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在全球的气候变化异常的情况下,世界各地的地质灾害也在不断的增多,尤其是人类的活动加剧以及范围的扩大,在工程建设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状况愈来愈频繁,我国可以说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一个国家,地质灾害的种类比较的繁多,并且在灾害的程度上也较为严重,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也比较的广泛,这些情况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概述
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也在进一步的增加,岩土工程是在欧美国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所兴起的一种土木工程技术体制,它主要是以求解岩体以及土木工程问题作为重要的内容,在工程施工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岩土工程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已经是愈来愈激烈[1]。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已经从农村到城镇开始实施了众多的工程施工,对于这些工程建设实施的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岩土体的开挖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会出现与岩土工程实施过程中地质灾害发生的事件,岩土工程主要是指在这一工程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岩土体的开挖以及加固的工程,而岩土地质灾害的防治就是对于由人类活动或者是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使其危害得以有效的降低。在防治的目的上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把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的地质灾害人为活动造成的较多,故此,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加以有效的防治。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频发。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2)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5)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2)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3)避让措施:a.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b.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
4、结语
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是一项比较繁杂并且时间比较长的工作,由于在地质灾害的种类上比较的复杂以及灾害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其防治工作也要有这针对性的进行开展,对于地质灾害的问题以及原因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准确的找出防治的措施,这样能够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得以有效的降低。
论文作者:梁积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工程论文; 滑坡论文; 防治措施论文; 地面论文; 岩土工程论文; 灾害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