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物民法处境的思考论文

关于动物民法处境的思考

李京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摘 要: 动物保护是一个全球热点问题,值此我国民法典即将面世,动物保护人士呼吁在新民法典中增加关于动物保护的条款。讨论动物的民法处境并非无稽之谈,2018 年“高空坠狗”案曾围绕狗是否属于“高空坠物”中的“物”展开讨论,直接影响司法处理结果。本文结合国内外立法经验,为改善动物在民法中的法律处境提供新思路。动物的民法处境不同于其他国内外动物的法律处境,希望能为动物的宪法处境、动物的刑法处境或动物的道德处境等话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 动物民法主体;动物物格;动物福利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动物被解释为一类多以有机物为食料,有神经、有感觉、能运动的生物。同时,人被解释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人与动物颇有渊源,但二者在民法上的处境完全天差地别。民法(civil law)译自拉丁文古罗马市民法(ius civile),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换言之民法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物的关系。在民法关系中除了主体“人”,就是以“物”和“利益”为代表的客体权益。法律关系特别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动物能不能成为民法主体上的“人”和动物在民法客体中又属于什么样的物直接决定了动物在民法中的处境以及如何被保护。

一、动物能否成为民法上的“主体”或“拟制主体“?

(一)《德国民法典》第90a条对动物民法地位的变革

民法上的主体能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必须具备人的属性。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民法确立了自然人和法人两种主体,英美法系中有极大自由裁量权的法官虽偶有做出稀奇的判例,也普遍承认自然人和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对此,一些学者认为,既然法人这种非人的组织可以通过法律拟制成为民法的主体,那么动物也可以通过法律拟制成为民法上的主体。另外一部分学者则受到《德国民法典》第90a条款影响,认为虽然动物上升到民法的主体有些牵强,但可以把动物当作客体中特殊的物对待,甚至使其脱离物的范畴。

著名的《德国民法典》第90a条是这样规定动物的法律地位的:“动物非为物,其受特别法律的保护。对于动物,以无其他规定为限,相应地适用关于物的规定。”这一规定在环境法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并深深影响了对待动物的民事立法思维方式。与此同时,彼得·辛格和汤姆·雷根在《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的理由》书中提出动物权利理念,要求赋予动物一定程度的法律主体地位的呼声逐年高涨,引发了欧洲在民法典上的立法革命。2002年瑞士民法也做出了相应修改:“动物不是物。对于动物,只要不存在特别规定,适用可适用于物的规定”,在某些方面似乎满足了动物保护者对动物非客体的某些要求,自然也引起广泛争议,然而,动物真的能成为民事法律主体吗?如果动物不再是“物”、“客体”,它们还能够是什么呢?

(二)动物取得民法主体资格的障碍

有的学者曾用主客一体化法和主客二分法分别分析了支持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与否的两派学者。主客一体化法学者支持动物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认为从动物学上看,动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伦理学上看,满足这种需求是人类的道德性义务。在此前提下,分为动物完全法律人格说和动物限制法律人格说。

动物完全法律人格说的核心在于动物享有人享有的权利,包括人格自由、人格平等、人格尊严等一般人格权以及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具体人格权;动物有限法律人格说是指承认动物法律人格的基础上,又存在一定的限制,分为主体有限(即不是所有动物都能享有法律人格)和权利有限(即动物只享有部分的人格权)两个方面。事实上,赋予动物法律主体身份,并没有一些人想象得那样理所当然,无论是动物完全法律人格说还是限制法律人格说,都存在无法掩饰的缺陷。

根据民法通说,民事主体除了权利能力外,还应当有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是法律主体独立实施法律行为的资格,对此,德国学者拉伦茨指出:“行为能力是指法律所认可的一个人进行法律行为的能力,即为本人或者代理人所谓的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的能力。”在行为能力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意思能力,即主体能否以独立的意志去创设、变更、消灭权利义务关系。动物或许有生理上的、本能的表达情感的能力,部分动物经过训练也能够做出特定的行为,但不代表它们就有足够独立的意思能力,表达与他人或者其他动物之间发生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

