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的跨世纪思考_成人教育论文

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的跨世纪思考_成人教育论文

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的跨世纪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中国论文,跨世纪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宏观背景的研究为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基本依据。模式的选择是关于成人教育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首先要把成人教育放到国内社会大环境和国际大背景中进行综合考察,才能作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发展大趋势的模式选择。

一、从广阔的宏观背景中寻求成人教育发展动因

(一)国际背景

1.经济发展的要求

知识对生产的贡献率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不可能不关注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事实上,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结构的层次不断升级,产品中的信息含量、知识含量、技术含量的比重日益增大,要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也必须“水涨船高”;又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加快,一些行业消失了,一些新的行业产生了。据统计,在美国,15年来淘汰了8000种企业,同时又诞生了6000种新职业。这种职业不断变换的形势,要求劳动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否则就要处于失业或功能性失业的状态。还有一点是,原有教育制度培养的大批量“标准化人才”已不适应今天信息化经济对富有独创性和个性人才的需求。

2.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各类技术中,信息技术使不断更新的计算机与光纤网络通信、卫星远程通信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对当前人类社会工作和生活型态的冲击。单就美国而言,就有6200万人在使用Internet,占全美16岁以上的长住居民的30%。对美国家庭来说,1997年只有17%的家庭上网,到1998年这一数字就增加到了23%。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周期缩短,不仅要求各级劳动者提高文化水平,而且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劳动岗位的需要;又由于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文明的需要。

(二)国内背景

1.经济状况

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对成人教育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力:一是底子薄、资金相对不足,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二是我国当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成人教育的生产要素如资金、人才、信息等进入市场,通过市场价值规律的支配,实现对成人教育人、财、物的自由流动,供求双方的自由选择促进成人教育资源各生产要素在微观上的最佳组合和宏观上的最优配置,增强成人学校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压力。三是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导致我国成人教育必须体现区域性特点,并重视布局的合理性。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的特色时,都需要相应的成人教育系统与之相匹配。一般将之划分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中部腹地的中等发达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带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发达地区已初步实现了工业化,成人教育应提高水准,优化结构和调整人才规格,从而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中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要求成人教育致力于为大量中小企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服务。欠发达地区尚未真正开始工业化,成人教育则应致力于满足解决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人才需求。

2.人口与就业特点

人口与就业巨大压力和劳动力素质低下并存,加重了结构转换的难度。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求加快改造或淘汰生产效率低下的老企业,加速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相应地要求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技术队伍。但是,尽管我国人口的增加使得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但如何使其得以充分就业将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1)文化素质低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总队抽样调查,1994年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由上年底的58.4%下降到54.2%,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例相对上升。这说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依然保持着强劲势头。文化素质低影响了转移的深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深层次转移。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从第一位到第十位分别是:(1)瓦工、抹灰工;(2)采矿、采石土;(3)家具、营建木工;(4)装卸搬运;(5)缝纫、缝制工;(6)力工;(7)砖瓦制造工;(8)织布工;(9)针织工;(10)皮革制品制造工。由此可见,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属脏、累、差的非技术性或技术性极低的职业。二是降低了转移的巩固率。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表明,1987年已转移的劳动力回流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17.8%,文盲高达21.00%,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9.46%。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低素质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文化技能素质较差不仅是导致下岗或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是影响他们寻求再就业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根据劳动部劳科所的预测,“九五”时期我国城镇需要解决就业(包括再就业)问题和劳动力供给数量大约有7000多万。其中,由“八五”期末结转失业人员520万人,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有1800万人,“农转非”劳动力有1700万人,由就业转失业的人员有1000多万人,企业下岗和其他富余人员大约有2000万人。同期由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城镇净增就业岗位大约有2000万左右,城镇自然减员替补岗位约有1400万,这两项需求量合计为3400万。因此,在“九五”时期城镇中仍有3600-3800万左右的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状态。这表明,尽管在“九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城镇劳动力供给量太大,使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仍然相当严重,并且将长期持续下去,由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大量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需要。下岗职工的文化与技能的整体水平较低,这是下岗职工再就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6年在全国892万下岗职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0.6%,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者占27.1%,大专以上者占2.3%,即大多数人只有小学或初中程度。因此,培训是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基本手段。

二、发展我国成人高教的模式选择

(一)我国成教改革的基本方向

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仍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日益突出。到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接近或达到三分之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将接近或达到30%。到2010年,这两个数字将分别为40%和38%。

我国经济发展还有另一方面特征。一方面我们要完成工业经济的建设;另一方面,必须面对追求效率、标准与智慧资本的信息经济的挑战。工业化同时要完成信息化,就是中国在经济环境下面临的双重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决定了我国成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即必须进一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逐步升级要求,在成教的层次上,合理安排中、高等成人教育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以成人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逐步发展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在职教领域上,兼顾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面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同时在教学上不断增加现代技术和现代服务的知识和技能。

(二)增加知识含量,培养创新能力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双向选择市场化择业机制业已形成的条件下,人才资源所有制结构变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拥有量逐年攀升,使得人才资源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可预测性因素增多。若继续沿用适应正规就业的教育政策、教育模式及教育规划,今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这种成人教育就显得难以适应了。这其中的关键是,传统成人教育中的知识教育含量和培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把处于剧烈动态过程中的职业岗位要求,简化为学历和专业要求,实际上是一种在滞后信息下的规划决策,并不能完全解决人才规格不对路的矛盾,也忽视了非正规教育的巨大作用。

1.成人教育专业结构应与就业结构相统一

要利用经济杠杆,把成人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到围绕国民经济这一中心环节上来。我国成人教育的专业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文科专业多,且在校生比重大,而理工类专业少,且在校生比重少;在理工科之间重视理科而忽视工科;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结构跟不上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用经济杠杆有效地加以调整,从体制上保证成人教育专业结构能够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2.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的区域特点和可供选择的现实发展途径各不相同。但是置于一个共同的发展背景下,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在不同层次上,都急需发展与经济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直接相关、有效的教育。也就是说,把中国的教育办成最有效益的教育,是我国任何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的唯一正确选择。加速发展教育并非意味着单纯提高学历层次,而是要把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一切教育培训活动,建立在与职业岗位知识及技能要求、与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提高紧密结合的基点上来。这就必须充分重视与发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的重要功能,打破现行高中后教育升学——文凭——职称的运行状态,建立起与学历文凭制度并存、并重、并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尤其要注重企业和农村开展的多种规格、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为使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模式具有更大适用性和灵活性,就必须建立起一个高中后教育的逐级开放的组织结构,并对此进行相应的多级阶梯调节。

标签:;  ;  ;  ;  

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的跨世纪思考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