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主要矛盾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能不能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一个关系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原则问题。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内容,则是对这个阶段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因为它直接决定着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和基本路线的确定。本文着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问题进行“再认识”,以澄清种种疑虑,提高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同时,深化对这一主要矛盾的深刻性和辩证性的认识。
一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此,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矛盾的特殊性,明确提出了主要矛盾的思想。他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否则,就会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抓准和抓住主要矛盾,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历史经验证明,凡是主要矛盾抓得正确,党的领导就正确,我们的事业就胜利前进;凡是在抓主要矛盾问题上出现错误的时候,就会产生“左”的或“右”的偏差,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
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离开对现在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界定,也不能离开对这一阶段主要矛盾的确定。这两方面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从1956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起,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对主要矛盾的把握,都经历了坎坷曲折,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是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所以一再遭到巨大挫折的认识上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决议曾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这一表述,理论上虽有不完全准确之处,但合乎国情,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执政党必须不断分析社会矛盾的变化,并全力捉住主要的社会矛盾,把自己工作的着重点摆在解决主要社会矛盾上;主要社会矛盾转变了,工作的着重点也要跟着转变。
但是,仅仅过了一年,由于国际上发生波匈事件和国内反右斗争扩大化,这一基本正确的认识很快就被错误的认识所否定。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论断模糊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的历史时期同这以前的过渡时期的区别,从而导致后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的产生。“纲”即是“中心”。这个“纲”的基本含义就是不承认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相反,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一直到进入共产主义以前,都是过渡时期,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其结果是一方面放弃经济建设这个首要任务,将许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当作“资产阶级法权”加以批判或限制;另一方面不断在党内和社会上开展政治运动,造成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这种“左”的错误发展到“文化大革命”,酿成了一场严重的灾难。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确立后,仍然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是错误的,其结果不但不能推动经济建设,反而严重冲击了经济建设,也干扰了政治建设。从1958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20年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迟缓,人民生活改善不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能正常地充分发挥出来,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所以邓小平同志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3〕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果断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重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握主要矛盾。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4〕依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党的十三大又从理论上作了发挥,指出:“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这样,就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界定为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了质的规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当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时,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切身享受到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时,千万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教训,不能忽视正确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极端重要性。
二
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不是主观任意的。作为对我国社会发展历史辩证法的一种理性把握,其主要依据是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历史前提的清醒认识。
当俄国在列宁领导下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时,许多自命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否认其合理性。主要理由是:俄国经济文化落后,还没有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在他们看来,各国的历史只能按照西欧社会发展的固定顺序和形式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必须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列宁反驳这种论调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点也不理解”,根本不懂得“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在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下,俄国人民必须“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这就是首先夺取政权,“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7〕
旧中国是比俄国更为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它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经由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开辟的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事实证明: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唯物史观认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思想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8〕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帝国主义时代历史辩证法的胜利,然而与此同时,承袭了“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也是我们不能选择的。这种“落后”,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生产同需要之间常常表现出来的落后,而是指社会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程度不高,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一句话,就是没有实现现代化,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种状况制约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必须正视这个基本实际,方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致力于改变这种落后状况。
十月革命后的列宁就是这样做的。鉴于俄国落后的经济文化,他曾把当时的社会主义叫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不文明的社会主义”。他特意将苏维埃俄国同毗邻的帝国主义德国相比较,认为这两个国家如同“在国际帝国主义一个蛋壳中两只未来的鸡雏”,“分别体现了具体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只有把政治和经济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完整的社会主义”。〔9〕列宁清楚地认识到,胜利了的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面临的尖锐矛盾是:“提出并已开始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任务与物质和文化贫困的脱节。”〔10〕出路就在于千方百计地发展社会生产,搞好经济文化建设,从“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入手,朝着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努力”。为此,列宁认为一定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先进的东西,善于将苏维埃政权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东西结合起来。他形象地提出了如下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11〕列宁晚年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在落后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比较好的政策。
既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就只能是排除各种干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也就是党在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邓小平理论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努力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邓小平同志曾痛心疾首地批评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12〕有感于此,他多次指出:“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13〕为此,邓小平同志强调:“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改善人民生活,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14〕经过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沉思,全党终于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围绕的是“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改革开放的十几年中,邓小平同志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使社会生产比较快的发展,使人民富裕起来,使我国“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真正优越起来。为此,他把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5〕;他把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确定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16〕决不能干扰、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他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7〕他高度重视要抓住机遇,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18〕“发展才是硬道理”〔19〕否则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他要求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并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大是大非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因此,邓小平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科学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并找到正确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途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