第二,从民法典的整个体例架构看,“人”、“法人”与“物、动物”分列两章,形成的是民事主体和客体的逻辑体系;

其次,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大多辅以监护、代理制度,这种制度还无法适用到动物身上。人无法完全领会动物的真实意思,而当监护人、代理人侵害被代理动物时,动物本身也无法行使救济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赋予动物民事法律主体的地位就勉为其难。事实上,在整个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等民法体系中,不需要行为能力、意思表示就能适用的法律行为大概只有侵权、部分继承、受赠等条文规定。

何副书记上午让猴子进县城给吴书记送点土特产。可是,这位穿花上衣、牛仔裤的“齐天大圣的后裔”并没有孙悟空的神通,下午又沮丧地拿了回来。

所以,法人组织之所以可以通过法律拟制成为民事主体,不单是因为它由自然人组成,更是因为它有一个表意机关作为民事行为能力的体现。动物或许可以享有权利能力但是没有行为能力,无法对自己的权利提出要求,无法开始任何法律程序,甚至无法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权利、是否受到侵犯,即便成为民事主体也是人的“傀儡”,而这种“傀儡”与当下作为民法客体并无实质上的差异。

另一方面,民事主体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不仅享有权利,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动物虽然可以享受人的部分权利,但绝不可能完全履行人才能履行的义务。基于权利义务一致性的法律原理,也不可能使动物成为只享有权利而不负有义务的民事主体。如果动物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就丧失了平等民事主体的前提,也就不是民法调整的范围。

由此可见,《德国民法典》没有赋予动物法律人格、法律主体的地位,而是把动物当作特殊的物对待。对此,我国台湾民法权威王泽鉴教授指出,90a之规定“旨在表示对有生命之‘物’的尊重,盖以动物与人同为受造者也。在民法上,动物仍属物(动产),惟对动物的支配,应受特别法的规范,受有限制,自不待言。”

(三)《德国民法典》90a条的真实含义

事实上,主张主客二分法的学者基于同样的考虑不认为动物能够成为法律的主体,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动物无法律人格说(与动物完全法律人格说、动物有限法律人格说相对应)是目前民法学界的主流观点。持该学说的学者认为,目前人类遵循的道德和法律不可能允许动物作为主体,若要从保护和防止虐待动物的角度进行衡平与协调,也只能将动物作为特殊的物来规定,这恐怕正是《德国民法典》第90a条的立法本意。

《德国民法典》第90a条立法时受到了1988年《奥地利民法典》第285a条的影响,该条写道:“动物不是财产;它通过特别法予以保护。只有不存在不同的规定时,适用于财产的法律规定才适用于动物。”“动物不是财产”这句话并没有使动物直接脱离物的范畴。一些环境法学者、动物保护者等认为《德国民法典》“动物非为物”的表述,使动物上升到法律主体地位,这完全是对法律条文望文生义的曲解。评价、研究一个法律条文,应结合整部法典全文、法律部门乃至法律体系综合分析。主客二分法学者认为,《德国民法典》的真正含义和目的是意图说明,动物在私法的范围内是个活物,应该得到符合法律特殊规定的对待,而不是上升到法律主体地位,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从法典条文看,《德国民法典》规定90a条的同时,在法典第903条关于所有人权限的条款中又加上了“动物所有权人在行使其权利时,应注意有关保护动物的特别规定”。这说明动物并没有脱离民法客体中物的范畴,立法者在法律条文中将动物描述为非物,不过是顺应动物保护的呼声潮流,将动物作为特殊的物对待,予以特殊的保护;

在湘西竹编中式样最多、应用最广的当属背篓。对于湘西人而言,背篓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背篓是用篾片编织而成的,制作简单。在湘西村寨,家家户户都有背篓,而且种类繁多,主要有洗衣背篓、儿背篓、水背篓、装饰性背篓、耕作用背篓等。其中,洗衣背篓小巧玲珑,图案别致,常用作女子陪嫁的嫁妆;花背篓是所有种类中最小巧、最精美的一种,相当于姑娘用的一种随身饰品。耕作用背篓主要为盐背篓和柴背篓。盐背篓所用材料常为楠竹,用的篾较厚、较粗,但扎实牢固,使用率也最高。柴背篓是专供打柴等粗重农活时用,工艺粗糙,但结实耐用,可以背上百斤的东西而不会变形[10]。

