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布局结构 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布局论文,农村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至1997年,我国有2200个左右的县(含417个县级市),居民约9亿多(含县镇、建制镇的城镇户口)。高等教育已形成集中在城市办学、以点带面向包括农村在内辐射的办学体制和布局结构。这种布局结构如果说过去还能适应计划经济下集中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建设需要的话,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带来了许多问题。前者使高等教育处于以千余所普通高校、千余所成人高校面对全国人口受教育需求的局面,引发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速度总是不够的矛盾。后者使高等教育处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却只为城市发展培养输送人才、从而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局面,并形成区域性高等教育供需不均衡矛盾。对于城市来说,已经有高校发展外延规模超过内涵质量效益、毕业生供大于求之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已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坎,而农村地区却基本上没有服务于本地区发展的高等教育。正在进行中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布局结构的均衡与调整问题,但关注点主要放在对现有城市高校条块结构配置调整上,农村这一块没有动。总之,能不能突破现有高校仅设于大中城市的布局,适时适度办到县级行政地区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能不能进一步发展、能不能真正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能不能实现大众化的重要问题。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改革已有很大进展,各地都有一些乡镇企业主导型的县级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区域形成,尤其是东中部地区,有些经济实力已很强、人口覆盖面也大,具备了举办初级或第一级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条件,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考虑进一步调整布局结构问题,适时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
一、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走集中与分散办学兼顾发展道路
在集中办学还是分散办学这个问题上,不论是中央集权办教育的国家,还是地方分权办教育的国家,基本上是三种做法:即集中办学、分散办学和两者兼顾办学。
我国高等教育在布局结构上一直有争论。50年代始高等教育走上了集中办学的发展道路。至今,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中心,高校办在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里,实行中央、部委和省(区)、地级市三级布局办学的体制。1985年虽然开始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但以城市为中心办高等教育的布局政策始终未变。
这种集中办学、以城市为中心的高校布局结构,在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很落后、国民经济建设以发展工业、发展城市经济为重点的情况下,有适应需求的一面。但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特别是农村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解放生产力措施的推动、乡镇企业崛起并发展壮大的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整体面貌已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已显得不相适应。
一是“面”拖住“点”,整体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速度上不去。我国高等教育经90年代以来体制改革、内部挖潜增效,结构、质量、效益有明显改观,但整体规模仍然较小,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1993年统计比较,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50美元时,大学入学率为4%,小康型国家(GNP1530美元)为17%,发达型国家(GNP19590美元)为42%,而我国在人均GNP370美元时,大学入学率只有2%,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人口巨大而高等教育却无发展的拖动。如以目前城市2亿人口对2000多所普通和成人高校,我国的水平已不低,在校大学生数甚至可以与日本、前苏联等国家比肩,但加上9亿多农村人口,以近12亿人口对2000多所高校、约600余万在校生,规模就下来了。有关人才需求预测,到2010年,高教规模应发展到能容纳1080万在校生的水平。我国现有普通高校在校生约为308万人,今后每年需增加在校生50多万人,而现有水平为年增加12万人,有一个近40万人的缺口。仅靠目前的城市高校规模,即使效率充分发挥,可能也补不上。
二是“点”带不到“面”,整体高等教育供需不均衡。集中办学体制,形式上向全国辐射,实际上却处于主要为城市工业发展服务的状况。例如,招生是面向全国,用的是包括农村地区人力、物力、财力贡献在内的教育经济资源,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走进城市的各个行业工作。据统计,至1994年,全国共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约2000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有大学生23.4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大学不到1%,专科仅1%。其中又有70%分布在城市,农村地区仅拥有30%。从全局看,高等教育一直在为城市吸纳人才,千军万马独木桥的前方是城市,这样的人才流动方向,长远地看,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来说,并不合理。再者,从现代经济的“寻租”理论看,高等教育全部由国家统包经费,是在用全体公民的税金供养少数人上大学,绝大多数未上大学的人,尤其是农村却在承担着“隐性开支”,显然意味着一种社会的不公平。
