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乐器演奏的呼吸与音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乐器论文,音色论文,呼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管乐器演奏离不了呼吸就如同弦乐器演奏离不了弓子。呼吸和弓子两者都是动力的激发器,使嘴唇、簧片或琴弦发生振动。因此,从整个吹奏艺术来讲,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口形和吐舌(吐音)技巧等都与演奏者的呼吸密切相关。而这种呼吸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下意识的生理运动,而是须要用人的意识去控制的。所谓下意识的生理运动,是说这种一呼一吸的自然现象是深植在人体内部的,是人生来就会有的,不用人为的动作,也不必对下意识神经系统所操纵的这一现象做出什么额外的努力,呼吸动作就可以本能地持续着。而吹奏管乐器的呼吸,在人的自然呼吸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后天训练出具有高度技巧性、艺术性的呼吸。这种呼吸是受大脑中枢神经支配呼吸器官而产生的,是一种有意识的呼吸运动,比如,呼吸的长短、深浅,须根据吹奏发声和艺术表现的要求,并随发声的高低强弱而变化,还要根据乐句的长短及情绪的不同而进行调节。因此,掌握与运用正确的呼吸,是管乐基本功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掌握呼吸法以及它的重要性,在我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中早有“气为声之本,犹如树之根”“气吸丹田,意至小腹,气自脐间出”等许多关于呼吸法的精辟的论述。唐朝《乐府杂录》中记载有“善歌者先必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等等许多论述也都谈到了气息的控制与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很重要的关于呼吸理论的遗产。
管乐和声乐在气息的运用与控制原则上基本相同,我们在研究管乐器吹奏的呼吸问题的同时也应借鉴歌唱的有关呼吸问题的论述以便丰富我们的研究与教学。本文就是借鉴前人之经验并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与演奏实践,总结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呼吸器官:包括肺、气管、胸腔,两肋骨及控制呼与吸的两组呼、吸肌肉群、腹肌肌肉群、横膈膜等等。当人们吸气时,气首先进入鼻腔,随即经过咽喉及气管、支气管送入肺部,这时两肋自然扩张,横膈膜略下沉,对腹内脏有些挤压,小腹呈现凸起;呼出时,横膈膜放松上升,其它部位恢复原状,这种呼吸运动当婴儿一出世就会本能地持续着。
管乐器演奏的呼吸是在人的自然呼吸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各个世纪的管乐器演奏家都通过自己的演奏实践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呼吸形式,这些类型常按呼吸时占优势的呼吸器官的生理实质来确定。在有关的书籍中,指出一般有三种主要呼吸形式,即:胸式、腹式(也叫横膈膜式)、胸腹混合式呼吸。这三种呼吸形式各自都具有单独的特点,所以对每一种呼吸形式应该进行研究,彼此比较,阐明其优缺点。自然,在评定哪一种呼吸形式最为科学,更适用于管乐器的吹奏,其标准应当建立在是否采用了较强的呼吸肌肉,并做到肌肉的力量消耗得最少而对整个身体所引起的紧张度也最轻微,又能轻松自如地获得该吹奏乐器吹奏时所需要的气量上。下面我们就以这一标准来分析上述的三种呼吸形式。
