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目标研究述评_市场经济论文

人文目标研究述评_市场经济论文

人学对象问题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人学论文,对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0)08—0069—05

90年代以来,国内的人学研究异军突起,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但人学究竟研究什么,却依然是未能解决的问题。我以为,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内人学的讨论没有弄清国内人学产生的根源或土壤是什么,即,没有弄清国内人学是主要产生于当代中国人的存在现实,还是主要产生于当代整个人类的存在现实。本文拟以此为线索,对人学对象问题的研究展开述评。

一、关于人学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的症结

概括起来,关于人学研究对象,主要有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认为,人学的对象是个体的人,个体是社会的细胞,没有个体,就没有社会和人类,离开了个体的社会和人类只是一种抽象。在此意义上,中国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突出个体的利益,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这类观点看到了没有个体就没有社会和人类这一事实,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个体主体。但是,这只是人存在的事实的一个方面。人存在的事实的另一个方面是,从来就没有离开社会和人类的纯粹的个体,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个体都是社会性和人类性的个体。如果说,一般或过去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突出个体的存在,是对个体利益价值的确立,那么,中国所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否是一般意义或历史上存在过的那种市场经济?答案显然不是肯定的。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它虽然会最大可能地发挥个体存在的主体性和最大可能地实现个体的利益,但决不会把个体的发展、个体利益的实现放在比集体的发展、集体利益的实现更加根本的位置。

第二类观点认为,人学的对象是当代人类,是当代人类发展的问题和前景。在这类观点中,不同的论者又有不同的论据。有论者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群体本位阶段、个体本位阶段,现在正在走向人类本位阶段,因此人学应该以人类的这一发展阶段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类存在、类本质、类前景。另有论者认为,当代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尖锐复杂的共同的发展问题,如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问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严重的不平等问题,南北发展的巨大贫富差距问题,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过程所必将带来的人类整体的新的存在方式问题,如此等等,这些都需要建立“人类的”人学来回答。

这两种论据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了当今人类发展的整体性,认识到了对人类整体性存在所凸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但问题的要害在于,整个人类是否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普遍统一或同一水平的存在?国内人学从根本上说是产生于当代整个人类的存在现实吗?如果整个人类的发展要经过群体本位阶段、个体本位阶段、人类本位阶段,那么整个人类是否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以类为本位的历史阶段?当代人类的发展的确存在着一系列十分严重的共同问题,但它们是否已经意味着整个人类已经达到了普遍统一的存在?实际上,整个人类还远未形成统一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政治制度,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上仍然十分落后,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在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人类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还不会形成普遍统一的存在和本质,人类的共同前景也是十分遥远的事情。这就是说,我们还远未有形成建立普遍统一的人学的现实基础。

第三类观点认为,人学的对象是个人、群体和人类。在这类观点中,在人学究竟研究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什么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学应该研究个人、群体和人类的关系的发展规律。另一种看法认为,人学应该既研究个体层次上的问题,又研究人类层次上的问题,因为当代人的存在包含了这两个层次上的问题。

必须承认,人的存在的确有个人、群体、人类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之间也必定存在着特定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当代人的存在也确实在个体和人类这两个层次上都产生了尖锐的问题,但关键在于,国内人学的产生是由人的存在的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或规律引起的吗?如果国内人学的产生是由它引起的,那么,它是由什么时代、什么社会的人的存在的这三个层次引起的?同样,当代人的存在也的确包含了个体和人类这两个层次上的问题。但问题同样在于,国内人学的产生是当代人的个体存在和人类存在的两个层次的问题同时引起的吗?显然,事实都不是如此。虽然现当代人类的整体存在影响了国内人学的产生,但国内人学的产生主要根源却是当代中国人的存在现实。如果说,任何民族的存在都蕴涵了类的存在,中国民族的存在同样蕴涵了类的存在,那么,这主要是在人类学的意义上,即,任何民族都属于人这一类,都有人之为人的类特征。但是,这一类特征只是人的存在的一般性的一种,并不是产生当代国内人学的社会时代基础。

