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工作的拓展与创新:公共福利与慈善青年意识的培养_慈善论文

共青团工作的拓展与创新:公共福利与慈善青年意识的培养_慈善论文

共青团工作的延伸与创新: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慈善论文,青少年论文,公益论文,共青团工作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自组织的蓬勃发展对共青团的吸引力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契机。共青团应顺应时代潮流,把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作为创新共青团工作内容与方法的抓手,开拓共青团工作的新领域,提高共青团组织对青少年的凝聚力。

一、社会背景及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现实意义

1.社会背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日前发布的一本蓝皮书中指出,目前在中国作为判断收入分配公正程度的基尼系数为0.47。这一时期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社会的转型升级、文化的多元化冲突、社会道德的失范与重构、价值观念的多元与紊乱,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现代公益慈善意识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全球化发展潮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1)》指出,2010年是中国慈善事业稳步发展的一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已组织近五百名青年志愿者先后前往老挝、埃塞俄比亚、圭亚那等19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开展教育、医疗、农业、管理、文体等方面的服务。

2012年3月4日,笔者在山东济南泉城广场遇到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班“雨露”志愿服务分队。他们正在开展主题为“手拉手献爱心,关注贫困儿童”的志愿服务活动,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但“雨露”志愿服务分队的队员们热情都很高涨。可见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正在逐渐提高,自发参与各类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性日渐高涨。《当代青少年公益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绝大部分青少年非常希望学校把社会公益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56.9%的青少年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可见,学校组织公益活动的情况与青少年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学校中的共青团组织在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现实意义

第一,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对青少年成长成才具有促进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通过志愿服务等公益慈善活动,能够亲身体验并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服务社会与自我教育的互动共赢。有学者认为,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提升对公益慈善发展至关重要,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意义重大。第二,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能够带动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2008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华慈善代表大会上强调,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生活和谐的崇高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慈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热心支持和鼎力相助[1]。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一个民族的素质修养。公益慈善意识是和谐社会价值体系的内涵之一,是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延伸及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青少年现代公益慈善意识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它将为全民族公益慈善意识的养成和提高以及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在“文化反哺”时代,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提升,能够带动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第三,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我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素质和社会主义特色主流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公益慈善意识培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互动共赢的,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和谐的滑润剂,是消解社会隐患的安全网,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对于缓解不同社会阶层经济利益差别的持续扩大、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能有效缓解青年就业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的慈善组织发展迅速。根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各类社会组织数量从2009年的43.1万个增加到2010年底的43.9万个。其中,基金会数量从1,843家增加到2,168家,社会团体达到24.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19.5万个……这些社会组织中有许多在直接或间接地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对专业化、职业化的公益慈善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缓解我国青年的就业压力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二、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现状及公益慈善活动参与的问题

1.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现状

第一,我国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正经历萌发、成长、成熟、发展的过程。《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指出,全国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中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3,124万人。全国各地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展示着志愿服务的内涵和价值。统计显示:“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结对农民工子女较为集中的学校两万多所,覆盖农民工子女超过320万人;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5个省级协会、五千余个地市和区县协会、近两千个高校志愿者组织以及13万个志愿者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组成的全国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形成。第二,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在家庭、学校(包括共青团)、媒体宣传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提高。为了具体、客观地了解山东省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现状及青少年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育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课题组在山东省济南、青岛、威海等城市,随机选取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筹)、山东轻工业学院、济南大学6所高校的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702份,有效问卷1,678份,有效率达98.59%。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类型多为社会义工和志愿者活动,两项之和为59.4%;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原因占前两位的是学校组织和自愿,其中学校组织占99.88%;这其中有38.5%的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是受家庭影响,有26.46%是受媒体宣传影响。第三,通过参与各类公益慈善活动,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等普遍提高。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增强了公益慈善意识”的占93.14%,促进了学业发展和自我素质提高的达到99.88%。有98.56%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激发了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实践证明:社会义工、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有效载体,组织指导青少年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以提高其自身素质和责任心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的新内容,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延伸。

2.青少年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和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青少年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青少年志愿者储备、素质、专业等情况与社会对志愿服务需求存在着差距,应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衔接、匹配。第二,现有的一些志愿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如组织队伍建设有待强化,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融资渠道有待建立健全等。第三,志愿活动内容与形式有待创新与丰富,应避免低层次、重复性、同质化现象。第四,部分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存在专业性、规范性差的问题。如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专业化、职业化素质不高,缺乏管理志愿者组织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另外,青少年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者与志愿者骨干变动过于频繁,使公益慈善活动运行机制和项目建设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是共青团工作的延伸与创新

青少年志愿者是目前我国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其他公益慈善服务组织相比较,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志愿者在语言翻译、赛会服务、礼仪服务等社会志愿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及作用。如何组织、培训、管理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和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是各级共青团组织尤其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服务青少年和服务社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

