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快乐利于儿童全面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论文,快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快乐是一种最基本的积极情绪。人在快乐时,出现了阳光般的笑容,这时嘴角向后拉,向上翘,有如新月;面颊鼓起,额头平展,眼睛发亮。快乐给人以暖色,使人心灵愉悦、舒适、自由、亲切。
快乐对儿童生活意义重大。首先,快乐增强儿童的自信。快乐激励儿童力量、魄力和自信。快乐是一种动机力量,能使儿童精神开朗和乐观,促进儿童生长。经常不快乐的儿童缺乏自信,因而难以激发勇气。他们容易气馁,容易向困难和挫折低头,并缺乏应付痛苦境遇的能力。
快乐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儿童的快乐是他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有效的社会性刺激,它增进人际间的社会性联结。儿童的微笑,给成人带来欢乐,有利于良好的母(父)子依恋关系的建立。经常处于快乐状态的儿童也最善于与同龄人相处,交更多的朋友,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
适度的快乐有利于儿童智力发展。快乐与兴趣的相互补充能支持儿童游戏、操作、学习各项活动,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快乐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是曲线关系,即愉快过高过低的激动水平,都不如适中的愉快水平能使操作效果达到最优化。过分的快乐会给儿童带来长时间的松缓状态,将不利于进行必要的智力加工,从而会使具有一定紧张度的思维力下降。
快乐能健全儿童的个性。快乐达观的儿童,更愿牺牲自己,同情和忍让他人,并能克服困难奉献自身;快乐的儿童比痛苦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动;快乐使儿童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快乐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是紧张的释放。它使儿童的紧张中得到间隙和松弛,减少儿童因学业、生活的紧张和压力而导致的焦虑病或忧郁症等病态心理。平衡儿童心理,能保持儿童的身心健康。
既然儿童的快乐好处很多,那么如何让儿童获得快乐?快乐不是人努力追求的直接结果,也不能教给儿童如何去快乐,不能教给儿童去模仿直接追求快乐的方法。最纯粹最典型的快乐是在从各种成功的实践中导致出的自信和满足心理中得到的。因此,要让儿童获得快乐,首先要让儿童参加有意义的玩笑、游戏或娱乐活动,并让其得到“成就”或“创造成果”。如让学步的儿童从两米左右的地方蹒跚地走近母亲;让孩子自由去涂鸦;叫儿童用积木自己搭一个“小房子”,他们就会真正地体验到快乐,因为他们做完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取得了“成就”。儿童的快乐来自自我满意或满足,过度受到控制和压抑都不会使儿童产生快乐。家长怕不安全与孩子形影不离;怕孩子“乱涂乱抹”弄脏了东西而不让孩子涂鸦;怕孩子的积木搭得不漂亮而越俎代庖或不让孩子搭。这些压制或限制不但使儿童不快乐,而且还会压制与限制儿童智能的发展和发挥。
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的源泉,因此,教育者应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首先要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其次,要满足儿童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与爱的需要。据此,先要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特别是母子依恋关系。母亲的出现是儿童快乐的天然激活器,依恋母亲是儿童快乐的源泉,孩子在母亲的怀里,才感到安全、舒适、满足。孩子只有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才体会到归属和爱。快乐在与他人处于良好关系中产生,在人际间的互相依赖和信任中得到。孩子长大后,开始依赖同伴,教育者要指导儿童与同伴交往,交给儿童社会交际的技能,使儿童和谐地与同伴相处,体验到交际的快乐。心灵孤寂的儿童尽管生活着,但他们并不快乐。
快乐是紧张的松懈状态,心灵负荷过重是儿童痛苦的根源。因此,要想使儿童快乐,家长对儿童的期待必须适度。“望子成龙”是家长的美好心愿,但这种期待必须契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孩子自身的发展潜能为依据。强加给儿童的不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过高要求,无形中会对儿童施以超负荷压力。为了让一个乐感并不强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出名的“钢琴家”,整天把孩子关在屋里练琴,而剥夺了孩子玩的天性与权力,孩子何乐之有?
亲人每天在一起会平淡无奇,久别重逢会引起人由衷的愉悦。例如,每天让儿童玩同一玩具,不久之后,他们就产生厌烦。有间隙地拿旧玩具给儿童,每次都可以产生新的意义和作用,引起孩子的喜爱并使他们享受玩耍的快乐。
要让儿童快乐,须培养儿童开朗与诚实的个性。开朗是指向自己或他人开放自己心灵的窗户,勇于了解自己,勇于面对自己。一个儿童若能开启自己痛苦的心灵世界,痛苦就常常被欢乐替代。诚实是实事求是地、坦白真实地面对自己、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评价,儿童建立自知,才能自信,才能得到自我满足的体验,才能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