(一)胸式呼吸,即主要靠胸腔来控制气息的一种呼吸方法。吸气时横膈膜保持不动,甚至略有上升的感觉,腹壁稍向内收缩,利用耸肩挺胸等动作来促使胸部的扩张以达到吸气的目的。由于胸廓上部的呼吸肌肉既软弱又不灵活,呼吸时其肌肉组织是在很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而在吹奏时气息的支点是落在胸部上面最不活动的部位。因此,用它来完成管乐器吹奏时所必须消耗的气息,容易使胸部产生疲劳,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健康。
胸式呼吸,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曾被某些吹奏家所采用。例如18世纪著名长笛演奏家及作曲家匡茨,19世纪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勃拉特,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阿尔班,在他们的著作中都主张采用胸式呼吸。匡茨在他的著作《长笛吹奏指导经验》一书中曾谈到“为了能吹奏长的经过句,必须自己慢慢地吸入大量空气。在终了前(吸气终了前——B.吉科夫注),需用力扩张颈部及胸部,将肩提高,尽量使空气在肺内多保存一个时候,再很节省地把它吹入长笛。”勃拉特在他的《单簧管完全教程》一书中关于呼吸问题是这样写的:“自然吸气时,胸部扩张,空气进入肺的所有部分,而肺的扩张是与胸的扩张成正比,扩张之后,又恢复到自然的状态,就是这样交替地进行着。”阿尔班在他的著作《短号,萨克号(管)完全教程》中写道:“当管乐器嘴子贴近唇时,口应从两侧微开,并将舌内缩,好让空气充满肺部。腹部不应膨胀,相反的随着呼吸时肺部的扩张,而腹部应当提起”(以上资料摘自[苏]B.A.吉科夫著,柴培湘译《管乐器吹奏呼吸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第27—28页)。至于最强的呼吸肌肉——横膈膜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在几位大师的著作中却只字未提。胸式呼吸在现代已很少有人用它了,因为这种方法吸气较浅,气息容量小,基本上是靠最软弱又不灵活的上肋骨、锁骨、肩部运动来控制气息,完全失去腹肌与横膈膜的控制能力,呼气时气息自上胸吹出,往往容易造成喉、舌、唇等部位的紧张,直接导致音头、音尾的生硬,音色纤细,紧张,演奏呆板,运指不灵敏、僵硬等等一系列缺点。
(二)腹式呼吸,即主要借助腹肌与横膈膜的力量进行的一种呼吸方法。吸气时利用腹部肌肉的伸展,扩大腹腔的容积,引起横膈膜的下降,呼气时提起。其优点是吸气深而迅速,并能保持身体平稳,呼气时由于腹壁肌肉的有力收缩,可使呼气强而有力;同时又富有弹性。其缺点在于胸部(主要指的是中肋骨)及上腹扩展不足,也失去胸腔、肋间肌肉控制气息的能力。因此,仅仅利用腹式呼吸,肺的充气量仍不能达到饱满的程度,因此不宜用于吹奏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旋律。
(三)胸腹式呼吸,这在我国的民间吹奏法及近代欧亚许多国家的吹奏法中已被普遍采用。演奏实践证明,这种呼吸法是较为科学,它可以全面地调动呼吸器官的功能,使气息的容量加大,也便于控制;呼气均匀,并能自如地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本文仅就胸腹式呼吸法和与此有关的几个问题,谈一点我的教学体会。
关于吸气 胸腹式呼吸在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胸腔两肋张开,腹壁稍向前凸出,腰部四周感到膨胀有力,使空气充满整个肺部。
吸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须口鼻同时进行,以用口为主。②先基本做好吹奏时的口形并同时将哨片或笛头、号嘴置于唇部应有的位置以后再吸气,吸气的多少要根据乐句的长短、音量的大小而确定,初学者在练习长音时气息一定要吸满,然后徐徐地呼出,保持声音的稳定。应注意的是除腰部四周感到膨胀有力以外其它部位应自然放松。③动作要尽量柔和、平稳、轻松和自然。④吸气时胸部应保持平静,只有胸廓两侧随着呼吸肌肉的运动而向左右有少量的扩展。不要挺胸,不要提肩,双肩要放松,自然下垂,两肩不能随呼吸而耸动,以免呼吸肌肉的紧张。⑤不应有声音,如带有杂声说明呼吸道不通畅,这不仅影响吸气的速度,也会影响音质的纯净。⑥为使气息吸得饱满充实,裤带应系得稍稍紧一点,以能支撑住气息的自如呼吸为准则,初学者在练习时腰部最好系宽一点的皮带或用戏曲演员使用的练功带,这对初学者掌握气息的运用与控制是很有帮助的。为正确掌握这种吸气的方法,初学者可参用以下方式进行练习:
①平躺在床上,使胸部尽量放松,只以腹部肌肉及胸腔两肋有规律的伸缩动作来进行呼吸。②两手叉腰,当慢慢吸气时,使劲地向腹部两侧加力,然后慢慢呼气,横膈膜及腹肌也随着逐渐放松。③有的演奏家主张通过用两手往上提笨重物品或坐在椅子边上,身体稍向前倾,用中指指尖试图把桌子抬起来的方法来体会吸气的位置,这两种练习方法应认为是科学的,因为当上提重物或试图用指尖把桌子抬起来时腹肌一定要用力,而腹部用力的部位与演奏时控制气息的部位是极相似的。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胸腹式呼吸,特别适合吹奏声音宽广而悠长的旋律。但是对于吹奏富于弹性的断音、加重音或一些速度较快,力度较强,需要急速而频繁换气的乐曲,则采用腹式呼吸法较为适宜。这两种呼吸形式按其本身特征来说,是非常接近的,彼此的差别仅表现在胸廓中部的呼吸动作上。采用腹式呼吸,中肋骨几乎不参加运动,采用胸腹式呼吸,胸廓的中部及下部都积极参加呼吸运动。在演奏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乐句的长短,换气的快慢,呼气的缓急,灵活运用这二种呼吸方法,使彼此取长补短,这是掌握呼吸技巧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于呼气 呼气仍然要用胸腔、肋间肌、腹肌和横膈膜的协调配合来控制气息的呼出。所不同的是吸气时除了横膈膜下降以外,其它呼吸肌肉主要向两侧扩张,而呼气时则是向中央集中形成一个气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气息支点)而这个气柱通过呼吸道进入口腔,由于口腔的压缩,使得气流的压强增大。当演奏者呼气时,这具有较大压强的气流使嘴唇(长笛、铜管乐器)或哨片(带簧片的木管乐器)在唇肌控制的配合下产生了作用。一般说呼气愈均匀,乐器的发声愈平稳,呼气愈充实,发声也就越宽广。为了掌握持久、均匀而又优美地吹奏各种不同力度的延续音的本领,就必须培养持续、平稳、有节制地控制呼气的能力。为掌握这种能力,我们必须加强各种力度的长音练习,特别是对初学者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个例子来体会控制呼气的感觉。①手拿一张薄纸挡在面前一尺左右的地方,吸满气后,对准纸片的一角持续地吹气。如果吹气时气息均匀,纸片就会始终在一定的方位上作有规律的颤动;如果气息忽大忽小,纸片的颤动也就不会规则。②点燃一支蜡烛,放在距离一尺远的桌上,吸满气后对准烛焰持续地吹气,如果气息控制得好,烛焰将随着均匀呼出的气息朝一定方向微微颤动而不会熄灭,如果吹气过猛,烛焰便会熄灭,吹气过小,烛焰丝毫没有颤动。以上两种方法都以一定的力度均匀平稳地呼气。这中间的道理与吹奏乐器时完全一样。一般说,吹奏时起音(音头)的迟误,发声不通畅,音色不悦耳以及音高、节奏不准等毛病的发生,都可能与没有很好地运用与控制气息有关(当然与乐器及哨片的削修,唇、舌、喉、口腔的协调配合也都有直接关系,这些问题将在以下有关段落中阐述。)
气与唇、喉、口腔的配合 在管乐器演奏中,气与唇、喉、口腔应密切配合,才能使声音饱满、宽广、柔和、力度变化自如,乐音进行流畅。
气流是发声的动力,喉头是气流的通道。为保证气流的畅通,喉头要放松。而喉头的放松与口腔的打开是直接关连的。在吹奏中口腔应保持半打哈欠的感觉,也就是说软腭要稍往上抬起,使口腔造成一个空间。口腔是无固定容积的,它的大小取决于软腭提起的程度。口腔容积的大小对于不同的音区、不同的力度以及声音的色彩变化都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说软腭要随着音区的上升或力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音区的下降或力度的减弱而下降。因此,对于软腭的运用及口腔容积的控制,要有一定的认识。