有的学者认为,民事主体中存在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那么动物也可以拟制成限制行为能力人或者无行为能力人的主张。这种主张恐怕很难实现。首先,一些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并非不具备独立意思能力,只是因为年龄、智力或健康原因阻碍了其自身独立进行民事活动,这种阻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医疗技术的完善而具备消除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在动物身上是看不到的,至少在相当长的一定时间内看不到。

第三,从德国法律体系看,德国刑法规定,盗窃和毁损动物的情形,仍然适用盗窃和损毁的处罚决定,可以像没收财产那样没收动物。

目前淮山的加工产品主要有鲜切淮山、速冻淮山、淮山干制、淮山果蔬复合饮料、淮山保健酸奶、淮山焙烤食品、速溶淮山粉等。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尝试将人的基因与动物的基因相融合,制造出新的“动物”。在美国,已经有学者开始探讨这些新生“动物”的宪法人格和宪法处境。暂且不谈道德上和伦理上的争议,未来技术上的突破或许可以使动物具备法律上的资格能力,但就目前民法理论而言,不解决动物能否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问题,动物就无法成为民事主体。

《德国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民法典的领军者,对于动物民法地位的修改影响深远。尽管没有把动物提升到民法主体地位,但在立法上把动物当作民法特殊客体,在民法中加入动物保护的条款同样是一种进步。

二、动物民法客体地位的法律规定

“动物非物”,不代表动物不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客体通常被理解为物、行为和其他利益,《德国民法典》第90a条把客体进一步细化为物、动物、行为和其他利益。事实上,动物在大多数国家民法典中的法律地位是民法客体,有些国家甚至直接把动物列为财产。动物作为财产的渊源来自古罗马法,在《查士丁尼法》中的物的分类中,除了河川港口、戏院、竞技场、城门,还有一项是野兽鸟鱼,该法规定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所有。

近代以来,英美法系对古罗马法进行了继承,19世纪末美国最高法院曾判决认为,有关野生动物的普通财产地位的基本原则自从古罗马时代起没有改变。法国民法典中,动物在一定情形下甚至被视为不动产。该法典第524条规定“所有人为不动产的便益及利用而设置时,依其用途为不动产”,包括鸽舍中的鸽、兔园中的兔、池沼中的鱼类等。《日本民法典》中虽然没有直接规定动物的民法属性,但在其第180条规定:占有权为支配物而取得,随后在第195条规定动物的占有权取得,间接肯定了动物的民法地位。

调查结果统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将厕纸使用后直接丢进马桶的占66.2%,厕纸使用后丢进纸篓中的占 33.8%.说明多数人习惯于将使用后的厕纸丢进马桶中处理,这样做的理由大多认为更环保卫生,但这样的做法真的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吗?

我国民法没有明确规定动物属于财产,但通过宪法第9条“矿藏、水流、森林……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和物权法第49条“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等法律条文,不难推断出动物的法律地位等同于物、财产,而在司法实践中把动物作为动产进行裁判已经是一种常态。

可见,在英、美、德、法、日以及我国或明确或隐含都把动物作为民事客体对待,在动物保护方面走得相对领先的国家如奥地利,虽把动物剥离出财产的范畴,却也没有上升到民事主体地位的高度。

