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展望_农业论文

21世纪初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展望_农业论文

21世纪初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我国农业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现代农业科技将出现超前性、渗透性、竞争性和创新性四大新趋势,在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浪潮冲击下,农业和农业科技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此期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科技进步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状况,结合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面向21世纪,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布局将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为实现我国生产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服务。在这个层次上,主要是组织实施国家和行业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第二个层次,是跟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选准有限目标,集中组织突破,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这个层次是继续推进农业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在这方面,我国除继续保持优势领域外,要在一些新兴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为农业和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储备。第三个层次,是要进一步做好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门、地方资助应用基础研究的组织工作。农业科技工作的这三个层次都将在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为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储备。

从我国国情出发,展望21世纪初,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现代化将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提高土地生产力,这是主攻方向,因为我国人多地少;二是21世纪初,多数农区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仍以劳动密集利用型为主,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但非农产业欠发达;三是十分重视节约各种农业资源,强调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因为我国始终是一个人均资源不丰的国家。

具体地说,围绕以上三个特征,21世纪初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将趋向以下若干方面:

1.开展新的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是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新技术革命。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地推广矮秆、半矮秆、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的小麦和水稻等作物优良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这一农业技术革新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因而被誉为绿色革命。

1990年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次部长会议首次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新的绿色革命,即第二次绿色革命。适应这一世界发展趋势,下世纪初,我国新的绿色革命的主要发展态势是:

坚持以常规技术为主,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在作物种质资源,高产优质抗性育种、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上将取得重大进展和新的突破。其中水稻、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杂交水稻两系法,小麦、棉花、谷子杂种优势利用取得新的突破,率先跃居国际先进水平,使科技进步增产中的份额有新发展,在今后15年内使品种更新换代2~3次,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使良种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份额提高10~15%。

农作物耕作栽培技术将走向科学化和集约化,各种作物的耕作栽培技术将建立在研究其生理生态规律基础上,形成低成本高产高效的综合栽培模式,此外,地膜覆盖、大棚设施以及少耕、免耕、立体种植技术、无土栽培等将在生产中广泛应用。21世纪初的畜禽饲料技术将以实行饲养标准为依据,以配合饲料为中心的标准化、工厂化和集约化。

农用化肥投入量、施用效率、化肥质量将不断提高。各种高浓度、高肥效、低污染的化肥品种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肥料、颗粒或液态肥料、生物性肥料等将应运而生并应用于生产,施肥技术将趋于科学化,特别是以计算机编制最佳施肥技术来提高效率。另外,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将广泛使用,而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将有可能形成“无农药农业”。

根据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需水规律和农田水分循环机理,研究和推广一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使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20%,进一步开发和扩大灌溉面积。

扩大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基因革命”。下世纪初,可用基因工程或细胞融合技术创造奇特的生物新类型或者进行定向性状遗传,组织培养技术可望在许多有经济价值的果树、药材、花卉等作物上进一步扩大利用,并实现产业化。花药培养除已实际应用于水稻、小麦等作物外,将在加速新品种选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新型无害的生长调节剂将促进动植物生长发育;新型生物工程技术将有可能明显提高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使产量成倍增长;家禽胚胎移植技术在奶牛、猪、绵羊等试验基础上,可望加速实用化步伐,形成新的开发产业,胚胎与冷冻保存等胚胎技术将扩大实用规模,使胚胎工厂化成为现实。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将扩大在植物与动物疫病诊断上的实际应用。非豆科作物的生物固氮的突破,将使目前的施肥技术体系发生巨大的变化。

2.向“蓝色革命”进军

所谓“蓝色革命”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向蓝色的海洋乃至内陆水域索取人们所需要的、更多的优质水产品。“蓝色革命”作为一种现代农业技术革命,将拓宽人们的视野,在用好土地的同时,面向广阔的水域,发展集约化养殖、增殖技术与捕捞技术,以挖掘水产资源的巨大潜力,获取大量的优质食物。

下世纪初,养殖技术不断完善,并成为一个新兴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通过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营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我国水产养殖业重点将放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浙、闽及粤桂琼沿岸地区。将建立水产增养殖基地12个。预计利用适宜养殖地段开发滩涂养殖面积390多万亩;改造160多万亩; 开发浅海养殖面积100多万亩。粗略匡算,全部开发后可形成新增生产能力:对虾18万吨,贝类187万吨,藻类14万吨,海珍品近2.5万吨,鱼蟹近8 万吨以及其它多种水产品及名贵水产品。

淡水养殖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围网、网栏、网箱等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技术普及,从品种、饲料、防病、运输、加工及工程建设等实行规模经营。

3.农业工程化技术广泛应用

下世纪初,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农田喷灌、渗灌和滴灌节水灌溉工程,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工程、防风治沙工程等都将发展起来。

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耕、种、管、收、贮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技术,大中城市和商品基地畜禽集约化饲养机械化、半机械化和草原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将取得突破进展和广泛应用。

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技术、新型农业小机具及农用航空喷雾技术的研究,使农业生产中产值、省工、节能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农业遥感技术、原子能综合利用技术、微电子技术在动植物生物控制与管理等方面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4.建立高度技术密集的农业工厂

下世纪初,工厂化农业将形成规模。工厂化农业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武装农业,以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

在经济发展快、投资实力强,而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紧缺的大中城市郊区,将建设一批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融科技开发、工程技术、企业经营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产业。

建立自动管理的蔬菜、花卉工厂和无土栽培工厂。如在蔬菜方面,扩大温室无土栽培生产,主要采用岩棉栽培、袋培、基质水培、营养液膜栽培等方式。温室内的温度、光照、通气、滴(喷)灌、营养液循环等环节,全由计算机进行自动监控和管理,育苗、移栽、收获、清洗、包装等操作将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建立高效率的工厂化养殖业。在畜禽饲养方面,在创造适宜饲养环境、保证饲料营养和防疫病的条件下,猪、鸡、奶牛、肉牛等由分散、低效饲养走向集中、高效的工厂化生产。在鱼贝养殖方面,从苗种生产开始,工业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将日益增多,并形成商品生产的规模。

5.农产品的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

农产品深度与精度加工是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资源产出率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世纪初,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将生产出多样化、优质化、方便化、卫生化等系列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预期将提出主要果蔬贮运保鲜技术和生理变化与环境的关系;提出农畜产品深精加工技术及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出一批新产品和营养保健功能性食品;提出主要农产品质标准和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我国将初步实现粮油加工多样化、专业化、畜产品加工工程化和资源利用综合化、水产品加工精细化和保鲜冷链化和果蔬加工增值化。

6.主要类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世纪初,主要综合试验区形成规模,持续发展。主要类型即东部经济发达区,包括珠江三角洲、杭嘉湖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建成沿海外向型和城郊型农业综合试验区;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包括东北三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和南方中部红黄壤丘陵地区,建成商品型农业综合试验区;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包括北方旱地农业、黄土高原和西南丘陵山区等,建成治理型农业综合试验区。在分析主要类型区农业持续发展限制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包括提高农产品产量、改良农产品品质、节约农业自然资源(土地、水、资源等)、增强农业抗逆性(抗病虫、旱涝灾害等)、提高农产品价值含量(加工、转化等)和减少污染等方面技术,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和相应的科技支持咨询系统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试验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类型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实现食物安全,即增加农产品总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改善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使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标签:;  ;  ;  ;  ;  

21世纪初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展望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