嘴唇主要起控制哨片的振动从而奏出悦耳的音色和音高的功能。而铜管乐器控制空气柱的振动则是嘴唇本身形成的口缝,它的形状与双簧管或大管哨片的哨口极为相似,是铜管乐器演奏者演奏技能的决定因素。至于双唇应用多大的力度及什么样的形状去控制哨片或号嘴才能获得最佳的发音,是吹奏者应认真研究的问题,其因素有二点,一是加强自身的听觉能力(对美的声音感受、音准的精确、强弱层次分明等等);二是嘴唇本身,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口形去吹奏管乐器。一般来说有二种,一是主张嘴唇呈明显的笑容状,类似发汉语拼音ai(哀)的感觉;二是主张两唇稍收圆,下巴往下拉平,类似发汉语拼音o(喔)或wu(呜)。这两种口形各有特点,因此,采用那种口形更科学,自然要进行研究比较,其标准是既省力又能获得松而美的音响效果。第一种呈明显笑容状的口形,从外表来看唇肌既紧又呆板,气流呼出呈片形。第二种主张两唇稍收圆,我们暂叫它为“o口形”,这种口形从外表上看唇肌既松弛又富于弹性,其气流呼出既集中又柔和,因此,吹奏者(特别是木管乐器吹奏者)都主张采用后一种“o形”的口形,至于双唇含哨片的力度问题,将在下面段落中阐明。
在吹奏不同的音区,带簧片的木管乐器是利用八度泛音键或极高音泛音键来调节,而长笛和铜管乐器则由嘴唇形成的口缝大小来调节不同的音区。至于吹奏不同的力度,主要是靠不同分量的气流和流速来调节音量的大小。一般地说,奏强音和强高音时流量大,流速快,奏弱音和弱低音时,流量小,流速慢;奏弱高音时流量小而流速快,奏强低音时流量要比奏强音更增大,流速也更快。为了使吹奏不同力度时的音高保持稳定、音质丰满而柔和,要求嘴唇含哨片的力度也应随着气流的大小、流速的快慢而进行调节(长笛和铜管乐器则要调节口缝的大小)。这是因为流经哨片“风口”的气流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才能产生足够的空气动力来促使哨片(口缝)振动。为此,先让我们在带簧片的木管乐器上剖析一下吹奏一个强音到弱音以至音收尾时的状况。前面我们已谈了弱奏时气流量要减少,流速也要减慢,这时如果含哨片的力度不变,还保持原有吹强音时的力度,势必容易产生音高降低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只有在气流量减少的同时增强含哨的力度,使哨片的“风口”在原有基础上稍缩小以增加气流的压力。另外,控制气息呼出的肌肉群的力量应保持住,使气流保持稳定,这样才能够使一个长音除音量由强转弱外,其音高也自始至终保持稳定。但如果含哨的压力增加过多又会过分地限制哨片的振动,破坏声音的纯净和柔和。所以在弱奏时,含哨的力量应控制在允许的最低值上,也就是说在演奏不同力度时,应尽量减少唇对哨片的压力。至于减少到什么程度,唇含哨片又增强多大的压力,才能奏出弱而美的声音,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常用这二个例子来启发学生:①对大学生,我让他们通过吸烟来体会含哨的力度,要想将烟吸入口腔,二唇含烟的力量一定要适中,含紧了烟丝之间没有空隙,含松了缺少力量。②对中、小学生,我常让他们用拇指和中指来拿住一个蜻蜓,捏过紧了蜻蜓即会窒息,捏过松了蜻蜓即会飞走。这中间的道理与吹奏时含哨的力度的掌握相似,要想吹奏出悦耳的声音,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簧片得到充分的振动。如何使含哨片的力度适中,从而奏出既松弛又优美的声音,很难用非常具体化的语言或数值来解释,因为在吹奏不同力度或音区时含哨的力度变化是非常微小的,况且,哨片的软硬程度不等,主要是靠吹奏者的感觉来进行调节。上面谈的是含哨片的力度及弱奏时气与唇的配合。然而音弱是有一定限度的,弱到最后要结束,也就是尾音的问题,此时除了保持奏弱音时含哨的力度外,呼吸肌肉对气息的压力不但不能减弱,反而应有进一步增强的感觉,最后还要利用喉头的收缩来切断气流,使音量趋向自然消失。至于铜管乐器及长笛,原则上和带簧片的木管乐器相似,所不同的是木管乐器是利用双唇来增强含哨的力度,而铜管乐器和长笛则是要缩小其两唇之间的口缝,以增加气流的压力并保持一定的速度来控制其音高不变,音的收尾仍然需要利用喉头的收缩来切断气流,这样的尾音音响效果则较为圆润而自然。