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光顾的浣熊腾地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浣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搬到加拿大北部小镇前,友人打趣说:小心棕熊来敲门,小心麋鹿拜访!我半信半疑,没当一回事。
一天,我们驱车从省城回来,行驶在夜空下的乡间小道。远远的,我们隐约看见有庞大的动物身影正缓慢朝车道移动。由于乡路没有路灯,且车灯照射力有限,看不清那是什么动物,我们只好缓下车速。当车靠近那段路时,动物轮廓清晰起来:那是两匹成年的加拿大驼鹿,正优哉游哉地过马路。曾听说不少镇民在黑漆漆的夜里驱车时与动物相撞,造成车祸。我很庆幸看得清它们,及时缓下车速,没造成伤害。我们在不远处停下车,耐心等它们过了公路,才又继续驱车前行。
明媚的夏天总是让人迷恋室外风景。一天,夕阳西沉,挂在远处的树梢上,霞光照在民居的墙上,洒落于人行道。我与女儿携手散步于居住街区,聊着漫无边际的话题。两头鹿从屋后的树丛走出来,缓缓行至街区的人行道,走在距离我们十几米远处。从体形看,像是一对年轻的白尾鹿。我们与鹿保持距离,跟在后面继续散步;它们也保持速度,不慌不忙,继续行走。它们朝着人行道尽头的树林走,消失于林间。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北部小镇生活的珍贵独特之处,也理解了友人的打趣。
然而,小镇生活也不尽是与野生动物一起散步的美妙,也有危险时刻。曾有一镇民见一个黑熊出没于镇上,于是,镇政府便兴师动众起来,除了在当地报纸登出告示,通知镇民注意黑熊袭击,还专门组织猎捕队,准备捕熊笼子,随时待命。直到捕捉到黑熊,认定镇民安全,才撤离猎捕队。
时隔10年,我搬到加拿大西部小镇,温和的气候适合植物生长。我原以为将会与植物为伍,没想到野生动物出没更为频繁,有时甚至与我们进行领地争斗。家的后院与树林只一篱笆之隔,抬头可见啄木鸟工作,低头可见松鼠在丛林间嬉闹。开春时节,知更鸟在后门屋檐下做窝孵蛋,觅食护窝的成鸟在鸟巢周围转悠,见我出来,便放高声鸣叫,俨然一副不可侵犯领地的姿态。为了避免它们视我为敌的误会,我只好做出让步,转道而走,不到后门打扰它们。
夏天,是浣熊出没季节。曾有一个胖墩墩的老浣熊悠然爬过我们的后院篱笆,来到屋子后门的阳台下。我原本计划从后门出去,到院子劳作。透过玻璃门,见这个大家伙躺在水泥地上,半闭着眼,四脚朝天仰着,正美滋滋地享受阳光,或许在想着心事,又或许在做白日梦。我崇尚“和平共处”的同时,又具有对动物恐惧的天性,再加上加拿大“动物保护法”规定不允许伤害和接触可能带有病菌的野生动物,我只好又做出让步,取消到后院劳作的计划,把那片阳光映照下的水泥地暂时让出,为的是不与它发生“正面冲突”,引起不必要的互相伤害。
一天,我正站在一片柏树前等公车,一个年轻调皮的浣熊缓缓从树下走出,离我约两米。我被突然冒出来的浣熊吓得惊叫,它也被我的叫声吓得退回树林。过一会儿,它认为安全了,便又走出来,准备过马路。一部车开了过来,它赶紧退回树丛。看它被车惊吓的样子,我不禁好奇起来,站在那里观察。终于,它在退缩了五次以后,好像有了经验,站在路边观察,不再退回树丛。过了一会儿,它小心翼翼走下公路,往对面方向横行,那姿态有点傲然又有点得意。路过的司机见它下了路坎,也都停车,耐心等它过路。当它走到路对面,上了路坎,还不忘回头看一眼行走的车,像是想证明什么。如果不是亲自数它退缩和看到它决然冒险横跨公路,我是不敢相信浣熊是聪明动物之说。在网上看过浣熊集体卖萌“求搭公车”的照片和浣熊直立走电线的视屏,我相信不是电脑PS的结果。浣熊是个智商比较高的动物,它也有学习和判断能力,所以,我们只能与它们斗智斗勇,与它们共享自然。
有时我想,当野生动物可以在街上散步,当人不再惧怕或滥杀无辜动物时,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是否会变得和睦?我希望人与野生动物能和平共处,因此,当我种的草莓和菜被松鼠与浣熊等摘走一些时,我不能有怨言,因为女儿说:“它们的妈妈也要养孩子,孩子们在等妈妈带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