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西部民族文化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一些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民族论文,我国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3;F0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02)02-0048-05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有了极大的提高。改革开放同样加速了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看到民族地区发 展变化的同时,还应看到另一面,即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与内地发 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为明 显。扭转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拉大的趋势,缩小和消除历史遗留下来民族之间经济文化 的差异,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民族繁荣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发展上面,而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方位的共同繁荣。因 此,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实现市场经济与民族文化的接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丰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 一朵朵奇葩。歌舞绘画、工艺制作、服饰饮食、居室建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家庭 婚姻等多方面内容,融汇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存在,任何国家 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 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必然面对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改造,才能更 好地保持其传承和发展的要求。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创造的宝贵财富。文化有继承性, 也有时代性。中国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现代化革命。现代化是每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 由之路。同时,每一个民族都应保留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放弃现代化意味着民族的贫 困,而放弃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传统是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出发点,没有基 础和出发点的现代化是空中楼阁。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完全 保持住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亘古不变。传统文化必然随着社会的变迁、进步而发生程度不 同的变化。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 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但是客观地说,上个世纪初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一定程度上曾 助长了一些西方文化中心论者的气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热潮,又使一部分人 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操守。我们或许早就应该冷静地思索一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 应该可以努力为世界文化提供人们渴望的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东学”。有五 千年文明背景的中国文化,今天仍在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全球化 大潮汹涌而至,我们的文化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前景充满激荡。真正要在大潮中如磐 石之坚固,似春笋之生机,我们还是要坚持一点,就是摒弃妄自尊大的狂妄和妄自菲薄 的自卑。做不到这一点,中国文化就会被推向封闭或西化的危境。
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文化是共生体,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荣则俱荣,损则俱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拓,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配合。而 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也必须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寻找并得到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们应当以新的视角来研究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优 秀成果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尤其是在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一般地讲,我国少 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受的碰撞更为剧烈,因而在与市场经济接轨方面 更有阵痛的感觉。越是如此,越是要加大发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使少数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快自我调适的步伐,最大限度地与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衔接一致,尽量减少阵痛的时间和程度。
一、民族习惯法与市场经济的接轨
民族习惯法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影响和支配人们的行为,调整和规范人们生活的传统 习惯规则。考察我国各少数民族,一般多同族同宗聚居,基本生活在以血亲宗族为社会 基本组织的文化圈内。这样的居住生活方式相当稳定,极少流动。人们的生产、生活、 交往基本上都是在其所属的狭小亲缘圈内,按照传统的习俗原则运转。在共同承认的狭 小社会圈内,几乎都认同家族长老主持的处理内部事务的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规则实 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内部习惯法伦理。经历世代沿袭,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一种超越政治权力的伦理约束力。这种缘于宗族观念而形成的 社会道德观念,具有一种不可估量的维护社会发展秩序的力量。民族习惯法作为一种文 化现象,一直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调整和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常 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被法律禁止但又屡禁不止的行为,如果按本民族的一些传统 习俗,由族内有身份地位的人出面加以限制,就会收到功效。