关于结束尾音的方法,也有人主张在音量变化时,只靠呼吸肌来增强气息的支撑,以此来保持气流的速度而哨片的“口风”(铜管及长笛即二唇之间的口缝)不能有任何变化。这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气与舌 舌头对气流,一是起着开关的作用。舌头向前堵住哨口(铜管及长笛即是“口缝”),气流就被截断;舌头向后收缩离开哨口(“口缝”),气流就流经簧片(“口缝”),使其振动发声。二是推送气流的作用,推送力量的大小,能决定音头的强弱和软硬,而音头的软硬又直接影响音质。关于音头,一般都习惯使用音节来启发学生,每一种管乐器都有它独特解释,例如:ta,ti,to,na,lu等。[美国]菲立普·法卡斯(Philip Farkas)著的《铜管乐器演奏艺术》一书第68页,作者主张发出这样的音节:“Doo”“Goo”“Loo”或者“Zoo”。不管用什么音节来解释,但目的是一致的,都希望获得既清晰又圆润的音头。就一般来说有三种音头,即软音头,如发“lu”(炉)或“na”(拿)字的感觉,舌头动作向后收。为使发音更圆润柔和,也可让舌头在口腔里自然展平而完全靠气流的呼出来发音,如发“fu”(夫)字的感觉,这种音头更适合双簧管在中高音区奏缓慢乐段时的起奏。而硬音头的奏法,即舌尖用力的力量要向前冲,如发“tu”(突)字的舌尖动作,一般适合吹奏断音(staccato)或加重音(sforzato)。第三种是不软不硬音头的奏法,吹奏时每个音都必须用舌头稍用力地点一下哨,并奏够时值,音的结束要柔和自然,如发“ta”(他)字的舌尖动作,一般适合吹奏分音(detache)是管乐器最常用的奏法之一。这同弓弦乐器上的分弓奏法极为相似。过去有的演奏家在吹奏断音(Staccato)、加重音(Sfarzato)时,只用舌尖的有力冲击,因而音质显得生硬呆板,而现在许多演奏家已开始重视断音、加重音的质量,用舌尖的冲击力量同时还要少许利用腹壁肌肉的有力收缩及喉头的运用,促使断音、加重音富有弹性和活力。无论用哪种舌动作起音,都只是发声的起始,而声音是靠气流的持续来发出的。只有通过不同分量的气息控制才能吹奏出音质纯净、柔和、丰满而富有弹性的断音、分音和持续音。
由于管乐器的机件结构要比弦乐器的机件结构更为精巧和复杂,管乐器对弯曲了的按键损坏了的软木和用坏或放歪了的键垫,以及不灵敏的活塞所造成的障碍也要显得比弦乐器更敏感,有时甚至乐器上个别螺丝太紧或太松都会影响某音区的发音。其中带簧片乐器还有一个哨片问题,演奏者是否适应这类哨片,或者哨片本身的质量等等因素都会直接地影响演奏,特别是双簧管哨片窄小,嘴唇的控制部位有限,因此,双簧管的起音又要比其它管乐器的起音难度更大些。要想掌握好吹奏不同音区、不同力度时的起音技术,尤其是带簧片乐器的演奏者,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为保持乐器良好的性能,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注意对乐器进行维修和保养。
②应熟练地掌握削修哨片的技能,以符合自己对簧片的软硬程度、音色的选择等不同要求,使之符合自己的吹奏习惯。
③簧片乐器的吹奏者,还是少含哨片为好,使哨片的“振动部”都在双唇的控制之下,这样也便于调整舌在嘴里的位置,使它更松弛、更自然,这不仅有利于发音与声音的控制,也有利于快速吐舌(吐音)。
④起音前,肺内的气体通过呼吸道的传递在口腔里形成较大的气压,在发音的瞬间,唇肌的含哨力量和气流的冲击力量要配合一致,也就是气速和压力的问题,其中还有唇与哨的接触点,我们称它为“发音处”。这几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只要其中某个因素变化了,就一定会至少改变另外一个因素,例如,随着哨片的软硬、哨口(口风)的大小、哨片振动部的长短的变化,唇含哨的深浅及力度,气流的量与速也要根据以上因素的变化而加以调节。
气与换气的配合 演奏者要全面地掌握呼吸技能,在吹奏过程中还必须遵守换气的一定规则,也就是呼吸要严格认真地服从于乐句结构的特点。吹奏时,要计算好如何用气,对所吹奏的乐曲,预先设计好在那些地方换气。在换气时,要尽量照顾到乐句的流畅,这就如同朗读文章时要根据标点符号来停顿一样。因此我们可以说,吹奏时破坏统一的整体是不适宜的,这同朗读或谈话时不允许在半句话上就停顿或几句话都不停顿一样。
