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对“中等发达国家”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内涵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发达国家论文,中国论文,第三步论文,战略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要求广东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经过20年的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重申这一指示精神。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向比较发达的地区提出这一要求。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广东、江苏、浙江等地都已经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开始在新世纪发展战略中予以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因此,科学把握“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内涵就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确立
新中国诞生后,如何尽快把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因此,在60年代,党中央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但是,由于我们对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对所需的时间估计比较短,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多次犯急于求成的错误。
基于历史的教训,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说法”,他认为,所谓“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4页。)循此思路,在1979年年底,他又具体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后来,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确立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在提出到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时,邓小平还把他的视野向21世纪延伸,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大战略。在1980年12月25日的谈话中,他指出:“经过20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6页。)。这里,他提出了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思想,并开始把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分开,小康社会就成为“更高程度现代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亦即“最低目标”。
与上述调整相应,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时限上也作了调整。在80年代初以前,我们一直以20世纪末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限。后来,邓小平根据认识的新发展,实际上把“四个现代化”实现后推至下个世纪中叶。同时,在战略部署上,他把第一大步分为两个步,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这一战略设想,明确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发展战略。这样,“中等发达国家”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成为界定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通用的正式概念。对“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后来不再作为描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正式用语。
对党的文献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概念,无论在党的文献或是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中,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提法,作为对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定位一般没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党的十四大提出到建国100周年时,“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第三步战略目标时指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是,“中等发达国家”这一概念,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报告在论述第三步战略目标时没有继续使用,而邓小平同志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多次使用这一概念,只是在具体表述上略有不同。例如,1987年3、4月间,他谈到第三步战略目标时,使用了达到“中等发达的国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等概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2、216、226页。);在南方谈话中使用了“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的概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
目前,各地在制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规划时,涉及到对发展目标的定位。深圳市对未来发展战略的规划是:到2005年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30年左右“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这里,“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两个现代化发展程度不同的范畴,似乎与党的文献的提法有所不同。(注:参阅张高丽在中共深圳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深圳特区报》2000年5月23日第1版。)浙江等省市也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量化标准。由于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发展战略的定位,实际上涉及到对国情、省情、市情的基本判断,关系到各地区的发展全局,所以,对上述概念作准确的界定和恰当的运用就显得很必要。
二、“中等发达国家”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
“中等发达国家”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确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术语,那么,如何科学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呢?
对中等发达国家(地区),理论界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中等发达国家(地区)这个概念,理由是无论在国际统计口径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标准衡量的意义上,都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名词,“中等发达”完全是一种口头的称呼。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地区)不能以等次概念来划分,只能用现代化或非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来划分。也有研究者认为可以使用这一概念。例如,江苏省社科联课题组就认为,由于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范围内,存在着介乎于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大量国家(地区),用“中等发达”这样的名称对之概括比较妥贴。它的涵义是指那些已基本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将要达到成熟的工业化社会的国家,是介于那些迄今没有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发展中国家和那些工业化过程业已结束、开始步入微电子化、信息化社会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一种发展状况的国家。他们认为,“中等发达国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80年代,人们通常认为GNP的人均水平维持在1000美元以上,就算是中等发达的经济指标了,而进入90年代,由于汇率变动、通胀、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提高,人均GNP则上升到2500美元以上。(注:江苏省社科联课题组:《关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内涵的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国际上,也有学者使用并研究了“中等发达国家”这一范畴。例如,波兰的米哈尔·多布罗克斯基认为:“不能设想,从不发达过渡到成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或者不经过过渡阶段就可以实现。不承认世界上存在一些具有中等水平的国家,就会使人产生种种误解,其实际后果是,只凭政治前提甚至是习惯看法把某一国家划入某一基本的经济类型。”作者同样把中等发达国家认定为介于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国家。他指出:中等发达国家就是“那些比不发达国家稍微优越,在一些方面又接近发达国家的国家。”(注:(波兰)米哈尔·多布罗克斯基:《世界经济中的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学译丛》1986年第6期。)