1.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对共青团拓展新的工作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对共青团组织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笔者对山东省青少年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调查显示: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有99.88%是由共青团直接或间接组织或指导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也是由共青团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自治组织。其他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志愿者是在共青团指导下或通过志愿组织(如大学公益性学生社团)来参与志愿活动的,组织化是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显著特征。另一调查数据显示:有74.46%的志愿者是通过工作或学习单位的团组织参与全运会的志愿活动的[2]。组织领导青少年志愿服务,培育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是对共青团组织优良传统的继承,是共青团锻炼队伍并使之发展壮大的契机,也是提高共青团组织对于青少年的凝聚力的抓手,对共青团工作拓展新领域具有实践意义。在实践中应注意:第一,共青团在新时期的任务主要是满足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共青团应把“以志愿者为本”的工作理念贯穿始终,激发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与主动奉献精神,避免“行政化”和“被志愿”情况的发生。第二,加强共青团的自身建设,赢得青少年的认同和信任,提高共青团的公信力和号召力。第三,利用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丰富和创新志愿服务的宣传手段。共青团应注重运用互联网、手机、移动媒体等符合时代潮流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新手段,增强动员和引导青少年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实效性。第四,坚持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育与其他活动的有机结合,开创新的历史背景下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2.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使共青团工作与时代同频共振

目前,共青团组织将青少年公益慈善服务项目的品牌化建设作为切入点。根据公益慈善服务的特点确定品牌项目,整合资源并积极配合上级共青团组织推出品牌活动。例如,“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是团中央书记处推出的、全国各级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的品牌项目。高校共青团应当以此为契机,整合多方资源,将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活动做大、做强、做实,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努力培育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

四、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内容与途径

重视课堂教学,开设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培育的相关课程并与学分挂钩。高校共青团应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整合青少年公益慈善教育的内容,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与现实指导性。第一,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让青少年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第二,要加强传统文化中公益慈善文化精华的介绍与教育。儒家思想信奉的“仁爱”、“博爱”、“积德行善”是现代人医治贪心、拯救心灵的良药,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第三,要借鉴西方现代公益慈善精神的精髓。例如,美国人将慈善捐助和慈善服务视为耶稣的召唤,从一定意义上说,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对美国的青少年的慈善意识与精神的形成具有教化作用。另外,美国学校重视学生参与社会义工并将其计入学分,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将学生参与社会义工的情况作为重要参考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育必须与日常生活管理相结合。应当把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教育同实际生活、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在实际生活中加入公益慈善意识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青少年公益慈善活动的队伍建设和服务基地建设,使其服务日常化、经常化。

各级共青团组织应经常组织青少年学习先进人物如“感动中国人物”、“当代雷锋郭明义”的事迹等,以榜样的力量鞭策和激发青少年的爱心与奉献精神。另外,共青团干部和教师等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品质和热心公益慈善的形象,感染和带动青少年提高公益慈善意识,使之成为热心公益活动的现代公民。

利用节假日、大型赛事及大型社会活动,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制度。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在组织青少年志愿者群体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对群体进行分类、整合。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形成志愿者储备群体的同时,着重加强语言志愿服务的培训;体育类专业学生着重培训体育竞赛赛会的志愿者;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着重培训支教服务类志愿者等。例如,针对青岛市涉外活动较多、对外事类志愿者需求较多的实际,中国海洋大学团委与共青团青岛市委积极沟通合作,成立了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外事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多次参与在青岛举行的大中型国际赛会的志愿服务活动,每一次都以优异的表现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广泛好评[3]。

重视组织并发挥公益性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健全、完善志愿者储备机制。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一些大型活动如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对志愿者工作的内容要求越来越规范,对志愿者的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和规范志愿者队伍储备、提高志愿者素质成为当务之急。第一,使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精神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第二,专业性、指向性需求较强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队伍储备;第三,对共青团组织而言,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和越来越趋于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优质的志愿者队伍和资源储备,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重视并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带动作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一方面,公益慈善意识的培养对于他们自身的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直接受益者,较之其他群体更容易培养公益慈善意识,更乐于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因此,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慈善意识,既将其作为学校助困育人工作的重要手段,又将其作为培养和提高贫困大学生公益慈善意识的突破口,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课题[4]。例如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非常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不断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益慈善意识培养的途径,将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慈善意识纳入到整个资助工作的大系统之中;将“助困”和“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始终把“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懂感恩、知回报、敢担当的健全人格,组织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要求无偿获得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每学期参加义务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6小时,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传递爱心[5]。

建立稳定的志愿服务资金保障制度和专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目前,青少年在学校参加的志愿者活动一般是无偿的。我国高校志愿者组织经费的来源目前主要靠事业拨款,经费来源单一、有限、不稳定,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力度不大。笔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班“雨露”志愿服务分队长李炳燃同学,在回答活动经费如何解决时,他说:“资金方面是和班级的班费挂钩的,上次活动的经费都是班费充当的……”可见,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奖励等方面的费用较为紧张,如果不能解决好资金保障问题势必会影响公益活动的长期开展。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志愿服务资金保障制度和专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尝试有偿与微偿的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尝试与企业产品宣传相结合等形式的费用保障机制,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长效的志愿者活动经费保障机制。

高校共青团的志愿服务活动应当纳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目前,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容与实践的脱节。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弹性和包容性,引导青少年在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实现个体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升华。

标签:;  ;  ;  ;  ;  ;  ;  

共青团工作的拓展与创新:公共福利与慈善青年意识的培养_慈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