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学术规范 重在学术积累——浅论学报应直面现实,从学术规范等基础工作作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报应论文,直面论文,现实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962(2004)04-0050-05
一、我国学术研究仍处在积累而非原创时代
1.我国科研人员、经费多,原创性论文少
2003年,我国专职科研人数74.3万,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130万人),领先于日本(65万人)、俄罗斯(50.5万人);从科研经费绝对值来说,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日,领先于德、法。(注:[法]《焦点》月刊2004年5月号文章,《当中国高技术觉醒时》[J]《参考消息》,2004-05-17(8版)转载。)人力、财力的投入,使我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专著的数量在全世界是领先的,但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数量却不及印度。印度的数量“相当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总和”[1]。有关研究表明,“我国仅有15%学科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85%的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2]。”我国还没有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可比性学科)!这一事实说明,我国各学科(可比性学科)是处在翻译、引进、消化和吸收时期,是名符其实的“科技发展中国家”[3],“正处在一个积累的、而非原创时代”[4]。
2.原创不足,产品跟踪模仿多,自主知识产权少
从统计数字看,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迅速,但因学术原创不足,只是以组装产品为主,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因此中国有“世界车间”之称。如,航空、航海、公路交通工具的“心脏”——高精度、大功率、高效的发动机,主要是进口成套设备模仿制造,核心技术依赖国外;IT行业核心技术之一——高级芯片设计制造也依靠国外,如电脑中CPU芯片、DVD碟机中专利技术都依赖国外,连电脑中操作软件、手机中输入法软件都是国外软件。互联网中3000多项技术标准,中国只占两项[5]。我国是VCD、DVD碟机组装大国,但几乎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国外核心技术更新换代,我国成批企业被淘汰[6]。两院院士甘子钊考察了我国一些集成电路企业,发现“其核心技术深度依赖国外厂商,一旦国外企业停止供应核心技术,15天之内只能停产[7]。”
3.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
一个国家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主要靠一批在学科领域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如,各学科诺贝尔奖得主是一国学术地位象征。但该项奖我国至今仍然是空白。在各学科的国际理事会中,我国科学家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的也几乎无人被遴选,这说明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力小。中国人一直以有数学天赋而自豪,当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者陈景润获得国际领先研究成果时,全国几乎是家喻产晓。但是,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遴选出的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举办国的中国数学家却名落孙山。新华社记者在报道时坦诚地说:“数学的落后是中国科学研究落后的缩影,”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连续多年下降”[8]。国家通讯社记者并非危言耸听。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2003》的最新事实更可以说明问题:“中国科技竞争力在被评的5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32名。……具有重要原始创新性的高质量论文较少,论文平均被引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学家[9]。”
二、学报学术原创难于超越时代
1.学报是我国学术期刊三大主力之一
我国学术期刊有三大主力:一是中科院、国家和部队直属研究院所的学术刊物;二是高校学报;三是企业集团的学术刊物。其中学报数量最大,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学报约有2500家,有国际国内刊号或国内刊号约1300家。以社会科学期刊为例,全国1600余家,其中学报650家[10],占总数41%,而且还另有400余家学报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栏目。这说明学报在学术期刊中,起码在数量上占多数。
2.高校师生是我国科研主力之一
