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路轻喜剧电影是电影市场商业化、多元类型化的产物,也是对电影受众市场的反映和结局。通过沿途景观转换、旅途的跌宕、精神的困窘构成了公路电影喜剧内核,三者共同建构起受众真实体验和精神想象,本文通过对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的深层次文化内核进行挖掘,呈现出黑人群体的困顿与迷茫,结合笔者自身创作感悟,浅析公路轻喜剧电影的精神取向。
关键词:绿皮书;公路电影
一、什么是公路电影?
公路电影是讲述行走在路上的故事,根据不同的影像符号来叙述不同主题的旅途故事类电影。[1]它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1969年由丹尼斯·霍普执导的《逍遥骑士》万人空巷,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的诞生,永远的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己国家的方式,由此“准类型”公路电影产生了。这种类型影片的产生一方面是美国与生俱来的冒险与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受到美国的汽车工业以及经济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可以很戏剧、可以很冒险、可以很搞笑,也可以很恶搞的公路电影更是凭借其中低成本制作、高票房回报的优势,在电影市场化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制片人、电影人的喜爱。《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无人区》《后会无期》等一系列影片更是在国内市场掀起公路轻喜剧电影风潮。
二、《绿皮书》的商业诉求
(一)票房、口碑双丰收
今年,公路电影《绿皮书》一举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以及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更是获得学院派的青睐。自3月1日《绿皮书》公映以来,豆瓣评分8.9,首周三天票房过亿,截至目前,累计票房1.65亿。《绿皮书》连续登顶票房日冠,成为继《泰坦尼克号3D》后首部拿下日冠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在上映一周内,影片始终保持着上座率第一的成绩,在口碑的带动下,排片比仍在不断攀升。
(二)公路电影商业化的“游移”与“思辨”
“每一部类型电影都有自己特定的基本主题,这一主题总是包含着一种或者几种有意义的,同时又是不可解决的文化或社会冲突。”[2]这是一部很容易让人投入的公路轻喜剧,从剧情来说,很像肤色互换版的《触不可及》,讲述了一个黑皮肤白人和一个白皮肤黑人的交心之旅。在那个特殊时代,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活成了另一种肤色。一路向南,遭遇的种族歧视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恶劣的环境,让同路的两人对彼此的境遇和内心有了更多了解。这样反差的故事,其实早在1989年的《为黛西小姐开车》中就有展现。其实,白人对黑人有歧视,黑人对白人又何尝没有偏见?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打破种族的壁垒,跨越肤色的鸿沟,绝不能依靠隐忍,更不能相互敌视,只有自我接纳和彼此沟通,才能促使改变。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特别讨巧的题材,政治正确让它很容易脱颖而出,获得学院派的青睐,就像之前的《逃出绝命镇》和同期的《黑豹》,但真正让它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电影中流露出的细腻真情,还有它对爱与接纳的永恒坚持,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从雇佣关系到最后成为真正交心的朋友,超越种族和肤色,皆因于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博士特别矫情特别端着,也特别可爱,三观正有底线,Tony粗而不俗,有勇有谋,富有同理心,重情重义。
从表演上看,阿里没话说,把一个用白人标准伪装自己却依然遭遇歧视的黑人诠释得很出色,各种情绪细节的把控很到位,也已经得到奥斯卡的肯定。“人王阿拉贡”其实也不错,为了塑造角色在体型上的“牺牲”让人佩服,比起之前对他的印象,这真的是一次不一样的表演,可惜影帝之争遭遇“整容级”的马克雷。学院派确实很讲求政治正确,但他们也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电影的追求,不得不说,这是奥斯卡让人敬佩的地方。
三、《绿皮书》治愈式叙事中的文化内涵
抛开题材上的投机取巧,电影本身还是挺打动人的。《绿皮书》海报上一句“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的台词,道出了“世人皆孤独”的真相,而治愈孤独的良药是友情。《绿皮书》是一本封面很美的“旅行指南”,却代表着人文历史中最丑陋的原罪。这不是一部典型的反歧视电影,整个场面少暴力少流血场景,“不够黑人,不够白人,也不够男人”,打动人的泪点也是很戳中心窝。博士的行为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自的阶层,告诉观众:流血、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歧视问题必须从各自的了解和认同出发。这段跨越肤色和阶级的友情故事,也成功跨越国界,温暖着全球观众的内心。
在贯穿全片的复古格调和动人爵士中,所有情感都在博士走进家门那一刻得到了救赎。从排斥到磨合到彼此理解的音乐之旅,正是一段想要去向的融合的历史之路。《绿皮书》是历史的证据,是人文发展不可抛弃的真相,是黑人族群接受不平等待遇的证明,但是《绿皮书》绝对不是美国人文发展史上的污点,相反,它是进步,是推动,是电影所要呈现的价值观,因此,置身于中,不知不觉被打动,不动声色被感动。
凯鲁亚克在《On the Road》里说过:“世界上的旅行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只是在你从所有炎热和狼狈中归来之后,你忘记了所受的折磨,回忆着看见过的不可思议的景色,它才是最美好的。”诚然一路上有过不期而遇,曾经兜兜转转,但这或许就是公路轻喜剧电影独有的魅力。《绿皮书》赢得小金人可以接受。
参考文献
[1]王赈阳.以《向西》为例解读公路电影的影像表达[C].西南交通大学
[2]李一鸣,胡克.当代欧美名片评析[J].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3]卫美伊.浅谈中国“公路电影”叙事空间的地域性与文化价值——以《泰囧》《港囧》《后会无期》为例.戏剧之家.2018
[4]宋锦轩.1967—1988:美国公路电影中家庭元素的缺失与复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05)
[5]王一川.新世纪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动因、特征及问题[J].当代电影.2011(09)
[6]马聪敏.“公路”的形象——理解西方“公路片”类型演变的一种角度[J].艺术评论.2009(05)
[7]王赈阳.以《向西》为例解读公路电影的影像表达[C].西南交通大学.
论文作者:毛梦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电影论文; 公路论文; 奥斯卡论文; 黑人论文; 肤色论文; 票房论文; 白人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