世界银行曾经把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据《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1980年人均收入在410美元及其以下者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410~4500美元者为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可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所以,指出“中等发达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阶段,仍然不能说明问题。
罗马尼亚学者恩·斯特内斯库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出了具体的衡量标准。他认为,从人均产值看,“按1980年的价格计算,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在3000~4000美元之间;按1970年价格计算,则在1800~2500美元之间。达到这一水平的国家,如西班牙、爱尔兰、匈牙利、希腊、委内瑞拉等,可以认为是中等发达国家。”据《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1980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水平是1400美元,西班牙是5400美元,爱尔兰是4880美元,匈牙利是4180美元,希腊是4380美元,委内瑞拉是3630美元。(注:(罗马尼亚)恩·斯特内斯库:《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世界经济译丛》1984年第9期。)从恩·斯特内斯库这里提出的具体标准和所举实例看,他所讲的中等发达国家远远高于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应该属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水平。根据这些分析,我认为,恩·斯特内斯库提出的“中等发达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即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向高收入国家的过渡阶段。
根据国内外理论界的这些研究成果,我认为,使用“中等发达国家”这一概念是可行的,但对其内涵的理解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首先,所谓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指的是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它不同于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即正处于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所以,不能把“中等发达”理解为所谓的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前发达国家”;同时,鉴于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所以,把“中等发达”理解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阶段仍然是比较模糊的。
当然,考察邓小平同志提出这一概念的原意,对“中等发达国家”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中等发达”四个字是形容国家的,即有三种国家,一种是不发达国家,一种是发达国家,还有一种是介乎两者之间的,即中等发达国家。另一种理解是,中等是形容词,被形容的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内部,又有初等程度的发达国家、中等程度的发达国家、高等程度的发达国家。也许,作前一种理解更符合邓小平同志的原意,因为他在把2050年目标定在中等发达国家之前,还讲过接近发达国家。而从提接近发达国家改变为提中等发达国家,这一修改,不是提高预期目标的水平,而是更加实事求是,降低预期目标的水平。但是,按照前一种理解,到21世纪中叶,如果我国的发展程度处于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中间状态,很难说是实现了现代化。以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十项标准来衡量1997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平均值),人均GNP这一核心指标的量值是1890美元,距3000美元的现代化标准还差1110美元,实现程度仅为63%。(注: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第191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所以,考虑到“发达”的实质是实现现代化,而我国的发展目标又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考虑到未来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进程,作后一种理解更为科学一些。我认为,可以将“中等发达国家”理解为是对发达国家行列的进一步区分,其实质是指介于最发达国家和刚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中间状态。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使用的“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发达国家”中的中间水平。
其次,不能把“中等发达国家”机械地等同于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国家。实现这一转变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化行列的重要标志,但与其说它是“中等发达”的标志,不如说它是初步现代化的标志。江苏省社科联课题组提出的有关量化标准实际上正是当前国际上一个国家工业化刚刚完成的量化标准。
所以,我认为,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将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分为三类:初步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亦即中等发达国家)和现代化发达国家。初步现代化可以静态地理解为工业化的完成和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以70年代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十项量化标准来衡量是适宜的。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现代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所以动态地看,初步现代化也包涵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达到上述标准的基础上,能够始终追赶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处于现代化行列。中等发达国家是相比较而言的,它是指初步实现现代化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居于中间水准,它高于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而又低于现代化最发达国家。因此,“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根据党的文献和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中等发达国家”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在描述第三步战略目标时同时提出的,其内涵也是一致的。
三、“中等发达国家”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际参照标准
为了更准确地界定上述概念,我们再通过国际比较,探讨可以与其相对应的国际上通用的统计概念。
前文已述及,邓小平在80年代中期完整阐述“三步走”发展战略时,将第三步战略目标确定为“中等发达国家”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并提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的量化标准,这一量化标准是以8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水平为国际参照标准的。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1980年人均收入在410美元及其以下为低收入国家,420~1410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1420~4500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45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可见,从邓小平的最初设想看,中等发达国家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过渡的发展水平。
80年代初期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达到何种程度呢?我们以英格尔斯的现代化国家十项标准来衡量。由于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当时没有关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详细统计数据,我们就以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参照(见下表)。
1980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化实现程度(平均水平)
项目
现代化标准
指标值
实现程度(%)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000美元以上
2760① 92
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12~15%
20~39%39~60
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45%以上 45%以上 100
非农业劳动者比重
70%以上 56%
80
识字人口比重80%以上 65%(1977年数) 81
受高等教育占适龄青年比例
10~15% 11%(1978年数) 100
城市人口比重50%以上 45%以上 90
每个医生服务人口
1000人以下