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有专任教师80.9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占72.47万[11]。专任教师中有一批是专职科研人员,其中国家重点高校教师中约有1/4左右为专职科研人员。国家博士和硕士专业点80%以上集中在高校,每年学报上的学术论文有数万篇[12]。教育部百余个人文社科基地及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高校。这是我国各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研究中心。它们拥有顶尖教授、研究员及大批优秀博士生,有成功的研究方法及经验,先进的设备,齐全的资料,其成果主要发表在学报上。因此,学报的原创性在全国学术原创中占有极重要地位。
3.学报原创性直接影响国家原创性
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为高校,也为中科院、国家和部队的直属院所以及企业集团输送专业研究人才。学报的原创性不仅直接影响师生学术研究基本功的培养,而且也影响他们今后的治学精神。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认为,“学报是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检阅一个学校的科研成果,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治学的学术思想和作风[13]。”而治学的学术思想和作风对人一生创新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报作者队伍主要是大学教师,约占85%左右,研究生占12%左右,本科生是少数(以本刊为例)。大学师生的科研素质与中科院、国家和部队的专业科研单位的专业科研人员比还是有距离,教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设备、资料等科研条件也要差些。学生都有繁重的学习任务。与企业集团的研究人员比,企业研究人员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理论容易联系实际,又很快从实践反馈,科研成果见效快。因此,学报作者队伍先天不足,加上时代的局限,使“中国的大学非常缺乏‘创新’文化,这种缺失是骨子里的”,(注: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中山大学答记者问讲话摘录。梅志清等《遵循教育规律,办出一流大学》,《南方日报》2004-7-4(02版))而大学“创新”文化的核心是学术原创。
以北京大学文史哲学科为例,其学术地位不仅在北大是名牌学科,而且在全国文史哲学科也是名列榜首。在人们的印象中,北大文史哲学科就是代表中华民族人文教育的最高水平。事实上,在全国文史哲学科中,北大的科研创新性仍然是位居前列的。但是,在2003年的高校大改革中,当人们把北大放到世界学术原创先进行列中去比较时,发现其原创性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在数代人的时间里,没有产生一部可以用来提高人类尊严的作品;没有在前人的思想体系中增加一个新观念;没有一篇文史哲作品,由于它本身的风格或情调的优美、具有创造性想象,甚至极为出色的模仿,而得以逃脱被人完全遗忘的命运[14]。”这是个人之言,也许有些偏激。理解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在一段时间内,北大文史哲学科具有重大原创性,影响时代、影响世界的精品力作,给人震撼难忘印象的似乎不多。
北大现有教育部十几个人文社科基地及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批全国知名教授、研究员及一大批最优秀的博士生,他们的原创性直接影响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学术原创性,而且影响国家在文史哲学科在世界学术界的原创性。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是首批遴选的11家名刊之一,其原创性仍没有超越时代。其它学报(包括各类核心期刊、名刊)也受到时代局限而原创乏力。
三、学报原稿中问题及原因
学报发表的论文是经过遴选、修改和编辑过的成品,虽原创不足,但基本符合学术规范。但从原稿分析,更能发现深层次问题。
1.原稿的问题
以本刊为例,创办12年后于2002年获得国际国内刊号,稿源增加;经过改版,来稿内容、范围扩大。目前来稿录用率约20%左右。与部分核心期刊、名刊交流了解,它们的来稿录用率约10%-15%,少数不到10%。原稿录用率低,按理被录用的稿件的学术水平应该比较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本刊原稿有如下几类:
一类原稿有些新意,占不到20%,但在文章规范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原创性的极少。
二类原稿是个人教学经验或介绍新教法(没有效果统计),学科建设中问题及建议(构想),思政或党政工作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学术研究与工作研究混淆,约占25%。
三类原稿通篇设有一个或只有一两个注释或参考文献,看不出论文在选题前、论证中检索,使用前人的资料、成果等,约占15%。
四类原稿虽有一定数量参考文献或注释,但在文中没有标注位置,读者无法分清哪是作者的论点,哪是引用他人成果的,约占15%。
五类原稿论据缺乏权威性、时效性,用的是十多年前的数据,无新数据、无新的具体事实,论证过程是空洞的概述,难于说服人,约占10%。
六类原稿选题不准,不是大而无边,就是过分具体细小。选题过大,6000字论文,只能泛泛而谈,难于深入;过于细小的论题不值得深作大作。作者不会选题,约占15%。
这只是粗略分类,有的稿件兼有几种类型,有的哪一类也不象。但这个分类起码可以说明约80%原稿作者不知或不甚了解什么是学术研究,什么是学术规范,为什么要有注释和参考文献,什么是学术论文写作等起码知识。1988年至今长达17年的全国范围的学术规范大讨论,屡次著名高校发生学术失范事件等,都说明上述问题的普遍性、严重性。