在四川藏区,农牧民群众 基本上信仰藏传佛教,活佛出面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偷盗、赌博、斗殴等违法违规现象 ,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并不是我们完全能够依赖的。因为他们 在按照习惯法处理的时候,常常会忽视国家法律的因素,因而当对触犯刑律的罪犯实施 惩处时,常常会遇上来自当地民族内部有声望者或者是宗教人员的干扰。有的是说情, 有的是坚持按照当地习惯法处理,有的别有用心,同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勾结,公然组织 抗拒法律,干扰和破坏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又比如,某些民族地区依照习惯法对生态 的保护的确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但是,在经济发展背景下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也受 到一些地方来自习惯法背景的阻挠。这里就十分明显地揭示了一个问题,习惯法是站在 维护小集体利益和秩序的层面上的狭隘规则,尽管在其得到承认的社会圈内发挥一定功 能作用,但是与整个社会的法律规则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有冲突的,将其置于全球化背 景之下,其冲突将更为明显。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商品交换关系。商品交换在经济上表现为市 场,在法律上则表现为契约。要培育市场体系,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程序,就必须有一 套公平、公正、公开的行为规则。习惯法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常常是建立一些乡规 民约,这些东西的确很难与社会整体规则协调一致。要使习惯法与市场经济法则相协调 ,实现接轨,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当地政府要有意识地组织相关法制的学习班,尤其是当 地有声望的人士,必须加强国家法制的学习,以提高法律知识水平,逐步使建立在习惯 法基础上的村规民约纳入符合国家法制的轨道,从而使习惯法在继承民间的自我教育、 自我约束的风俗基础上,同时又与旧的习惯法有本质的区别,共同担当起为社会经济发 展提供良好环境的职能。
二、民主议事与平等竞争接轨
市场经济是民主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实现这一原则的前提,是交 换双方的地位平等。所以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要求民主。新中国成立之 初,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多处于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初期阶段,阶级矛盾不像内地汉族地 区那样尖锐,封建制度也不像内地汉族地区那样严密和完善。再加上少数民族所从事的 生产活动,或狩猎、或游牧,都养成豪爽开放的性格,较少保守,封建等级观念较为薄 弱。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历代传承的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的习惯法规。西南地区的许多少 数民族都保持了在德高望重、忠厚正直、秉公执法的民众中民主选举执法者的习惯。经 选举产生的内部执法者一般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他们不脱离生产劳 动,了解民众疾苦,能够代表民众的利益。他们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没有报酬,纯属义 务服务。他们熟悉本民族的风俗,对地方实行“风俗制约”。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有 声望的人物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中许多人成为新中国管理当地事务的基层干部,发挥 着双重职能。几十年后,一些退休后的基层干部,又加入了习惯法执法者行列。单从这 一点来看,这一传统实际上已经逐渐实现了与社会发展要求同步协调。因为,不管是原 来的长老在新中国担任基层干部,还是现在的基层干部退休后担任长老,这个层面上的 “人物”都相当赞同国家意志,他们很容易同政府的法律意志保持协作与配合。从这个 层面上讲,发挥这些人物的作用,有利于民族地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积极地树立平等 竞争的观念。比如,笔者所接触较多的藏族,历史层面上看,这是一个受佛教影响非常 深的民族,在其民族内部有非常极端的轻商观念,认为商人无异于骗子,因此大都以经 商为耻辱。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过去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藏民族也非 常清醒地意识到经商并不可耻,而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他 们不但接受了商品经济观念,而且积极地参加到商品经济大潮中同其他民族一起在公正 平等原则下发展市场经济。在笔者多次调查接触的藏族先富群体中,大多数是当地有声 望的人或者曾经是基层干部或者家庭内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者。这说明群众观念的转 变,与所谓长老式人物的带动是相关的。这些人不仅自己率先发展致富,而且多数都能 在当地号召乡民共同致富。在西藏堆龙德庆县有一个村子,生产的糌粑远近闻名,当地 基层干部就组织村民分散加工,统一组织外销,结果是搞活了全村,家家户户都在“公 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中享受到了利益。《贵州日报》1995年4月10日报道,贵州省黎 平县平寨乡有22位寨老,倡议反对重男轻女,主张女孩应该享受同男孩一样的受教育权 利,结果解决了200名女孩的入学问题。以上种种,体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主制度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作用。
三、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市场经济的多种需求接轨
我国少数民族或能歌善舞,或酷爱体育运动,或心灵手巧能制作千姿百态的工艺品,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迥异。这些为民族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旅游业的兴起,民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挖掘。 在保留民族文化传统和特点的前提下,要注入现代经济的活力,使之充满时代气息,在 发展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西部少数民族中,各民族的传统节 日承载着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维吾尔族的“ 古尔邦节”、藏族的“雪顿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各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集会 如百花齐放,绚丽多姿,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节日文化。这种文化与民族 经济贸易活动相联系,通过文化活动可以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 节日文化同经济发展之间,大都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在西藏,一年一度的 “雪顿节”广受中外人士的青睐,此时适逢西藏黄金季节,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带动了 西藏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大力开发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着力开 发新的文化亮点。