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思想述评_刘少奇论文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思想述评_刘少奇论文

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评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民主主义论文,思想论文,刘少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2)03-0005-05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之时,刘少奇就已和党内其他领导同志一道,开始了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思考。刘少奇的思考一直设定在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两个方面,而且格外关注前者,并且提出了不少促人深思的观点。但是,随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酝酿成熟,刘少奇却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思考,逐渐统一到毛泽东的认识上来。今天,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全面公允地研究刘少奇,重新检视建国后的历史,以及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不无裨益。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确认与界定任何一个社会性质的标识和依据只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生产方式。据此原理,刘少奇搭建了其心目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框架。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这一时期或阶段应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或“新民主主义阶段”,其间的国家形态为新民主主义国家(亦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社会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的社会生产方式,刘少奇是这样分析的:经济方面,整个社会经济中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正因为此,“在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之下,由上述五种经济成分所构成的国民经济,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经济;”[1](第427页)政治方面,基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存在,新的国家政权还需要吸收资本家来参加,“资产阶级在我们的政权中有合法的地位”,[2](第50页)这样的政权既非资本主义的,亦非社会主义的,而是新民主主义的。既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经济还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2](第47页)那么,在中国出现一个中间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便成了历史的必然。进而,在实践上的要求是,新中国实行与近代落后的社会生产相适应的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与统一,不仅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同时也规定着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方式。刘少奇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成分,也有资本主义成分。这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其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2](第47页)至于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式和手段,刘少奇设想,可采取较长时间贯串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经济竞争的方式,从而达到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但是,由于这种经济竞争的成败,将直接关涉国家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如果经济竞争失败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就被资本主义战胜了,政治上也要失败,政权也可能变,那就再需要一次流血革命”。[3](第5页)针对这个问题,刘少奇谆谆告诫全党同志,“固然不能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政策,但也不要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估计不足,而要清醒地看见这种矛盾”。[3](第5页)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对矛盾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内部的奇特结合,从而导致新民主主义社会“可以过渡到资本主义,也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2](第47页)刘少奇认为,恰恰是“这种过渡性”——“到底还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抑或过渡到普通的资本主义社会”,[4](第30页)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特点。这种过渡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既取决于社会主义的成长速度,也取决于资产阶级的改造态度,既取决于国内条件,也取决于国际环境。刘少奇在假设没有重大意外发生的前提下,曾有过“很久”、“十年至十五年”、“几十年”、“十年”等不同提法,但“这个阶段最少十年”,[5](第209页)则是他考虑新民主主义社会存续时间的最低限度。

刘少奇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显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仅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但既然它需要不断地增加社会主义因素以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就必然会有一个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阶段。他把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目标设计为“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自由”就是实现“国家的民主化”,“富强”就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刘少奇为此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拟定了一个“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宏伟计划,以农、轻、重顺序经过三个步骤实现工业化。第一步,以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心(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防工业);第二步,待第一步卓有成效之后,集中最大的资金和力量去建设重工业的基础,并发展重工业;第三步,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生产机械化。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增加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加强国民经济的计划性”这一根本方针。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亦即“民主化和工业化”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因为,“没有我们国家的民主化,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发展,就不能保障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反过来,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又要大大地加强和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基础”。[6](第60页)

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理论,其逻辑终点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主义迈进。按刘少奇的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必须而且也一定能够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它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第一、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如果无产阶级领导了国家,则无产阶级就能领导国家经济走向社会主义。”[2](第49页)加上苏联和东欧各国无产阶级的援助,中国社会主义的实现将会更快;第二、社会主义经济日益成长壮大是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保证。“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比重逐渐增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比重逐渐缩小,作用也缩小”,[2](第208页)这种量变的不断累积将导致突破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外壳而达到社会主义这一质变的实现;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逐步地提高生活水平,能够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7](第4页)从而激发起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憧憬和向往,这是迈入社会主义的群众基础。

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在可能性,但刘少奇考虑,“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政策是要不得的”。[2](第7页)这是由于过渡的条件尚不成熟:经济方面,还不具备向资本主义进攻的物质技术条件。其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虽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份,但是在数量上是比较很小的一部分”;[2](第1页)其二、无产阶级需要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来逐渐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其三、无产阶级还缺少管理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干部、经验和技术,还不善于与资本主义经济作斗争;其四、资本主义的作用还没有发挥殆尽,还不能立即废除。“今天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年轻时代,正是发挥它的历史作用、积极作用和建立功劳的时候”。[2](第107页)政治方面,同样不具备向资产阶级进攻的优势。其一、“为社会主义前途而斗争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阶级觉悟不高”;[2](第49页)其二、工农联盟的基础尚不牢靠。农民和手工业者是小生产者,既可以跟资产阶级走,也可以跟无产阶级走;其三、我们与资产阶级斗争还不明显不激烈,感情还没破裂;其四、防止帝国主义侵略和进攻,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统一战线。