2.原稿问题产生的原因
学报作者绝大部分是大学教师、研究生,少量本科生和实际工作者。高校教师大部分又直接来自研究生,少量本科生。研究生和本科生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创新力,影响学报的学术创新。对我国研究生本科生创新力,社会上和校内颇有微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学飞说:“非常严重的问题是研究生的创造力不够。博士生毕业论文真正有创造力的,可能仅占1/4-1/3。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中确有创新的,比例非常低。”(注:《研究生教育遭遇应试质疑》,北京:《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2004-03-31(C2版)举办的“21世纪教育沙龙”讨论会上发言摘录。)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认为”市场并不欢迎研究生”,”我感觉研究生中2/3的质量需要质疑”。(注:《研究生教育遭遇应试质疑》,北京:《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2004-03-31(C2版)举办的“21世纪教育沙龙”讨论会上发言摘录。)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更多。“通过网络AI写作和上网搜索同主题文章加以拼凑成为论文产出的主要形式”,(注:《本科生忙于找工作论文差,专家建议取消论文》,北京:人民政协报2004-3-31(C3)在转载《中国青年报》报道时加的标题。)因此专家建议本科生“取消毕业论文”。实事求是地说,北大、华东师大的研究生、本科生的质量在国内高校是名列前茅的。但这反映了研究生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创新力不强的普遍问题。
哈佛教授、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2004年7月直率地指出中国学生创新力不足。“近七八年来中国留学生在哈佛表现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连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是如此,甚至入读哈佛研究生也遇到了很大困难。”(注:林亚茗.《我是广东人,愿为广东科技献策》《南方日报》2004-7-3(03版),丘成桐在答《南方日报》记者问的讲话摘录。)进入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几乎全是中国名牌大学的佼佼者,其创新力竟然连读研究生都有“很大困难”。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我国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力低的普遍问题。
研究生本科生在校时学术创新的基础不扎实,进入教师队伍后的创新后劲不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导、中科院院士王迅认为,若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标准衡量,目前复旦大学物理系够得上教授水平的一个也没有,够得上副教授水平的可能有十多个,“我可以算上一个”[15]。以国际先进水平衡量,我国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没有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原创缺失,高级职称自然低了层次。我国大学也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授及其学科群。英国剑桥大学培养了56名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分别培养了36位和34位诺贝尔奖得主,德国柏林大学培养了26位诺贝尔奖得主[16],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授及其学科群,原创性成果累累,人才辈出。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年招生平均200人,是一所“微型”大学,却先后有11位诺贝尔奖得主,7位菲尔兹奖得主,以及一批政治、思想、文化界名人[17]。我国现有2110所大学,2004年招生420万,研究生30余万,但大学中没有人问鼎诺贝尔奖,至今还没有培养出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学术名人。
四、直面现实:从学术规范等基础作起
“科学技术和学术事业,是长期累积方有创新和突破的事业[18]。”学术创新欲速则不达。多年来学报抓创新见效甚微,忽视学术积累的基础工作是原因之一。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编辑主观和学术界客观不统一。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实践,并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才会符合客观事物规律性,才能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直面学术界现实,学报编辑需要调整思维。退一步是为进两步。学报学术创新需从基础工作做起,补学术规范知识,做好学术积累,为创新打实基础。
1.对论文原创性应适度,重在学术积累