在四川藏区,甘孜藏族自治州于2001年首次举办了“康定情歌节”, 将闻名世界的跑马山资源合理地利用,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充分 利用闻名世界的“九寨沟”、“黄龙”等风景名胜,又将藏族文化风情表演融入自然景 观之中;羌族充分利用羌寨资源发展旅游,收效明显;凉山彝族自治州也利用“火把节 ”搭台发展旅游经济等。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闲暇时间增加,加上国家 推行了“五一”、“国庆”放长假措施,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旅游的需要,旅游已经愈来 愈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人们崇尚自然的生活,向往到具有自然古朴遗 风的民族地区寻找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自然风 光,更有各民族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这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是促进民族地区市 场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近些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状况,说明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的重点,集中在西部,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许多民族地区的 旅游业已经在当地国民经济比重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凝结 着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代表,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的爱好者。如苗族 的蜡染、新疆的玉雕、广西的壮锦、西藏的氆氇等,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附加产品,产 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尚有更多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等待进一步开发。可以预测 ,一旦民族地区的文化附加产品按照一定规模开发投放到国内外市场,必将为民族地区 带来稳定长效而且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合理开发利用宗教文化为经济发展服务
西部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教文化 是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的民族,甚至与民族风俗文化融为一体,成 为某一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因此,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指导思想下 ,开发和利用宗教文化资源,为发展经济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一些少数民族从事原始宗教活动的巫师,谙熟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他们除从事 巫事外,还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者和传递者。宗教的寺观庙宇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 是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场所。宗教的经典、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方面的许多内容 是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又处于初级阶 段的低层次,应当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应,使宗教发挥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做得非 常好,为开发利用宗教文化资源积累了经验。比如西藏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全 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放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 支柱。目前,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著名的三大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萨迦寺 ,山南地区的桑耶寺、仓珠寺、雍布拉康等以经典的宗教旅游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在西藏,庄严隆重的晒佛节已极大地增加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内涵,为西藏旅游经 济发展增添新的亮点。在四川德格县,有著名的印经院,该县以印经院为依托,将发展 旅游业和藏传佛教经典《甘珠尔》、《丹珠尔》印刷出版业纳入了启动日程。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很大程度上要引导宗教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经济 发展中走自给自养的道路。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20世纪80年代创建了“岗坚”公 司,直到现在,寺庙不仅不依靠国家供养,而且还每月给僧员发放一定费用。山南的桑 耶寺自己办起了运输,也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四川阿坝州,寺庙僧侣实行“农闲入 寺、农忙归田”,取得了双兼顾的效果。许多地方的寺庙教堂,都在积极地与市场经济 相适应、相接轨,各自都采取了一些有自己特点的办法和措施。但是我们不能不说,这 些还远远不够。目前许多地方的寺庙教堂依然存在较严重的依赖思想,主要是靠政府拨 款和群众的香火供奉。在开发宗教文化方面,许多都是依托现存的庙宇殿堂、神佛塑像 、壁画等,而在活动开发方面较为忽略。比如向游客展现某些重要宗教礼仪活动,开展 宗教音乐歌舞表演活动以吸引游客等。笔者在西藏发现,每当寺庙进行“跳神”活动, 四方信众蜂拥而至,外地游客流连忘返。这类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宗教文化资源,是不胜 枚举的。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注意将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发 扬光大,使之成为深化改革、促进开放,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符合 西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选择。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想有长久的生命 力,都必须在继承优秀成分的同时,剔除糟粕,并广泛借鉴外来先进文化以吸取营养, 在不断创新中使传统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焕发时代异彩。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发展经济 ,只依靠现代文化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还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只要认真研 究,努力探索市场经济与民族传统文化接轨的规律,促进民族文化焕发时代生命,民族 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