三、关于我国动物保护民事立法的思考

我国在动物保护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对我国目前正在兴起的动物保护实践绝不能认为只是受了西方动物保护运动的影响。首先,中国大乘佛教讲究“无情有性”,“若欲明佛性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佛教以人的生命轮回为基础,却也肯定了人以外的生物具有佛性,号召人们爱护草木动物甚至瓦砾;其次,道家尊重所有生命的价值,老子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未将人类作为独一档的存在,又如《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云:“平等其心,无所贪着,无亲无疏,一心等之,如天如地,不得杀生,所以者何?夫蜎飞蠕动之类,道皆行之”,强调低微如昆虫都应以平等心对待,加以爱护;再次,儒家强调对动物施以仁爱之心。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劝诫梁惠王时说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将恻隐之心推广到有痛苦感觉的动物身上。宋代张载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天下无一物而非我”的爱物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多模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建设多模态教材、教案等教学资料,构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模态教学语料库和学习资源中心。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教师应先筛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以图、文、声、像并茂为标准,筛选之后指导学生利用其进行学习。或者教师可以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课前课下学习。由于目前高职外贸函电教材的时效性差,教学内容滞后,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学校图书馆资源等,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多模态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民法总则》没有采纳上述三个大陆法系民法典关于动物之为特殊物的规定,但是也能发现相关动物保护的原则蕴含于一些法律条文之内。例如,《民法总则》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说:“人对动物残忍,会钝化对动物的苦痛怀恻隐情感,进而再与他人来往时弱化以至泯灭可以施为很大帮助的本性。”在现代崇尚文明的社会文化中,虐待动物、利用动物从事违反道德伦理的行为,通过其他的法律法规规定和社会公俗等,已经被认定是不符合公序良俗的,一旦参与到民事活动中会被认定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此外,《民法总则》第9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该条强调了保护动物在内的生态环境这样的绿色价值。不过,以这种方式提倡动物保护的价值理念未免显得有些空荡,而生搬硬套《德国民法典》、《奥地利民法典》等有关动物非物、动物非财产条文,在学理上难免又要有一番争论,延宕我国动物保护事业的展开。

或许《俄罗斯民法典》的某些规定值得借鉴。该法典第137条规定:“对动物适用关于财产的一般规则,但以法律和其他法律文件未有不同规定为限。在行使权利时,不允许以违背人道原则的态度虐待动物”,这样既回避了动物在民法本质属性的争议,又提升了动物的物格,使其与一般、无生命、虚拟的物格相区分,将动物保护的精神具体落实到特殊法律规定和一般法律原则,并限制了权利主体对动物的支配。

分别于2016年6月2日9∶00—15∶00,6月26日10∶10—11∶30、14∶00—15∶00,7月27日9∶20—11∶40,每隔20 min测1次育苗绿棚、黑棚、对照的光照、温度、湿度;7月14日10∶05—11∶25每隔10 min测1次数据。温度、湿度计量采用ELECALL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VC 230型号温湿度计,光照度采用TECMAN公司生产的TM830M型号照度计测量。

尽管民法上对物有不同的分类,但由于没有区分物格,导致大多数物被同一套法律规范按照同一标准保护,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民法学者杨立新指出,作为权利主体的人既然有人格,那么作为权利客体的物也应当有物格。古罗马法对人格进行了高低划分以享有不同的权利,当代也可以尝试对物格进行划分施以不同的保护。之所以要赋予动物特殊物格,就是鉴于动物比一般物具备生命特质和智慧特质,应该比一般物受到更深程度的保护,同时限制权利主体对动物的完全支配权。当然,在我国民法典中建立什么样的物格制度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至少把动物和一般物区分对待保护,具备相当的正当性和可行性。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提升动物民事客体的法律物格,还有一种更为超前的动物民法理念。动物特殊物格始终没有摆脱动物的法律客体地位,这就意味着动物还是要受到权利主体的支配,无论是《德国民法典》还是《奥地利民法典》本身都未解决动物权利的核心问题。于是诞生了一种打破传统民法主客体二元制的理念,把动物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动物不再是权利客体,脱离物的范畴,形成主体、动物、客体的三元格局。

这种理念是超前的,但还缺乏获得普遍认同的观念基础。按照民法的基本表达,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在动物不是民法主体的前提下,又将动物从民法客体中剥离,那么,动物与“平等主体”“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中的哪个要素有关联呢?退一步讲,动物有资格在民法典中与民法主体、客体并列,动物享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做出什么意思表示等始终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法律首先是用来约束人的行为的,正如孙宪忠老师写到:“保护动物的文明意识,是要我们人类来保护动物,这只是给人所设定的道德或者法律义务;保护动物并不是要动物自己行使权利来保护自己。”