论文学术性首要标准是论点的原创性。公开刊发的论文贵在创新,”必须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否则就没有发表的必要”。(注:邹承鲁等14位中科院学部委员在《再论科学道德》一文中强调的公开发表论文要求,《中国科学报》1991.10.25。)有原创的论文极少。相当多作者不知或不了解这一学术性标准,也达不到这一标准。从我国“科技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论点有新意,即有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或有新的深度就可以了,重在练好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做好学术积累。
2.变“堵”为“引”,扎实做好论文前期工作
原稿,实际上是科研和教学成果基本形成。双匿名审稿、给作者详细修改意见等措施,是学报编辑出版过程中“堵”住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抄袭、写作不规范等论文问世的通常做法。由于作者的论文前期工作差,如,研究前对同类论文的检索,选择有权威性、时效性论据,论证的严密逻辑性、写作技术规范等工作不到位,即使专家写了非常具体的修改意见,作者也不知或不会修改。硬着头皮修改,稿件起色不大。编辑实践证明,原稿形成后“堵”的办法效果值得质疑。与其花大量精力在原稿上,不如在原稿之前补课——补学术论文写作课,了解论文写作最起码的要求。针对学术界现状,上海大学朱学勤教授提出了做学问最起码的5点要求,(注:教育部.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网2004-4-16.《由学术规范底线从头学起,把反学术腐败进行到底》原载《中国青年报》。朱教授做学问的起码要求:选题前尽可能全面检索中外文献;论述观念,注意形式逻辑;立论必须有据,概念必须界定,不无端臆测;引文必须注明出处;论著附有文献索引。)曲家源教授提出的论文学术性4项标准,(注:论文学术性4个标准:论点创新性;论据权威性和时间贴近性;论证逻辑性;语言简明性。曲家源。《论学报的学术性及其相关范畴的关系[A]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改革探索论文集[C]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10,P325-326)对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作者大有帮助。同时,作者也可读点论文写作专著,如《MLA文体手册和学术出版指南(第二版)》、[19]《文科写作概要》[20],以及学术写作辅助读本,如2004年河南大学新出版的《学术规范读本》和《学术规范导论》等,有助于作者做好论文前期工作。
3.学习“三个规范”,遵循学术规范
“三个规范”是指1999年国家和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简称“数据规范”);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简称“编排规范”);及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简称“学术规范”见封三)。这“三个规范”对于社科类高校师生明确学术要求,维护学术尊严,提高学术质量,优化学术环境等有重要作用。“编排规范”和“数据规范”是大多数社科学报正在执行的规范。新颁布的“学术规范”是经教育部专门立项课题研究,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广泛征求高校、专家的意见,数易其稿,最后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的,对当今学术研究规范有重大现实意义。大学师生和学报编辑应结合实际学习、落实。
4.“投稿须知”是学报名片,作者需认真阅读
各学报在长期实践中会形成各自学术写作特色。以学术规范为基础,许多学报结合本刊特色,以“投稿须知”或“征稿要求”等形式公示自己学术写作要求,一般在固定的版面上每期刊出,尤如学报的“名片”,方便作者了解。有经验的作者会认真阅读,并分析该刊物的学术层次,注意内容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的标注形式等写作技术规范,有针对性写稿、投稿,利于录用。
5.请各学科专家撰写学科论文要求
各学科论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规范。“约定俗成”往住没有文字说明,行内的人知道,行外的人不清楚。这些内容也不可能在一篇“投稿须知”包括进去。因此,适时地请各学科专家分析本学科论文普遍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告知具体要求,使该学科作者,尤其是新作者尽快入行入道,进入成熟的角色。本期刘巍教授的论文既中肯地指出本学科中论文的问题,也清楚说明本学科论文具体要求,利于该学科学术水平提高。该学科青年作者经刘教授引导,有的论文已被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全文复印。似类金融、经济学科这类做法的,还有外交学、商务语言文化研究、法律语言学、中国文学研究等。
另外,对学术写作中普遍存在问题,应请相关专家有针对性开设专题讲座。这是许多作者的迫切要求。如,什么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与工作研究的区别,论文怎样选题,怎样从大而无边课题剖析成几个独立而又可深作大作的小题,怎样标注和为什么要标注参考文献和注释,学术史概述的作用、意义;什么是论据的权威性、时效性;什么是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等。这些工作只是学术研究基础工作的一部分。基础工作不实,学术积累不足,原稿低水平重复,可遴选的优秀稿件少,学报学术创新难于突破。基础工作做好,大批优秀作者成长起来,优质稿源丰富了,学报学术创新是水到渠成。
来稿日期:2004-06-20;修回日期:200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