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的国内环境分析_文化体制改革论文

文化体制改革的国内环境分析_文化体制改革论文

文化体制改革的国内环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体制改革论文,环境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实行的是以国家统包统管为主的文化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很多弊端,致使文化事业发展缺乏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改革,使文化事业逐步呈现出新的生机。但时至今日,我国现有的文化体制仍然有很多计划经济的痕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工作的一个长期任务,需要循序渐进,尤其要注意研究分析国内环境因素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可能带来的相关影响。

政治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法制建设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的行政行为越来越走向民主化、法制化、高效率,行政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便于监督。而这种公共事务透明度的增强,有利于改进社会信息的传播和准确性,减少腐败,提高效率,形成一个公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的方针,为文化体制改革扫清了思想障碍。我们只有自觉地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顺应发展潮流。WTO体制、私人资本介入文化领域后所带来的利益多元化和我国政治环境的变化,都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过去在这一领域的“发号施令”者的角色,由纯粹依靠行政手段构建和调控文化体制,逐渐过渡到借助市场和法治手段来督促文化,更好地为公众利益服务。

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世界排名也由第十位跃升到第六位。然而,由于长期一味追求GDP的片面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不相协调,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为了更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们应该根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通过体制改革,通过文化立法,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文化生产和产品的立项、拨款、制作、评审上,要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凡是经营性的文化项目和文化单位,都要面向人民群众,面向文化市场的需求,经受市场的检验,接受消费者的评判。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出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文化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文化环境

我们这里所指的文化环境,是作用于我国文化体制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等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它们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得以呈现,并对文化体制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绵延不断地为文化体制提供实践条件、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当代中国文化体制的文化环境是由三种基本因素构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个性大众文化。这三种基本因素共时空地体现于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特点,贯彻宽容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代化文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着力于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国历史演变延续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因而这个体系也就很庞大,很复杂。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财富,对社会生活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如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酷爱自由、不屈外来压力的崇高民族精神,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值得自豪的宝贵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这些思想、精神和品格很好地构成了当代潜在的文化氛围,散发着超时代的、经久不衰的魅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也确实存在许多消极因素,与当代文化变革发生着种种冲突,如盲从守旧、拘泥传统、压抑个性等,这需要我们进行自觉的克服与批判。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大中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从大众文化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实践特点来看,它伴生于工业社会的大众群体,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市场品性;它面向世俗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市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文化在借鉴、吸收和实验中已获得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大众消费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需求,市场经济法则正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文化生产领域,大众文化实践也加速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推进了文化向大众层面的渗透和辐射。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根据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所有制形式上,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事业和企业,逐步形成以国家保证重点,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体制办文化的格局,由此形成多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流通渠道,以适应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对文化生活和审美的需求。文化体制改革旨在推动文化产业更加面向市场,以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这一切,都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总之,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

标签:;  ;  

文化体制改革的国内环境分析_文化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