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学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0年我写了《信息经济学初探》一文〔1〕,1991 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我主编的《信息经济学》专著。现在回头一看,其中许多内容与知识经济学有关,后者是揭示知识经济发展规律性的一门交叉学科。本文对信息与知识的关系、研究知识经济学的重大意义、知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知识经济学的难题等四个问题作些初步的探索。
一、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要研究知识经济学,首先需要划清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在研究信息经济学时,一般把经过加工的信息叫做知识,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在研究知识经济学时,又把这个关系颠倒过来,信息是知识的一部份。依据这两种观点,既不能研究信息经济学,也不能研究知识经济学。
有人将知识划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哲学,这个看法虽有道理,但没有讨论知识与信息的关系,看不出在这种划分下,什么是信息,它占有什么地位。因此,根据这个看法,也不能研究信息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局于1996年出版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知识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等等;第二类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第三类是知道怎么样做的知识,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第四类是知道是谁的知识,它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信息一般是指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知道怎么样做的知识和知道是谁的知识则属于知识〔2〕。 这种划分是否科学,需要继续讨论,例如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是否属于信息而不属于知识,就值得进一步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采用OECD划分信息与知识的标准,就要将这个标准贯彻到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交换与流通(交流、扩散),应用(使用、消费)的全过程,不能在生产领域做这种划分,而在交换与流通、应用领域又将信息与知识混为一谈,《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澳大利亚知识经济》等著作就存在这个缺点。
由于知识与信息的关系极为秘诀,因此信息的许多特性也是知识的特性,例如客观性、依附性、普遍性、无限性、层次(等级)性、变换性、滞后性与超前性、可度量性、共享性、空间与时间的传递性、时效性与非时效性。对于同一条信息或知识,不同的人由于观测能力、理解能力与目的的不同,所获得的信息量或知识量是不同的,有些人获得的信息或知识全面、系统、深刻,而另一些人获得的信息或知识既不全面、系统,也不深刻。知识除了与信息有共同的特性外,它还有信息所没有的特性,其中最突出的特性是人脑,它是生产知识的唯一源泉,其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生产具有复杂性、随机性、突然性,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
对知识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分类,除将它划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哲学外,还可以划分为物化知识和非物化知识,前者是指发表的论文与出版的专著(科学知识);体现在研究与开发成果,设计方案,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制造上的知识(技术知识)。非物化的知识,主要是指人脑内没有物化而保留的知识。知识可以划分为存量与流量,前者是指人类出现以来所累积的知识,后者是指当前(如一年)所增加的知识。无论存量知识还是流量知识,都可以划分为等级,如初级、中级与高级知识。它们可以分为发现的知识与发明的知识。如果进一步分析,还可将知识划分为更多的类型。
二、研究知识经济学的重大意义
研究知识经济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给经济学大家族增加一个新的成员;其次,为知识产业奠定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第三,测度产品、企业、产业和GDP中知识的含量及其贡献率, 为划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和产业找到标准;第四,为加强知识产业的管理与核算提供依据。
研究知识经济学除了上述意义外,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它的理论与社会意义。迄今为止,经济学都是以研究物质与能量为对象,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内容,随着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即主要研究物质与能量转向主要研究信息与知识,从主要研究硬产业转向主要研究软产业。具体来说,经济理论将发生以下变化:
第一,知识是唯一的,其产品的价值取决于个人的劳动消耗,而不是取决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这样我们所熟知的一套社会平均劳动决定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理论将会彻底失效。同样,知识是唯一的,重复的知识毫无价值,无论需求有多大,供给只有一个,这样我们所熟知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的理论与方法会彻底失去意义。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收集、加工知识需要成本,其数额可能超过产品的价格,由此得到的结论是,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原理不再成为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需要放弃一般均衡论,着重研究非均衡理论。在知识经济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它们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物质与能量的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与劳动投入的增加,存在规模效益递减规律,而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由于知识是唯一的,新投入的知识在水平上一定超过原有的知识,无论前者取代后者还是不取代后者,知识增加的结果不是规模收益递减,而是递增,这将改变一系列经济学原理。