5840人(1977年数) 17
平均预期寿命
70岁以上
60~69岁86~98
人口自然增长率
1%以下
2.4%
4
资料来源:①系1980年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数,见《1998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②其他数据见《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到1980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尚未达到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十项标准,其中,除了农业占GDP的比重、每个医生服务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差距较大外,其他各项指标实现程度都在80%以上。但是,由于中等收入国家涵盖范围甚广,上中等收入国家与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差距相当大,从人均GNP看,1980年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2760美元,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890美元多870美元。所以,据此推算,在80年代初期,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可以达到或超过英格尔斯所确定的现代化国家基本标准。由此看来,“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在内涵上大体是等同的。
按照《1998/99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在所统计的133个国家和地区中,1997年高收入国家有27个,占所统计国家或地区中的20%,上中等收入国家有21个,占所统计国家和地区的18%,其他国家和地区占62%。所以,从国际位次上分析,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国际上的排序就可以进入全球前50位,所以,将“中等发达国家”与上中等收入国家等同也是比较妥当的。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判定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要根据当时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从经济规模、生活质量、科教水平、综合国力等多项指标综合考察,其中经济指标,特别是人均GDP指标是体现国家地位的重要标志,但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全社会所有要素的整合推动的结果。例如,靠出口石油而暴富的石油输出国的经济情况告诉我们,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不仅不能穷尽中等发达国家的全部含义,而且也不能充分表达其经济内涵。所以,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上中等收入国家等同于中等发达国家。特别是作为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水平落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判定它是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不应仅仅以人均综合GDP来衡量,而应更关注经济和社会整体结构的全面变革和全面进步,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整体提高。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包含着许多不可量化的因素,也由于未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随着世界急剧变革,我国发展的参照系和目标性质都在变化,所以,我们只能从动态地认定、从发展水平上看,“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内涵基本上等同于上中等收入国家。
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时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时,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如何呢?下面,我们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侧面作大致的比较分析。关于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总量,有关学者作了各自的预测。
根据李京文主编的《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一书对1996~2050年中国和有关国家的经济总量的预测,我们可以看到,到205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约153万亿元人民币(以1995年价格计算,下同),按1996年中国官方汇率计算,GDP总量为18.3万亿美元,略低于美国,按1美元=4或1.5元人民币计算,GDP总量都大大高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一位。考虑到汇率法计算对中国GNP总量的低估,可以肯定的是,至21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总量必将列世界第一位,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注:李京文:《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第18页,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沈利生对1996~2050年中国与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系统分析比较也表明,按当年价美元计算,中国在2030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以后,到2050年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GDP为213.2509万亿美元,大约是美国的GDP107.4387万亿美元的将近两倍。(注:沈利生:《1996~2050年中国与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
李成勋也分析指出:西方国家未来55年的实际增长率不会超过20世纪下半叶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比较乐观的估计是在3.0~3.5%之间。据此分析,到205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将达到30~40万亿美元。这样,如果按目前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的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到205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万亿美元。用现行汇率计算进行国际比较所带来的扭曲是明显的,也是国际公认的,而且人民币将不断升值,所以必须采用以下汇率方法调整计算:一是按80年代的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3.15元人民币计算,则为53万亿美元,二是按购买力平价即PPP方法,取目前几种比较有影响的计算结果之平均水平(1美元兑换1.25元人民币)折算,就将达到134万亿美元。(注:李成勋:《1996~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27页,北京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我们认为,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大体上是可信的,届时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赶超发达国家,是完全有可能的。从人均水平看,由于中国到21世纪中叶仍然是人口大国,有大约16亿人口,所以,中国的人均GDP仍然会低于美国、日本等最发达国家。据有关预测,届时中国人均GDP为13.76万亿美元,大约是美国的一半。(注:沈利生:《1996~2050年中国与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按照李京文主编的《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一书对1996~2050年中国人均GDP水平和国际水平的预测方案,将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1:4两种计算方案结合起来再定性分析,我们认为,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经济水平无疑当属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或领先水平。
从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小康社会后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逐步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因此,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将进入同期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按前述李京文和李成勋所主编的论著预测,到2050年,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将达到50~60%,这相当于90年代末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将达到52~60%,这相当于现代典型的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从城市化水平看,可以达到目前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再上新的台阶,预期可以达到同期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较高水平,全国人民可以过上比较富裕的现代化生活。
从综合国力看,到21世纪中叶,中国至少位居世界第2位,堪与美国一争高下。
以上情况表明,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能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前列,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