薪资管理模块实现了薪资多次发放、其他薪资和劳务费单独发放功能,系统自动合并计税及一次性奖金计税管理,解决了手工计税烦琐、人为错误风险问题,为工资管理人员管理工资发放提供智能化的工具。系统还实现了自动生成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实现与地税系统联动功能。

四、通过民法构建动物福利法治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提升动物的法律地位、把保护动物和防止虐待动物法律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即便是顺应发展潮流的事情也不能操之过急。我国一些伦理学者和动物保护人士基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急于把动物推向法律主体的主张有些过于激进,反而招来不少冷嘲热讽,甚至在动物保护的进程中起到反作用。即使动物保护水平发达的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等,也还需要足够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在立法上完成动物法律地位的质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确定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要求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不仅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战略安排相适应、相同步,有利于把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放在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而且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目标确定为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以上叙述了动物不能成为法律主体的理由,无法享有法律权利,也无法独立承担法律义务,但是动物保护法律化也不能仅依赖动物法律主体化,还可以通过把动物福利纳入到法律制度中来保障动物的利益。

如何把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动物保护的理念体现在我国民事法律当中,是我国今后立法工作的一项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尽管主流民法没有赋予且在一定时间内不太可能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却不代表动物保护在民法领域,特别是新民法典中可有可无。上面提到,以《德国民法典》、《奥地利民法典》、《瑞士民法典》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民法典,率先规定了动物是特殊的物,从民法的角度认定动物不同于一般物或财产,有特别法时优先适用。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民法典》历史性的修改了第903条款“动物所有权人在行使其权利时,应注意有关保护动物的特别规定”,并在第251条第2项规定:“医治动物所生费用,不得以因其费用超过动物价值而任其恢复原状需费过巨,而不予以恢复原状”,《俄罗斯民法典》(1994)第231条规定:“动物是物权的客体,并不意味着权利人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役使动物,应当受到合理限制。”以上几个方面都涉及动物保护的具体的禁止性法律规则,在民法领域确定这样一种动物保护原则无疑是进步的。

笔者搜集、查阅了很多资料,关于这一点外国专家也没有太具体的建议。以下是笔者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交流。

在欧盟,动物福利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法律实践,旨在要求人类充分发挥和其理性相适应的人道主义精神,采取符合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及公共环境和卫生保护需要的措施,合理对待动物,并非像一部分反对人士“妖魔化”描述地那样禁止人类食肉。

称取长柄扁桃仁(苦杏仁苷含量2.19%,野黑樱苷未检出)10份,每3份作为一组,三组分别加入4.0、5.5、10.0 mg的苦杏仁苷标准品,再分别加入0.1、0.2、0.5 mg的野黑樱苷标准品,1份留做空白,按照1.2.3.1方法处理,液相测定。计算长柄扁桃仁中平均加标回收率,结果见表 2,苦杏仁苷平均加标回收率87.10%~96.19%,RSD为4.46%~7.83%(n=3);野黑樱苷平均加标回收率 88.65%~103.10%,RSD为3.03%~7.55%(n=3)。

动物的福利涉及人文精神、风俗习惯、生态伦理、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宗教信仰、国际贸易和公共道德领域。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动物福利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认识到动物福利和人类利益之间密切关。从卫生角度讲,保障动物福利可以防范SARS、动物流感等疫病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提高动物福利有利于动物制品的贸易;从人文角度讲,提倡动物福利有助于弘扬民族伦理精神,提高民众道德素养;从国际形象讲,追求动物福利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旗帜。申言之,保护动物福利就是在保护人类利益。

动物福利在我国是一个新生概念,推进动物福利立法,是我国推进动物保护法律化中的重要一步,这一步可以从新民法典先行跨出。把动物保护的原则写进宪法,目前看是不现实的,我国人民对宪法还体现最传统的认知基础上,即认为宪法是公民即政治人的权利的保障书,而动物作为权利主体与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不能相提并论。然而,在宪法以下的法律和法规中中,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正在完善之中,而刑法和行政法在动物保护领域的预防、惩治、规制功能也正在逐步展开。