有些乐曲的乐句之间没有休止符,那末就要靠缩短换气前一音的时值来进行换气。如果换气时前一音的时值不缩短,后一音的时值就会被换气占去,拍子就不准了。
能正确确定曲调的停顿对吹奏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在音乐结构上的自然间断,不仅能加强演奏的表现力,同时也是顺次换气的最适当时刻。在研究换气问题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如何处置余气。所谓余气,即当吹奏者奏完一段乐曲后肺里还剩留一些残气,而这些剩留在肺里的残气因滞留在肺里时间较长已变成了碳气,如不将它及时排出不仅给换气造成困难,而且对演奏者的健康也有影响。有人提出既然剩有余气,何必不一开始就吸得少一些。原因是吹奏管乐器的不同音区,不同力度都需要有一定份量的气息的压力才能发出声音,而这较强的气压又需要有相当大的气量来保证,这个问题反映在双簧管演奏上尤为显著和重要。因为双簧管演奏者每次吸入肺里的空气由于哨口窄小不能全部排出,因此,换气前应将余气呼出,否则将因肺里滞留过多不新鲜的空气而使血液中碳酸气含量增高,造成憋气和疲劳。同时在吐余气的瞬间全身肌肉也应随即放松,这对恢复唇肌、呼吸肌以及手指等肌肉的疲劳都是有益的。余气问题也反映在其它管乐器上,虽然没有像吹奏双簧管那么直接影响演奏,而是滞留在肺里的余气多一些或少一些的问题。但这些余气在长时间的吹奏过程中如不在适当时机将它呼出,也同样会影响演奏。只有呼得彻底才能吸得舒服,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体会(人体呼吸循环,吸入氧气呼出碳气,不呼出则吸不进,呼得越彻底吸得越充实,尤其是当人们较疲劳时,大口叹气后身体就会松弛,再吸气心胸就会舒坦,即刻减轻疲劳感)。而这一原理完全可以应用于吹奏过程。演奏者如能从心理上到精神上一直保持放松,以及理智地控制气息,就能保证他不断获得新的力量。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技巧的换气方法叫循环换气,即利用口腔内存有的余气通过面颊肌的收缩将气向小“口风”挤出保持音响不断,在向外挤气的瞬间用鼻子将气吸入,使气流长吹不断以造成一种连续不间断的演奏效果。这种换气法在我国民族管乐器吹奏中源远流长,早已运用。而运用在西洋管乐器上却是近几十年的事,而且还很不普遍,甚至有的管乐器至今还未采用。原因是由于各种吹奏乐器的吹奏口型都有它独特的要求,吹奏时所需求的气流量也不等,因此,若运用不当,自然会影响声音的连续和引起音色的变化。
气与音色 无论采用哪种呼吸形式,哪种换气方法,目的都是为能奏出悦耳的声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音色。音色通常被解释为声音的色彩,也就是说音本身带有感情色彩。对于好的音色,很多是由演奏者的音色鉴赏力和音色听觉,确切地说是由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听觉所决定的。音准与节奏对音色和整个演奏也有很大关系,不准确和不稳定的音响与节拍会使任何演奏所要达到的效果化为乌有。
没有好的音质即谈不上有好的音色。音质的训练除了选择好客观条件,即乐器、笛头、号嘴、哨片外,还要主观努力,即进行科学的呼吸练习。呼吸练习分二种,一种是带有辅助性的,为能帮助增强呼吸肌肉组织,发展胸、腹、横膈膜,加强血液循环,并提高整个身体的总生机的练习。这种练习方法除在呼与吸章节中所谈到的外,再介绍二种练习:①进行迅速而饱满的深吸气后,练习者应做好吹奏时的口形,经过双唇的缝隙如发“fu”(夫)的声音使气流平稳、均匀地呼出,这种吸与呼的练习,吹奏者应有一个自我监督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练习,吸气的时值要越来越缩短,而呼气的时值要逐渐增长。例如开始吸满气须要1秒钟而呼气的时值只能延续在10秒,以后渐渐变成吸气一秒呼气能延续20秒至30秒,甚至更长的时值,这种以秒数公式为计值的自我监督的练习是十分适用的,它可以使吹奏者对呼吸器官发展的程度有一个真实的概念。