第二,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的人数减少,作用下降,而脑力劳动的人数增加,作用上升。在物质与能量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是生产剩余(剩余价值)的主要创造者(源泉),而在知识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是它的主要创造者。知识劳动者的生产率比体力劳动者高许多,他们不仅获得的报酬高于后者,而且他们提供的生产剩余大大超过体力劳动者,资本家与劳动者在分配新价值的过程中能使前者向后者作出一定的让步,使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向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奥秘,也是这种社会制度能够基本上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累进所得税和财政转移支付,这种制度创新也是建立在知识劳动能够创造大量生产剩余的基础上。
下面两项研究成果可以证明这个看法,其中一项是研究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份额,我们以R表示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另一项是研究科技投资、科技人员与技术进步对重大科技成果的贡献率,我们以J表示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将R与J的数据列为表1。
表1 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年份R
JJ/R
1983 66.5619.70 29.6
1984 61.4781.30 132.3
1985 44.69 2767.186191.9
1986 15.9567.26 421.7
1987 45.18
128.26 284.2
1988 44.8092.59 206.7
资料来源:R的数据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第32页;J的数据见张守一主编:《信息经济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7页。
在表1所列的5年数据中,只有1983年J 低于R , 属于特殊情况;1985年J比R大60倍以上,也是特殊情况。在正常年份,J都大于R,说明以重大科技成果为代表的知识生产,技术进步的速度及其对产出的贡献都大于物质与能量生产。这揭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对于像我国这样人均资源少的国家来说,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第三,物质与能量生产的物质消耗高,而信息与知识生产的物质消耗低。下面是我国1987年与1992年四次产业的物质消耗与增加值结构。
表2
四次产业的价值构成(%)*
指标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四产业
1987 31.0 69.2 42.2 41.7
1992 34.5 71.8 53.5 55.1
1991/1987111.3 103.8126.8132.1
1987 69.0 30.8 57.8 58.3
1992 65.5 28.2 46.5 44.9
1992/1987 -5.1 -8.4-19.6-23.0
资料来源:1987 年的数据是根据张守一主编的《信息经济学》第354页的数字计算的;1992 年的数据是根据贺铿等撰写的《中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1997年10月打印稿)附表4的数字计算的。
*由于没有单独编制知识投入产出表, 这里将知识放在信息中一块分析。
上表的数据说明,1987年第四产业(信息)的物质消耗比第二产业低27.5个百分点;虽然在1987—1992年期间,邮电通讯业、文教和广播电视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行政机关等5 个直接信息部门加速自身的信息化、知识化步伐,大量采用光导、卫星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物质消耗上升了13.4个百分点,但仍然比第二产业低16.7个百分点。
知识与信息生产不仅物质消耗低,而且经济效益好,表3 说明了这个事实。
表3非信息与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
指标非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信息/非信息
物耗净产值率
1987 0.70951.1190157.7
1992 1.41111.5062106.7
1992/1987198.89134.60
物耗利税率
1987 0.26010.6275241.3
1992 0.23490.2760117.5
1992/1987 90.3 44.0
资料来源:1987 年的数据是根据张守一主编的《信息经济学》第467页的数字计算的;1992 年的数据是根据贺铿等撰写的《中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第二部分第17页的数字计算的。
表3的数据说明,虽然1992年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比1987 年下降了很多,但物耗净产值率仍然比非信息产业高6.7个百分点, 物耗利税率高17.5个百分点。
第四,调整投资方向与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战略。劳动资源丰富、资本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一项研究成果证明,投向人力的单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投向物力的单位投资,也就是说,增加人力资本可以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加教育和科技投资,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转变。
第五,研究物质与能量的经济学是复杂的,但与研究信息与知识的经济学相比,它又显得比较简单,我们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将讨论研究知识经济学的难题,从中可以看出它的复杂性。
三、知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经济学科,至少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知识经济学的一般问题,这里需要讨论知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与意义,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经济与非知识经济的关系,知识经济的价值与价格,知识经济的费用与效用分析,等等。
