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当代雕塑中材料与“形”的关系论文_陈敏

浅谈中国当代雕塑中材料与“形”的关系论文_陈敏

(广西艺术学院,南宁 广西 530007)

摘要:在传统雕塑中,材料单单作为一个载体,为造型服务,对材料本身的探讨少之又少。但在当代雕塑的创作中,材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的雕塑更是以材料为基础,为更好地发挥材料的特殊性来进行创作。作为一位雕塑系学生,在我以往的创作中综合材料雕塑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所以我想就材料雕塑中材料与造型的关系来思考讨论。

关键词:雕塑;材料;造型

中国当代雕塑中,材料与造型是两个最为基础的问题,二者相互依存。在雕塑创作过程中,我曾经最早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我想做一个材料雕塑,我是应该先画草图做小稿,再去寻找材料,还是我先找到感兴趣的材料,再来看它能做什么呢?我导师对此的回答是,我应该先找到合适的材料,再根据材料的特殊性去做一个材料雕塑,就像他给我们上木雕课所说的“依木造型”一样。因此我展开了对雕塑中材料与造型的思考。我对材料与造型的思考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更多的考虑造型,材料只是表现造型的载体;二、对材料与造型的思考占据同样的比重,二者互相作用;三:更多的考虑材料,造型为了更好地表现材料的特殊性。

一、更多虑造型,材料只是表现造型的载体

中国古代传统雕塑中早已有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比如青铜器、陶俑、石雕、木雕等等,青铜器以动植物圆雕或浮雕为主,陶俑以人物或动物圆雕为主,多是出土于陪葬墓中,石雕大部分是佛教中的人像或动物,木雕大部分是浮雕的形式,这些雕塑都更多的是考虑做好造型,用什么材料来做都可以。

在当代雕塑中,一般的人体塑造类雕塑都是以造型为主,大多是泥塑创作,然后用翻制成树脂、铸铜等方式保存,这种翻制出来的材料都是可替代的,这种方式也有着许大的优势。以李象群老师的代表作《堆云•堆雪》为例,虽然这个作品存在许多的争议,一多半是在 “慈禧”这个表现对象与裸体的表现形式上,挑战了人们的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印象。但是作为一个人体塑造的雕塑,它无疑是优秀的。

做这种泥塑创作,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很高的基础功,材料作为一种表现造型的载体,在创作过程中并不占多大比重,甚至艺术家在创作之前根本不会去考虑,在创作结束后才会去思考用什么材料,但是选择空间并不大。这类雕塑的创作主要在于艺术家对泥塑造型的把控能力,整个雕塑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由艺术家一手完成的,材料只是一种媒介,或许每一种材料对造型的表现有所不同,但都无法改变造型的本质。

二、对材料与造型的思考占据同样的比重,互相作用

在一般的材料雕塑中,都是材料的特性与造型同样考虑的,比如当代的木雕,石雕,陶艺等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既要考虑材料的特殊性,又要考虑造型美,一方面材料无法单独支撑起一个作品,另一方面如果只思考造型也就失去了使用材料的意义。

这些雕塑又分为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在现代雕塑中,木雕石雕陶艺等多在乎表达的感觉与意境,尤其是石雕,多以抽象造型为主。

比如台湾著名雕塑家甘丹老师,他的作品多以大型石雕为主,造型粗犷,拥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在他一开始创作时,他就确定了自己的材料也确定了自己的造型,石头既是最终呈现的材料,也是一开始创作的材料。石头同样也有其特殊性,每种石头的颜色、花纹、硬度都各有不同,能做得东西也不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的作品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那就是“风的痕迹”,雕塑的造型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造型夸张又简约,表面被劈成一条一条的纹理,就像被风刮过的一样,纯色的石头使雕塑看起来不会太杂,同时石头坚硬的质感也让人感觉到风的凌厉。

这种雕塑的材料与造型二者和谐共处,这个造型使用这个材料刚刚好,换做其它材料感觉就弱了,在甘丹老师创作的过程中他也尝试过其他的材料与造型,但是最后他选择了石头和“风”,这就是他心目中最好的组合。这不是简单的根据材料来造型,也不是简单的用材料来表现形,而是二者同时考虑,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造型,这是二者权衡下来的结果。

三、更多的考虑材料,造型为了更好地表现材料的特殊性

这是当代雕塑中新出来的一种创作方法,与传统的做完造型再思考材料的方法不同,这种创作是先找到材料,再去考虑这个材料能够做什么,就是我们老师常说的“依木造型”。所谓依木造型就是根据木头的形状,特性来造型,当然这部仅仅是作用于木头,更多的是用于综合材料作品中,比如蔡国强老师。

蔡国强老师著名的火药爆破艺术与大型装置充满了活力与爆发力,他一开始是想以火药创造新的绘画手法,后来逐渐扩大爆破的范围及形式,最后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室外爆破装置作品,超越了平面,超越了空间,走向了自然。仔细看过他的个人简介后不难发现,他的前半生一直围绕着这一个材料试着做不同的创新,从画到装置作品,他从来没有放弃这一材料,只是在材料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新的道路,一步步走到现在,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做这种雕塑需要作者对材料有敏感的认识,在创作中需要将材料的特殊性发挥到极致,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在作品中材料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李在孝先生的木雕作品、野口勇先生的石雕作品等等都是将材料的特殊性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上的。

结论

由此可见三种对于材料与雕塑造型之间的取舍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创作出很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每个人对雕塑以及材料的理解都不同所以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不同人的创作中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同是木材有人钟爱写实、有人钟爱抽象造型、而有些雕塑家则喜欢对木质材料的特殊性进行各种不同的尝试,在各个领域中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对于材料创作来说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想法找到合适创作材料这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对于材料的选取与创作想法的契合程度之间是要经过细致的考虑才可以完成的,了解材料的特殊性在创作中遇到各式各样的想法时就可以很好的在其中作出选择。

根据以上几种情况可以分成三种方式关于在取材和造型之间的关系。第一种较为传统的雕塑方式,只考虑雕塑的造型,材料只是一种物质媒介,只是为了将艺术家的作品更好的保存下来,这类作品大多偏写实、重造型、重基础。传统的石窟造像以及很多古庙古寺中的彩塑人物造型又或者课堂上的基础造型教学都是对造型的考虑较多而对材料的一些特性考虑得较少一些。第二种则是在考虑对材料的特殊性和造型都有一部分的考虑,如在木雕崖柏之类的作品中依木造型根据材料本身的动势或材料本身的形象来进行创作,尽量的让材料的特点与自己想要表达的造型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定的统一,不损坏作品的完整性又能更好的保持材料的特点。第三种则是用材料的特殊性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这种方式并不主要侧重于造型的表达而是在于将材料的特殊性尽可能地发挥到最大。这种手法在当代艺术中比较常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研究各种不同的材质,并且评判标准也从像不像到有没有创新突破。综上所述每位作者只要找到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就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刘颖.浅谈材料雕塑的艺术感染.吉林艺术学院.2016年5月.

作者简介:陈敏(1995.01-),女,湖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雕塑。

论文作者:陈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国当代雕塑中材料与“形”的关系论文_陈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