建设新民主主义,就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积聚力量和创造条件。1949年9月21日,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在中国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必须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全国最大多数人民的要求”。[1](第435页)他高度集中地概括了进入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即主观的和客观的两大条件。在此前后,刘少奇对此有过许多具体论述。简言之:客观条件,就是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亦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获得解决,“到无产阶级不需要资产阶级也能活下去的时候,就可搞社会主义”。[4](第208页)表现在经济上需要:①在工业和农业都获得大大发展的基础上,达到近代工业比重增大,农业和手工业比重缩小,完成国家的工业化;②在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获得大大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经济比重逐渐增大,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绝对领导;③管理经济和技术的干部大量增加并完全成熟。表现在政治上需要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完全巩固。主观条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走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甘心情愿地接受社会主义。当上述条件成熟的时候,采取社会主义行动也就势所趋然。1951年7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春耦斋给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详尽阐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实行“工业国有化”。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步骤,“只有在经过长期积累资金、建设国家工业的过程之后,在各方面有了准备之后,才能向城市资产阶级举行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进攻,把私人大企业及一部分中等企业收归国家经营”。[2](第148页)这一步,既可以运用政府赎买,也可以运用资本家捐献的方式。第二步,实行“农业集体化”。就是一步一步地向农村中富农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展开进攻,这是因为,集体化离不开机械化,“只有在重工业大大发展并能生产大批农业机器之后,才能在乡村中向富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的进攻,实行农业集体化”。[2](第148页)

刘少奇认为,经过上述两个最主要的步骤,整个社会的经济构成就只有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经济和极微弱的个体经济,社会的阶级构成将只有社会主义的劳动人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获得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也就实现了。

刘少奇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和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曾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5](第21页)列宁也说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要有一整个过渡时期。”[6](第546页)显然,刘少奇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是直接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过,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是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转变时期,即通过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列宁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转变时期,即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中国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故而,刘少奇讲的“过渡时期”是指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不能理解为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横着的一个转变时期,即不能理解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根据刘少奇的原意,应该理解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特殊的社会形态。

同时,刘少奇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也是直接“发端于毛主席的理论。在大的问题上两者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少奇同志有些观点与毛主席也有不尽一致的地方”。[13](第61页)对此,薄一波同志已经作了详细的比较,不再赘言。笔者以为,二人的根本分歧在于:毛泽东认为,共和国的成立,既是过渡时期的开端,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重在“革命”二字;刘少奇则认为,共和国的成立,仅表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开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新民主主义建设,重在“建设”二字。正是这一理论分野,刘少奇才提出了“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构想。

1951年3月,刘少奇在为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起草的《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中,明确提出了“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口号。《条件》第二条说,“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它现在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在将来要为转变到社会主义制度而斗争,最后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斗争”。[3](第62页)他的基本思路是,在旧中国遗留给共产党人极其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摊子上搞社会主义,应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应该走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加强社会主义并最终达到消灭资本主义目的的道路。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极其宝贵的。而且这种做法,看起来像是很缓慢而遥远,实际上是打好基础使发展保持更快更有后劲;看起来像是历史的倒退,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向资本主义进攻,更好地向社会主义迈进;看起来像是会遇到许多麻烦,实际上是在清除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障碍物和绊脚石。

“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路,也代表了当时党内许多同志的共同看法。周恩来曾指出:“只有巩固与开展新民主主义,才能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15](第36页)陈云也明确提出:“我们的国家向前发展的最后目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是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的,不是跳过而是必须走过目前的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16](第297页)可见,当时党内对刘少奇的“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口号,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是,1953年6月,毛泽东却不指名地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他说:“‘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17](第81-82页)为了维护毛主席的权威和中央集体的形象,刘少奇、周恩来和陈云等立即放弃了自己的主张,统一到了毛泽东的认识上来。但促使刘少奇放弃自己主张的更为决定性的因素,无疑还是因为他与毛泽东关于过渡理论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上述这种认识上和理论上的转变,显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囿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能概而论之:第一,反映了建国后党对中国的国情还不甚了解,对民主革命后的理论准备还嫌不足,尤其是相对于民主革命时期更是如此;第二,表明了建国后党内开始出现了理论分歧,只是这一分歧尚能采取比较民主的方式解决,并未动用政治手段;第三,造成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短暂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急过粗,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第四,也造成了对资本主义和其它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过早地被基本消灭,以至于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发育不全的早产儿;第五,中国没有能够真正出现一个完整的相对稳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无疑给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诸多不利。

[收稿日期]2000-12-8

标签:;  ;  ;  ;  ;  ;  ;  ;  ;  ;  ;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思想述评_刘少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