强国富民,是一个萦绕在中华民族心头千古不灭的美梦。但是,只有在历史新时期,由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党中央正确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才使美梦逐步成真。党的十四大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年均为12.1%,使得经济总体水平已经接近改革开放初期擘画的目标。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序步步前移,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标志之一,现在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低到50%以内。这意味着人们终于有一半以上的钱可以用于食品以外的消费。这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情,说明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告别了往日的贫困和紧缺,跨越了温饱,正在大步迈向小康。实践证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分析和对主要任务的确定是完全正确的。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星移斗转十几载。我国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改革开放面临着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那么,主要矛盾是否发生了变化呢?这是摆在人们面前必须回答的问题。为了深化对主要矛盾的再认识,需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和疑虑:
第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只有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才能紧紧抓住主要矛盾不动摇。因为主要矛盾贯穿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这一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作出赋有新意的深刻论述。他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要完成如此艰巨任务,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只有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才能自觉把握住主要矛盾,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当前最重要的是不能头脑发热,不能脱离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方位,不顾我国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的“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现实,犯心急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的增强,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一)按人口一平均,不仅仍然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与某些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差距。把世界上高收入国家人口加在一起,中国人口等于他们的1.4倍。从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至今,这些国家花了200年,才使得8.5亿人口进入工业国家,成为今天的发达国家。而中国即使下世纪初成为工业化大国,也仅仅是使15—16亿人口走出贫困,进入现代社会,并不是进入发达阶段。(二)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快速, 但经济效益却不高,经营粗放,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例如,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全国冶金行业人均年产钢只有30吨,而日本是500多吨。吨钢综合能耗,日本是656公斤,美国是785公斤,而我国高达1516公斤。我国钢铁有一亿吨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我们没有一家钢铁企业在国际上排得上号,质量缺少竞争力。煤矿全员效率,美国是42吨/工,澳大利亚是64吨/工,而我国仅1.78吨/工。列宁说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要在这方面战胜资本主义,“是很困难很长期的事业”〔21〕。这就要求切实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实现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的转变。(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所说的“落后的社会生产”,不仅仅是指生产力落后,而且还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落后。这就要求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努力寻找新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其实质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对接。总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尽管“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长期发生“左”的错误,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科学地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没有能弄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同过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阶级斗争的区别。通过历史反思,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首先就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纲”和“中心”说的都是主要矛盾。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阶段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22〕。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得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基本结论。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阶级斗争虽然已经不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它们确实仍然存在,不可小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错误。”〔23〕正是由于党坚持了上述科学分析,我们才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政治风波中,坚定地处理了在一定范围内国内相当激化的阶级斗争,坚决顶住了国外反动势力的压力与和平演变的图谋,同时又不受这些事件干扰,始终不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应当承认,对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社会阶层变化和阶级斗争,确实包括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复杂而困难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研究。但是这种研究的大思路,不能袭用过去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传统思维定势,不能重蹈将阶级矛盾视作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这涉及到(一)如何看待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个问题上,20年来我们一直受到“左”的错误思想的困惑和干扰:一事当先,不是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而是先问姓“资”姓“社”。这就势必把某些没有阶级属性的东西,或者虽然属于资本主义,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用的东西,一概予以拒绝,这样改革就迈不开步子。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问题,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而且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阶级最终消亡的。当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一场新的深刻变革,需要进一步思想解放。江泽民同志为此强调:我们一定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二)如何看待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当认识到,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是,大量存在的社会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加快调整,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动,我国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明显表露出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要求做到: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切不可麻痹大意;及时研究解决矛盾,切不可拖延和掩饰;慎重和妥善处理矛盾,切不可草率、简单;不断探索解决矛盾的新途径、新办法。但是我们决不能将人民内部矛盾夸大为阶级斗争,把它当作阶级斗争已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根据。应当认识到,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表现于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特点是基于物质利益的矛盾,它是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社会表现,它的处理和解决,根本上受制于这一主要矛盾的走向。
第三,必须辩证处理好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和列宁的说法,社会是个复杂的“活的有机体”,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基本要素构成。邓小平同志建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时,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24〕他的一句名言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主张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既要实行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要搞经济体制改革,又要搞政治体制改革;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又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等等。20年的实践验证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与经济发展相比较,社会发展总体上偏慢一步;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比较,“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领域里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贪污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滋生蔓延。这就更加突出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为此,江泽民同志1991年就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随后又向全党发出了“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告诫。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又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五大报告更是明确要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提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全面发展,是否意味着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呢?不是。恰恰相反,它更加要求我们以辩证的眼光、从大局出发始终抓住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放,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因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其它矛盾,任其发展和激化,而是因为这个主要矛盾制约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总结改革开放近20年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丰富经验,系统而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相统一的发展战略。按照十五大精神去不断努力,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2页。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810页。
〔3〕〔12〕〔16〕〔17〕〔18〕〔19〕〔2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10、64、373、255、357、372页。
〔4〕〔15〕〔23〕〔2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163、182、250页。
〔5〕〔2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785、787页。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12页。
〔7〕〔9〕〔21〕《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775一777、493、16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页。
〔10〕《列宁文稿》第4卷,第422页。
〔11〕《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第520页。
〔13〕〔1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4、53页。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政治论文; 认识错误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阶级斗争论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