相较其他法律法规而言,民法调整范围覆盖人们日常生活,使动物保护法律化进入人们的生活视野,调整手段也较为灵活。因此,在新民法典中可以先确立动物保护原则,规定动物在民法客体中享有特殊物格,以此为前提下,再结合我国文化、生态、卫生等客观情况,加强动物福利的民事立法,把动物能够享有的人道主义福利及其相应的违法责任纳入到民法法律制度中。同时,针对动物利益被侵权不能救济的情况,完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扩大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及其受案范围,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有资格出任动物被侵害案件的原告并提起诉讼,从立法和司法等法治各个方面加强,形成完备的动物福利法治体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动物在民法典的处境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尽管在《民法总则》建议稿中有关提升动物物格的条款没有被采纳,但是相关条款已经进入到立法者的视野,无论其能否在新民法典物权分编中出现,我国民法中涉及动物保护的条款的都值得期待。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商务印书馆,第328&P1144页.

②常纪文.动物有权利还是仅有福利——主客二分法与主客一体化法的争论与沟通[J].环球法律评论,2008(6).

瑞士动物保护协会曾发起一项设立“动物律师”的提案,出发点在于有关虐待动物的诉讼通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判罚,而且诉讼中被告可以由律师帮其辩护,受害动物却有口难言。该提案最终只得到30%的支持而没能通过。瑞士联邦主席对此表示,瑞士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动物保护法,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要有“动物律师”,这跟交通安全是一样的,“我们希望不再发生交通事故,但增加律师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要做的是加强宣传教育和预防措施。”

③杨立新,朱呈义.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J].法学研究,2004(5).

④[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M].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133.

⑤李永军.民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32.

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的试点范围扩大到生活服务业,餐饮业作为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温和增长态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且餐饮行业经历了十二五期间的整合,部分餐饮企业受到较大冲击。面对竞争和压力,餐饮企业开源节流是关键。据餐饮行业协会的调查研究,中国餐饮企业原材料成本作为餐饮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最主要支出,占餐饮产品收入的比重最大,约为40%~50%。可见,餐饮企业的采购成本直接影响了企业利润,只有加强采购管理,控制采购成本,才能提升企业利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⑥谭奇.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析动物应有法律地位[J].法制博览,2012(3).

⑦王雪.瑞士“动物律师”案未通过动物保护主义者失望[EB/OL].搜狐新闻,2010-3-8.

⑧曹菡艾.动物废物——动物法在西方[M].法律出版社,2007:161.

⑨陈本寒,周平.动物法律地位之探讨——兼析我国民事立法对动物的应有定位[J].中国法学,2002(6).

⑩杜景林,卢谌.德国民法典评注[M].法律出版社,2011.35.

王泽鉴.民法总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09.

曹菡艾.动物非物——动物法在西方[M].法律出版社,2007:152-163.

吴洲.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意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40.

同上,第139页.

陈本寒,周平.动物法律地位之探讨——兼析我国民事立法对动物的应有定位[J].中国法学,2002(6).

在如东县不同地区选择山羊,根据品种和养殖方式分类,按照月龄,每户分别选择3月龄以下、3—6月龄、6—12月龄、1年以上的山羊各20只,采集粪便,每个粪样约6~10 g,总共采集粪样80份。

杨立新.是否可以建立法律物格制度[Z].2004年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实录.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第四版)[M].中国法律出版社,2018:253.

常纪文.动物福利法——中国与欧盟之比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部分.

显然,勘探上不断增加老油区的储量,开发上一个个新技术的应用以提高采收率力求相对稳产,这种战术性接替是最大限度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中图分类号: D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31-0058-05

作者简介: 李京翰(1991- ),男,汉族,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法律硕士三年级在读,研究方向:法理学。

标签:;  ;  ;  ;  

关于动物民法处境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