②为了增强吹奏者的呼吸器官,还可以进行一些体育运动,例如仰卧起坐可以增强腹壁肌肉,长跑、游泳可以全面地训练和发展各部位的呼吸肌肉,增大肺活量。另一种练习是在乐器上进行的。由于成声的综合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和发展呼吸肌肉,而且还能帮助增强口形肌肉从而获得悦耳的音响。这种练习是系统地吹奏各种不同力度变化的延续音(长音)。长音练习是发展吹奏者的呼吸、口形、起音(音头)及声音的万能练习。这种练习应长期的每天坚持训练,这样才能顺利地帮助克服吹奏时的一些困难,尤其是发展呼吸与口形的紧密配合。
初学者的长音吹奏练习要从比较容易发声的音区开始,练习时只要求吹出的声音保持均匀、通畅,音量保持中强(mf)即可,不要随意追求一种颤抖的声音。待初步掌握正确的吹奏口形及呼吸方法以后,就可以逐步扩大音区进行练习。然而演奏家只掌握一种音响力度去演奏音乐是不可能将音乐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的,如果说画家作画要使用五彩缤纷的色彩来描绘明暗的各种变化,那么演奏家演奏音乐首先要创造好各种力度变化的悦耳声音,使各音区的音响均匀,声音宏亮、柔和、辉煌、热情,充满活力,掌握了这些手段,演奏家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奏出具有完美音色的音,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使音乐形象多样化。为此,还要在长音上作各种力度变化的练习。这种练习吹奏前最好要有准备,先叹气似的将气呼出随即吸气,这样可以使气息吸得深而饱满,每个长音中途不要换气(用一口气进行),声音的强弱要靠气息的控制来变化。至于时值的长短,要根据吹奏者的实际能力,逐渐增长吹奏时间。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气的多少是根据音响的需要来决定的,要让每一分气流都使用在所发出的、合乎要求的声音上,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1.强长音(f)练习:起音时吐音(音头)要有力量,呼出的气流要大,流速要快,气息要保持均匀平稳,使吹出的长音饱满,强而有力。
2.弱长音(P)练习:起吹时吐音要轻,呼出的气流要小,流速相应较缓慢,发音虽弱,但气息仍要求做到均匀平稳,不要松懈,用气不可忽多忽少,这样才能使吹出的声音柔和而清晰。
3.长音上的渐强渐弱(p〈f〈p)练习:由弱音开始逐渐强奏,到强音后再渐弱下来。它主要是靠气息的控制来完成,气流的大小和流速的快慢要根据音响力度的变化而变化,口咽腔也要随着力度的增强而扩大空间,并随着力度减弱而缩小。
4.长音上的特强突弱再渐强后再渐弱(sf>pp〈f>p)练习:起吹时吐音的力量要大于奏强音时的力量,奏出特强音头后气息要立即控制住转而吹奏倍弱音,这样才能获得特强到突弱的声音效果,然后渐强到强音再逐渐弱下来以至消失。
吹奏以上这些练习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要醉心于声音的无限延长而一直吹奏到气息消耗尽,不要完全靠唇肌的压力来保持音响,这不仅对演奏者健康不利,同时也会使吹奏出的声音僵直、不稳定。
②吹奏时要注意音准,为了防止“跑调”,吹奏者可预先以自己内心的音乐听觉来想像需要的音高,然后在吹奏中用耳朵鉴别是否有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并加以调整,其中两唇与呼吸的正确协调是起很大作用的。
另外,除了练习各种力度的长音以外,吹奏者还可以配合吹奏一些慢速的乐曲。吹奏管乐器也同其它乐器的演奏一样,通过多种音色的声音表达一定的感情。声是传情的手段,情又必须通过声来表达。因此,只有在声情并茂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才能使演奏获得完美的音色,创造出感人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