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论文_汪晓霞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心理健康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1-2016.12间收治的80例AMI患者,入院即给予优质护理干预,纳入研究组;同期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AMI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给予临床常规护理,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抑郁人数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且该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价值较高,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明显好转,护理满意度有所提高,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理健康;护理满意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323-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动脉被堵塞使得心肌长时间缺血引发坏死,因其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极大危害[1]。同时AMI患者承受较大精神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情绪的存在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易使AMI复发[2]。因此,为AMI患者采取全面有效的优质护理干预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举措。现对比优质护理与临床常规护理在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评价其实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共接收80例AMI患者,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均在45~78岁,中位年龄61.5岁;另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入住我院治疗的80例AMI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均在46~79岁,中位年龄62.5岁。所选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学会和协会(ISFS)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意识清醒,有一定认知功能且愿意合作。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疾病知识宣教、生活护理、用药指导以及基本的心理支持等。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人员管理:①健全护理制度:以患者为中心,按照整体护理模式开展优质护理。制定全面完善的护理制度,将患者落实到个人,确保换岗期间不出任何闪失。②护理人员定期培训考核:对心内科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核,保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心评估。(2)具体实施:①心理支持:患者入院时,护士应热情接待,帮助患者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待病情稳定后护士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通过关心、倾听、鼓励以及支持性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自我言语按时法、音乐疗法、活动转移法以及倾诉法来抒发内心的负面情绪,使其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②行为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特殊的行为训练,如:默想松弛法、渐进放松疗法等均可改变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从而使患者的精神得到松弛。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SAS与SDS分界值分别为50分与41分,超过界限者则判定有焦虑/抑郁[3]。②护理满意毒:采用院内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根据评分结果将>90分设定为非常满意,89~70分一般满意,<7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

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人数均有所减少,而研究组间焦虑抑郁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调查显示,研究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为(92.15±5.74)分;而对照组满意度评分为(85.06±4.29)分,组间差异对比显著(t=8.849,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常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临床上多表现为焦虑和抑郁。有学者研究发现[4],这些负性情绪可使体内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对预后不利。但以往常规护理主要根据医嘱进行护理,操起起来盲目性强,缺乏目的性,且护患间沟通减少,无法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随着临床研究力度的逐渐加大,优质护理服务作为近年来被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可有效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从而消除其焦虑和紧张心理情绪。研究报道,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改善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析本文数据发现,研究组干预后焦虑、抑郁人数较干预前有明显减少,且人数同样低于对照组。与上述学者研究相符。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增进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使其积极配合临床的治疗及护理,促进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黄秀英.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3):38-40.

[2]吴世琴.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中应用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341-343.

[3]杨亚佳,范雪华,江溶等.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8):718-720.

[4]董书领,董灵芝,任志艳等.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4):4-5,29.

论文作者:汪晓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  ;  ;  ;  ;  ;  ;  ;  

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论文_汪晓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