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故障;行车调整;故障工况
一、前言
APM线自对外运营以来,各类设备、设施日趋完善,日常运营也趋于稳定,日均客流由最初的8000人次增长到现在的40000人次,客流增幅达到了500%。为缓解日益增长的客流与上线列车数量少,行车间隔大的矛盾,APM线高峰期组织五列车上线运营,最小行车间隔由6分30秒缩短至5分钟,这对设备故障需启动故障工况时进一步加大了难度。因此调度在设备故障情况下能否及时组织故障工况将直接影响到恢复正常运营秩序的快慢以及对运营影响的大小。本文主要对设备发生故障时如何组织故障工况进行探讨。
二、故障工况简介
(一)故障工况在APM线行车组织中的作用
故障工况的定义:系统启动故障模式后可采用的列车运行交路。珠江新城APM全长有3.94km,正常运营交路为:1号站上行~9号站下行(站前折返),换端后由9号站下行~1号站下行,经折返1道至1号站上行,如此循环往返。行车周期25分钟,高峰期上线列车5列,行车间隔5分钟。APM线发生故障时视情况组织故障工况,对于APM线来说,故障工况就是后备模式,准确、快速启动工况是APM线故障情况下维持最大限度运营、降低影响的有力措施。
(二)故障工况的方案
APM故障工况方案共有二十六个,原则上优先启动的故障工况有六个,如工况图所示:
工况1图示:
(工况6说明:当4~5号站下行故障,可采用工况5:1号站至5号站上行穿梭,9号站至5号站上行穿梭运行。)
上述六个故障工况基本涵盖了正线所有线路在某点发生故障时需启动的工况,如遇多个区域发生故障时,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启动其他工况。
三、故障发生初期处理原则
树立大局观,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判、报、人、法、图进行初期处理。
(一)判:故障类型及影响的判断。
调度员通过MMI报警信息及现场人员的故障报告情况,判断引发事件的初步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要充分利用现场人员的帮助和发挥设备的作用,如同时调用CCTV及列车PIDS监控察看现场的状态。
(二)报:信息的收发。
1、收集、掌握尽量多、清晰的现场信息,将故障、事件的信息马上通知相关专业调度。
2、事件对正常运营、乘客服务有影响时,及时通知相关车站和司机做好乘客服务工作。
3、达到Glink或企信通发布的标准时,按规定向相关管理人员发布信息。
(三)人:人员的安排。
1、值班主任根据故障情况协调各调之间的分工,做到分工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到位,值班主任还可根据事件的发展进行临时调整和布置。
2、充分调动各车站及各专业人员对故障进行处理,包括现场指挥、抢险指挥、抢险车的安排。
(四)法:应急预案的启动。
在事件判断的基础上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并通知相关各岗位人员执行。
(五)图:行车方案的确定。
列车运行一旦发生阻塞,导致全线行车能力降低,需要立即组织扣车和限速拉大行车周期、增大始发站的发车间隔或组织部分列车下线,以达到减轻堵塞、降低调度指挥难度的目的。常用的行车调整措施有扣车、设置列车限速、退车、不停站通过。
四、故障工况情况下上线列数
故障工况下的列车运行有两种交路:小交路和穿梭进路;其中穿梭进路均上线1列,而小交路的上线列数可通过下列时间参数及相关可行方案进行分析得出:
(一)、时间参数:
5号站列车换向及乘客上下车时间约60-90秒。
1号站-5号站穿梭进路行车周期13分钟,行车间隔13分钟。
5号站-9号站穿梭进路行车周期13分钟,行车间隔13分钟。
1号站-5号站小交路(PL6)行车周期14分30秒。
5号站-9号站小交路(PL3)行车周期14分30秒。
(二)、三种可行方案:
方案1:小交路2列车(行车间隔7分50秒)+穿梭(13分钟)
方案2:小交路3列车(行车间隔4分50秒)+穿梭(13分钟)
方案3:小交路4列车(行车间隔2分54秒)+穿梭(13分钟)
(三)、方案分析及比选结果:
根据时间参数及三种可行方案并结合信号系统特点:即启动故障工况1、2、3时,当4号站有列车开往5号站下行/上行时,后方列车扣停在7号站下行,行车间隔在5分30秒以上才能满足;故启动故障工况1、2、3时只能选择方案1:小交路上线2列;而启动故障工况4则无此限制,但是方案3小交路行车间隔太小,与穿梭进路运能不匹配,行车调整难度大,容易造成堵塞,故舍弃;方案1小交路行车间隔太大,对运营影响较大,也舍弃。方案2即保证了最大限度运营,又有利于行车监控,故启动故障工况4时选择方案2:小交路上线3列。
五、结束语
APM线是世界第一条全地下,全封闭的无人驾驶客运系统,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与普通地铁线路相比,中控调度员所控制的设备更多,责任也相对更大。当现场设备出现故障时调度员需迅速反应,积极介入,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计划、组织、指挥和调整好运营行车间隔,减少因信号、车辆等设备故障而造成列车较大延误或运营中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行车组织规则(APM线)。2016。
[2]广州地铁控制中心行车调度手册(APM线)。2012。
[3]广州地铁车务安全应急处理程序(APM线)。2016。
论文作者:侯建强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工况论文; 故障论文; 行车论文; 列车论文; 间隔论文; 进路论文; 方案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