总之,上述几种关于人学对象的观点尽管都有积极的探索和启发意义,但由于它们都没有去深入研究国内人学产生的现实基础,因而在人学对象的立论根据上缺少具体性。实际上,人学究竟研究什么,一般性地从理论到理论是无法确定的。只有切实找到人学产生的具体的现实根源,才能够合理地确定人学研究的对象。

二、国内人学研究兴起的背景

在我看来,国内人学主要产生于当代中国人的存在而不是主要产生于当代全人类的存在,主要由当代中国人的现实发展所推动,而不是主要由当代全人类的现实发展所推动。具体地说,国内人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植根于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巨大转折、中国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本质要求、内在矛盾。80年代以来国内人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首先,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开始,从根本上引起了中国人对自身的思考,导致了国内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的产生。

正如大多数论者所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的确是中国人遭遇过的一次历史性灾难,它的发生从根本上不是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在这一历史性存在中,中国人处于历史必然性的盲目支配之中,他们的人性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与摧残。“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开始,必然是中国人对自身这种历史必然性存在的反思。人们必定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历史性悲剧?是我们的体制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而无法阻止“左”的路线错误的发生?是我们在以往的实践中绝对强调整体的利益而相对忽视了个体的利益?是我们以往的理论不适当地强调历史的必然性、规律性而对个体的人性、人道重视不够?是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的重负给我们带来的无法摆脱的影响——这种封建重负一直把整体奉为绝对至上的而严重地压抑了个体和人性的存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应该如何重建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中国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体制来避免重蹈“文化大革命”的覆辙?正是由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产生了中国学术界对中国人以往特别是建国以后历史性存在的审视态度,才形成了中国80年代初期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的本质、人的异化的大讨论。

其次,8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使一些重大的矛盾逐渐突出出来,这就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些矛盾的深入探讨,形成了对中国人新的存在现实的思考。

从80年代开始,中国逐步展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人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矛盾。在这些矛盾中,有两个矛盾显得极其尖锐、极其突出。一个矛盾是生产力迫切发展的要求和落后的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另一个矛盾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中国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特有的存在现实,是当代中国人所必须解决的矛盾,而它们归根到底又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第一个矛盾实际上是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和落后的经济体制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第二个矛盾则同样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人的活动的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能动性之间的矛盾。我们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解决前一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不断解决后一矛盾。正是由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包含了生产力发展的强烈要求和旧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80年代学术界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何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新的经济体制等问题的更加深入的哲学研究,即:不仅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解为纯客观的过程,而且理解为人的活动过程,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体;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就是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旧的矛盾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新的矛盾关系。同样,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突出了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中国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之间的矛盾,才引起了8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这一矛盾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既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既是当代中国人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能动过程,又是一个存在着各种极为复杂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过程,那么,在这种复杂的现实情况中,人的主体性究竟占有什么地位?人的活动的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由于建国以来一直极其突出地存在着中国人主体性的现实定位问题、一直极其突出地存在着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理论处理中国的发展问题,使这些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由此来看,80年代末90年代初哲学界发生的另一大争论——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和主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的争论,尽管可能直接由于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很少论及主体、主体性,但从根本上说它决不仅仅是哲学的纯理论的思辨,而是中国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宏大而复杂的过程极其尖锐地凸现了这一问题。

最后,80年代以后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国自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伟大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人学的讨论,并使之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一次伟大的实践,它不仅使原有的各种矛盾暴露得更加充分,而且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复杂的矛盾,产生了中国人崭新的存在内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它又的确内在地包含着由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方面的本质所形成的尖锐矛盾。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生产经营主体在自由平等的竞争中获得发展。市场经济的主要主体是企业主体和个人主体,而企业归根到底是由个人构成的。由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必然要求每一市场主体,特别是每一个体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要求每一市场主体特别是每一个体市场主体进行最充分的竞争和平等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投资、就业和生活的权利。因此,个体的平等自由竞争发展是市场经济本质的一个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人民群众在经济上的当家做主,是人民群众整体的共同充分发展。公有制的确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是从根本上取消公有制,而是建立公有制的合理有效的实现方式。公有制作为全体人民群众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尽管内在地包含了每一个体的利益的实现,但从根本上要求把全体人民群众这一整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个体的发展服从人民群众整体的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个新的事物,包含了由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两种规定性所引起的特殊的矛盾:个体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本质总是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的利益,最充分地发展个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从根本上则要求全体人民群众这一整体利益的实现对个体利益实现的优先性,这一整体的共同充分发展对个体发展的优先性。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个体发展的相对充分的自由和平等选择;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从根本上则要求把所有个体发展的社会平等、社会整体的自由解放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结果必然是市场个体存在的优胜劣汰,因而必然存在事实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则要求所有个体发展的相对公平,要求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我看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因而个体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关系的过程将是当代中国人存在的最现实、最重要的内容,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矛盾是当代中国人存在的最尖锐、最深刻的矛盾。也正是由于这种矛盾,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才产生了对个体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二者关系的热烈探讨,产生了在价值观上我们究竟应把集体主义原则还是个人主义原则放在首位的激烈争论。也正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这种最尖锐最深刻的生存现实和矛盾中,蕴涵着中国人学研究的对象。