三是“点”、“面”失衡,集中有余,分散不足,难以走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有大城市的重点大学群体与地方社区的各种初级学院网点相配套才能做到。例如美国,上世纪80年代仅有300余所高等院校,1935年发展到1600所,1940年达到1800所,在校生数占到18~21岁适龄人口的13~14%,至50年代,呈现大众化趋势。在60余年的发展中,自1901年开始的各州举办地方社区性质的初级学院运动,形成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全国有各种社区性初级学院千所以上,在校生占到全国总数的50%以上。美国的说法,称初级学院是“人民的学院”。美国1978年注册公私高校3131所中,近半数是初级学院(1986年统计数1224所)。又如日本,80年代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50%以上,也与地方高等教育的扩展有很大关系。1990年全国高校1162所,其中短期大学等各类初级高校593所。短期大学主要由市(隶属于县)举办(或私立),生源及毕业生就业主要在本市、本县。
目前我国的高校,有些大城市已有饱和的感觉,1995年适龄人口入学率,北京达到20~29%,上海达到20~25%,而农村地区县域范围内则几乎没有任何高校(仅近年张家港市建设了一所县级办的沙洲技术学院),整体上是集中有余,分散即地区均衡不足,给人以一种高等教育“缺半块”的感觉。处于这样的状态,高等教育要做到与初等中等教育一起教育先行,不断加大服务能力和贡献力度,不断满足全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文化需求,形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应该说难度很大。
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应该在继续推进城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及时研究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需求实际,考虑高校集中与分散办学兼顾、“点”与“面”互补、中央城市与县域地方社区均衡发展。
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及举办条件分析
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事业阶梯结构的最上一级,在教育资源配置、培养对象和目标及办学条件上有其特殊要求和特点。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是否已到了需要发展高等教育、也有条件举办的程度,这是高等教育政策需要不需要在布局结构上做出集中与分散办学兼顾调整的主要问题所在。回答应是肯定的。当然也是有条件的,即由于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目前农村地区总体上看都有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但举办条件上,是某些发达县份有优势,更充分一些。
1.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崛起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改变了县域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和社会构成结构,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底统计数,东中西部共有乡镇办、村办、联户办和户办乡镇企业139.63万个,吸纳从业人员1.364亿人(其中乡镇和村办吸纳5295.73万人)。乡镇企业的总体经济实力已很强大。1996年总产值达76000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5%。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已占到了47%以上。如分区看,则各个省一二三产业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已主要是靠县域乡镇企业来完成。如发展高等教育,经济实力上应无问题。
乡镇企业发展使农村的从业人员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至1996年底,全国农村地区住户2.14亿户,近9亿人,农与非农及兼农人户比为62.8%比37%。产业结构则由一二三型产业结构向二一三型结构发展,由农产品加工为主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发展,由技术低附加值型向技术高附加值型发展。此外,农业的机械化、规模经营化及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也在相应提高,有些地区的生物技术开发应用也有发展。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对农村地区从业人员的人才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没有达到一定教育水平要求的人才支持,就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很低。如1996年,全国农村科技人员队伍217.7万人,只是全部农业劳动人口的0.64%,平均每600亩土地2000亩草原才有一名科技人员。农业部统计,1994年乡镇企业职工有1.06亿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6.2%,初中文化17.6%,初中以下文化70%以上,专科以上技术人员仅有30万人,不成比例。至1997年,全部农村地区在业劳动力中,初中文化水平为32%,高中中专文化水平为5%,而大专、本科仅各不到1%。以上种种情况,显然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地区从业人员的人才素质结构,是有提高层次水平的需求的。
2.农村地区“离土不离乡”、“城乡一体化”县域城镇社区式社会发展道路,对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有需求。同时,东、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以乡村小城镇为纽带、以县镇为中介点连接乡村与城镇的县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新型社区的形成发展,也在教育资源配置及效率效益发挥方面具备了为在当地发展高等教育提供类似城市化社会服务功能方面的条件。
目前,乡镇企业主导型经济带动起来的农村地区居民“离土不离乡”、“城乡一体化”城镇社区式社会发展道路,基本上就是以县为单位,在县域的范围内进行。
举办高等教育,主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也需要在高校设置的地点选择上考虑有一定的人口分布覆盖面、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具备一定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办学条件即考虑教育资源配置及效率问题。比如在一个10~50万人口县域地区办一两所高等院校,人口条件上有无效率,社会服务系统条件上能否满足高校办学条件要求,生源及就业条件前景如何,都应该慎重考虑,调查研究。但从东中部一些发达县份的情况看,回答也应该是肯定的。
首先是东中部地区经济发达县份,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早且快,连村成片,由镇及县,社会面貌、居民生活已大大改观,几乎到了与城市水平没有多大差距的地步。在这样的地方发展高等教育,应该说人口覆盖面及社会服务系统方面都已有一定条件。
