意识,希望建立一种同学间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观念,以改变传统上只向学校老师学习的观念。如教材第8课的《课堂作业认真做》,就突出了同学间的示范与相互学习。

四、批判反思

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它使人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有向善的姿态与可能。依据批判与反思的对象,批判反思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核心是对某种“道德权威"的超越,如成人(特别是家长及有关行业人士)权威、他人(主要指同龄人)权威、习俗(包括法律法规权威等。

作为道德学习方式的批判反思,除了指向对外在道德权威的超越外,它也是一种道德生活的方式,主要指明辨是非善恶,依据善的原则进行自我批判与反思,即荀子所讲的“日参省乎己”。对低年段学生而言,我们重在引导他们形成自我批判与反思的意识,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批判反思的道德学习方式非常普遍。例如,在榜样学习中会出现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这其中就包括着―种反思与批判的引导。最典型的是教材中的辨析栏目,通常都会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做法,以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分辨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言行观念与标准。在辨析环节,教师要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结合本班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展示给他们一些容易混淆的例子,引导他们进行批判反思。

总之,只要结合着上述四个方面就能很好的落实道德教育,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2016年7月

[2]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载《人民教育》2001年第11期。

[3]李建平:《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

论文作者:王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在小学低年级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及策略论文_王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