三、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是人学研究的对象

当代中国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矛盾,有着自身特有的运动规律。这个运动规律才是人学研究的对象。

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驱动个体去自由地选择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独特存在,个体的努力奋斗将是普遍存在的现实,个体的主体性将会得到最大的发挥,个体的需要、利益、价值将会日益广泛地得到实现。同时,个体选择的极端性行为也会大量发生,个体极端主义的出现也将成为经常的不可忽视的事实。

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因而规定了我国在经济政治方面必然会形成新的社会整体,即,必然会形成经济和政治权力逐级下放并最终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这样一种社会整体。这一过程将是由过去的具有极其强大力量的社会整体经过相当的减弱而转变为具有合理的整合性力量的社会整体的过程。可以预见的是,由于过去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一直是整体利益绝对至上的实践,由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整体本位主义价值观,由于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因此,中国社会整体的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依然十分巨大,它变为合理的社会整体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从个体和社会整体的相互作用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促生的个体存在的日益增强与社会整体存在方式的改变将形成一种崭新的相互作用的格局。一方面,个体的需要和利益将越来越有力地制约我国社会整体的发展,因为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利益是个体本身发展的必然性,由此自由平等的发展将日益成为每一个体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样,个体要求社会整体不能从根本上长期抑制个体利益价值的实现和发展,要求社会整体建立起既合乎自己发展的必然性又合乎个体本身发展要求的合理机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具有的实现全体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本质要求会表现为一种整体必然性力量,要求个体必须服从它的行程而不能够走向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要求个体选择合理的模式,与社会协调发展。显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和社会整体的这种相互作用将会达到最佳统一,建立起把二者相互碰撞所引起的代价减少到最小程度的共同发展机制。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从本性上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比私有制更加适合社会整体的现代化生产。它既为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个体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更加高级的平等和自由。由于个体和社会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因而个体和社会在其相互作用中最终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最佳发展。

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中,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探讨:个体需要、利益的一般必然性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表现方式和能够实现的程度;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存在发展的一般必然性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限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和社会整体矛盾运动的最佳机制。

无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社会的共同最佳发展并不是在任何阶段都存在,而只是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才会存在。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脱胎而来的,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初级阶段,而市场经济也还处于建立的过程之中,因此目前还无法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最佳发展。但是,显然应该尽快全面深入地认识现阶段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认识个体与社会在什么具体条件下才能实现共同最佳发展,以避免付出不应付出的代价。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个体和社会整体对双方的必然性没有形成理论自觉的情况下,个体和社会相互作用的冲突方面会使二者的发展付出巨大代价,这种代价无论从个体来说还是从社会整体来说都是双重的:个体会由于执著于自己本身的存在而试图与社会整体发生对抗冲突,这显然既会造成社会整体发展力量的减弱,也会造成个体本身发展的损失;同样,社会整体也会由于片面坚持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个体的发展,企图强行使个体服从社会整体,从而不仅损害个体,而且同时也会损害社会整体。社会整体由于没有认识到整体和个体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找到相对的二者共同最佳发展的方式,因而丧失了把个体的力量用于发展社会整体的时机。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探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探讨这一规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就是非常必需的,而这也正是国内人学研究的对象。

[收稿日期]2000—05—01

标签:;  ;  ;  ;  ;  ;  ;  ;  ;  

人文目标研究述评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