第二部分。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包括知识经济的劳动者,知识经济的投资及其回报率,知识经济的劳动对象与劳动手段,知识经济的效益等。
第三部分。知识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包括知识产品的生产(人脑的知识生产能力、内在与外在的激励、学习与创新的关系),知识产品的传播,知识产品的应用(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
第四部分。知识产业分析,包括五次产业的划分及其变动趋势,知识产业的内容(直接与间接知识部门),知识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等。
第五部分。知识产品、企业与产业的定量研究,包括投入产出分析,产品、企业与产业知识含量的测度等。
第六部分。知识经济的管理、核算、发展战略与政策。
以上仅仅是知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很不全面的大纲,今后随着知识经济及其理论的发展,这个大纲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细化与深化。
四、研究知识经济学的难题
如上所述,知识经济学是很复杂的,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其中主要有:
1.如何建立知识经济的核算体系。目前采用的SNA 体系是针对物质与能量生产建立起来的,基本上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核算的要求,需要另外研究、制定一套指标,构造符合知识经济的核算体系。目前对这个体系没有进行多少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2.测度产品、企业、产业的知识含量,这里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知识部门,它们的特点是已经市场化,有价格系统为依据,比较容易测度;另一种情况是间接知识部门,它们包含在第一、第二、第三(服务业)、第四(信息业)产业的内部,测度的困难在于:知识“影响的质和量是事先不能预料的。……。知识与通常的资本货物不同,没有固定的能力”〔3〕。第三种情况是如何测度知识的扩散与溢出效应,如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定量研究。
3.如上所述,人脑是知识的唯一创造者,它是如何生产出知识的,内在与外在激励分别起什么作用,学习与创新、人脑与电脑之间是什么关系;知识生产的最大特点是复杂性、随机性、突然性,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从这种复杂关系中找出其规律性,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4.如何确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投资比例,大学教师如何在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上分配时间,使两者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干扰。
5.发展中国家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的关系,如何确定它们之间的投资比例,使它们走上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不是顾此失彼、相互牵制。
6.知识是分等级的,如初级、中级与高级。OECD对1970—1980年将技术等级划分为高技术、中技术和低技术,1980—1995年将它们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要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使知识等级的划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适用性。
7.信息与知识的传播都需要利用基础设施(国际国内网络),将信息与知识分开后,如何分别计算它们的流量、收益,如何分别测算各种网络的经济效益。
8.知识与知识产品的价值与价格。这些是建立与发展知识经济学的基础,但它们比物质与能量商品要复杂得多。例如,由于知识生产的随机性,有时投入很多,但没有产出;有时投入很少,但产出很大。一篇学术论文或一本科学专著的价值与价格偏离很大,如何确定它们的价值,是没有解决的问题,它们的价格基本上是指知识载体的价格,与物质与能量商品的唯一区别,是价格中包含了少量的稿费。宇宙载人或不载人航行,目前主要是科学意义,几乎没有商业价值,投入可以计算,但产出无法用货币计量。知识具有共享性,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发布一项新的知识,虽然人人都可以看到(没有这些条件的地方除外),由于个人的素质不同,这项知识对有些人非常有用,很有价值,对第二部分人有些意义与价值,对第三部分人毫无意义与价值。目前我国听广播、看电视是不收费的(收音机与电视机的费用、有线电视收费存而不论),在上面的例子中,第一、第二部分人没有投入,而获得了很大或较大的效益。知识效用具有多维性,例如一颗气象卫星收集到了更多、更及时的气象信息,增加了新的气象知识,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度,但气象预报对农业、水利、某些工业、航海、军事、捕鱼和生活等都有效用,提高气象预报准确性这项知识的效用,是不能用价值与价格估量的。国家义务教育的投入很多,但收益为零(义务教育收费是非法的)。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局限,一项自然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实现其价值。错误使用知识使试验失败,虽有投入,但产出为负,等等。
9.自从人类出现以来,总共积累了多少知识,在各个国家、地区是如何分布的,知识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10.人脑内没有物化而保留的知识,有多少是信息,多少是知识,这些知识在不同国家、地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人群中是如何分布的,等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难题。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研究知识经济学会遇到许多难题,除以上10条外,还可以列出其他一些问题;二是随着知识经济学研究的深入,这些和其他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当然,原有问题解决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注释:
〔1〕张守一:“信息经济学初探”,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0年第5期。
〔2〕参阅《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年中文版,第8—10页。
〔3〕张守一:“信息经济学初探”,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0年第5期,第31页。
标签:经济学论文; 知识经济论文;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