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是近年来倡导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是让教师从“纤夫”变成 “牧者”。 有的教师单纯地认为,“牧者”就是把羊儿赶到草地上,让它们自己吃草、吃饱,我们就可以悠闲自在,得到解放了。那么教师的解放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对学生放任不管,任由学生自由地发挥呢?通过这一段的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相反的,在生本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应当发挥得更为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和得体。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备课、设计课堂方面花更多的心思,动更多的脑筋。
那么在生本课堂里,教师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而且学得积极、欢快、高质、高效呢?
一、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
刚开始实施“生本课堂”,有些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框架去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去学,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很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好办法。
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销售中的盈亏”时,我提出这样一个情境:一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猜测后,教师指出,通过“销售中的盈亏”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商品的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等有关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轻松地解决刚才的问题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三、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像“太好了!”“棒极了!”“谢谢!”“真让人难以相信,你们会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教师要经常挂在嘴边。尤其是我们刚刚开始进行生本教育实验,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过去的那种“师本”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他们来说就是放开脚步主动前行的一种动力。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激励下,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愿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日益高涨。
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还没发育成熟,在知识认知方面还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的交流、讨论,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上的倦怠,学习效率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教师要多利用他们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一些事来创设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攻破学习的难点。设计小游戏,组织学习竞赛,进行角色表演,这些教学活动的恰当运用,都会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长时间集中。
五、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生本课堂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学习活动。在学习小组的组建上,小组成员搭配要注意均衡性,每个小组要吸收兼顾到各个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在小组学习时,优秀学生能够带动和帮助学习能力相对落后的同学,各个小组也才能展开公平的竞争。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小组长的培养,尤其是培养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如何带领小组成员高效地完成任务,只有小组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小组合作才能有实效,教师才能减轻自己的负担。 在对小组的汇报交流进行评价时,教师不要只注重评价个人的成绩,更要突出整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那样,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教师应当是“牧者”,他把“羊群”带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让羊儿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则在不断地寻找、发现新的、肥美的草地,并时刻警惕恶狼的出现。
论文作者:张明生 王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4月总第1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小组论文; 课堂论文; 情境论文; 保康县论文; 襄阳论文; 《教育学》2019年4月总第17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