其次是教育资源配置及效率发挥,就东中部发达县份而言,也不存在大的问题。主要应考虑的是生源问题。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高中生生源,总体数量其实很大。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统计,1994年,我国县乡合计完全中学与高中达9000所以上,占全国城乡总数的90%。当年全国高中毕业生共计201万,其中城市70.4万,县乡131万人,几乎是城市的一倍。在东中部地区,差不多一县每年就有3000~5000人高中毕业。似已可以支持办一所有一定规模的学院。又如就业也是效率问题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据分析,现在的农村地区,各地都有一些高考落榜生回乡发展,他们或务农或置身乡镇企业,先后成为本地致富能手、技术革新—扩散效应的带头人,成为农村地区的新型精英层,其数量正在扩展之中。而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正与此趋势吻合呼应。
3.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需要考虑通过适当发展高等教育来提高自身能力的问题。从长远观点看,贫困地区的根本出路是自力更生、走自身“造血”的道路。即除经济资源、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外,主要要靠开发本地人力资源,即发展教育,包括适当发展高等教育。而且从教育先行的思路出发,不能说同样差的经济条件,办基础教育就行,办高等教育则不行。教育先行意味着积极创造条件,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来推动经济发展。再者,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总体上是城乡共处于一个同样的社会文化科技信息大环境中,流通于贫困地区的社会信息、知识、技术、商品等,实际上与先进地区并无两样,只有多寡的差别。因此,就人力资本的素质水平即教育物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而言,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都是一样的,成正比例关系。考虑这一因素,我们也可以看出,贫困地区要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在注意培养基础教育水平的人才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高等教育水平的人才。
三、初级社区学院可以作为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生长点
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已是无可非议,但由谁来办,办成什么形式、性质、规模。在形式及层级结构上如何设置?似应采取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来设计安排。
具体说,农村地区高等教育在形式和层级结构上,由县或相当级别的团体举办初级和第一级水平的2~4年制社区学院(或2~3年制短期职业技术大学、学院)比较适宜。即把初级社区学院作为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以及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生长点。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都走了扩大发展初级和第一级水平的社区高等学院的道路。尤其是初级学院,主要为地方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不仅适合地方发展主要需要的是中等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整体上高等教育层次梯级结构的布局衔接。
在举办初级社区学院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的具体操作上,试拟如下对策建议。
1.由谁来办学。初级社区学院以设在有一定人口覆盖面和社会服务系统条件的县或市镇为宜,县级地方政府应是办学主体和管理部门。也可以由有实力的乡镇企业集团等社会力量主办。学校初办费,国家和省级财政应有支持(如一次性拨款),设立后的日常经费,由县级财政或主办团体筹措支持。另外,目前一些城市的重点大学正在尝试与一些地级市实行合作办学,设分院于当地,这种模式,有条件的县级市似也可借鉴采用。
2.学校规模及层次科类结构。起点规模设计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宜过大。层次结构上应以大专为主,有条件的设置本科专业。科类结构上,主要考虑本地经济资源特点和市场需要,以应用技术类、管理类等专科为主。专业设置应适当注意“通识博雅”型的人才培养方向。
3.学习形式。四年制本科学院以全日制课堂学习为主。二至三年制大专应根据农村地区产业活动特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读、走读、分季节学习等)及学分制结合。有条件的学院,应争取引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举办点。
4.师资。初建学院师资应争取城市高等院校支持。可由现职教师受聘兼任,同时发挥离退休教育专家学者的作用,聘以为学院学科建设主体带头人。当然,相应的工作生活条件、待遇应有充分考虑安排。
5.生源与招生。乡镇中学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为主要生源,也面向邻近尚不具备办学条件县份的中学毕业生。初办学院的招生,结合全国高考录取制度进行,给出适当的录取分数线。也可吸取国外如日本短期大学的经验,不搞统一的入学考试。
6.收费与就业。学费额应充分考虑本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支持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奖学金。毕业生自行择业就业,不搞统分。地方部门应相应制定扶助性就业用人及待遇政策。
最后,建议国家高等教育决策部门,组织专门力量,从农村发展实际、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和未来的大众化方向出发,就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目前有无可行性、有无必要性、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率效率、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与发展全国高等教育整体关系等问题,进行理论、政策和可操作性研究论证。
总之,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走向深入,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的问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农村地区要发展,没有高等教育这一块不行;高等教育要发展,要提高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能力,服务和贡献力度,未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没有农村地区高等教育这一块也不行。我们应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认真思考,认真研究,转变观念,改革调整布局结构,适时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