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一分为三”_思维模式论文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一分为三”_思维模式论文

如何正确认识、运用“一分为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认识论文,为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2)02-0083-05

(一)“一分为三”的内涵

1.“一分为三”的要点

(1)“一分为三”是一个哲学命题。我们所研究和阐述的是哲学意义的“一分为三”。 哲学意义的“一分为三”与实证主义的“一分为三”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的。知道一个 苹果切成三块是生活知识,知道数字1中包含有三个相等或不相等的数字是数学方面的 知识,知道原子中包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是物理学方面的知识,知道细胞是由细胞膜 、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核是由细胞核膜、核质和核仁三个部分构成的是生物学方面的 知识等等,这种认识仍然处于实证阶段,而实证总是有限的,实证知识的总和仍然是实 证知识,即使是全部具体科学的总和,也不可能摆脱或冲破实证主义狭隘的樊篱,只有 当其升华为对于普遍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概括时,才真正具有哲学上的意义和价值,才 称得上是科学的规律。

(2)事物普遍是“一分为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人类正确认识活动中最重要 的反映形式。它是在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与事物的存在发展变化紧密相关的事 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又有一般规律或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分。 如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三个基本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属于 一般规律,它概括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共同规律。而相对于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探讨的规律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则是属于特殊规律 。“一分为三”不是只反映某一个领域的特殊的本质联系,而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人类思维运动的最普遍对象、特性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因而是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 一般规律。

(3)“一”为一个事物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将普遍与个别结合起来的特殊。世上没有 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特殊的“一”,此“一”或者彼“一”,都是一个整体的 “一”。它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严格的规定性、严谨的结构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4)“三”为一个事物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一”为一个事物的整体,“三”则为这个 整体所包含的矛盾的三个方面。“一”是“三”存在的前提,“三”是“一”存在的必 然。“一分为三”,三位一体。例如有水的电离这个“一”的存在,就必然有氢离子、 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这个“一”的存在,就必然有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这个“ 三”的存在;溶液有酸碱度这个“一”,就必然有酸性、中性和碱性这个“三”的存在 ;有实数这个“一”的存在,就必然有正数、负数和零这个“三”的存在;有磁铁这个 “一”的存在,就必然有南极、北极和中性的中央部分这个“三”的存在。

(5)三个方面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一分为三”规律认为,事 物是“一分为三”的。一个系统常常包含有三个方面。三个方面常常是互相矛盾、互相 制约和互相转化的。“一”与“三”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的协调的统一的关系。这 种矛盾性表现在:“一”整体的矛盾性;“一”的整体与“三”个局部的矛盾性;“三 ”个方面之间的矛盾性;此“一”与彼“一”之间的矛盾性等等。这种矛盾性的集中统 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

(6)“一分为三”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规律。①任何事物都 由矛盾着的三个方面(部分、类型)构成,这是物质结构稳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物质反 应及其平衡性的必然结果。②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螺旋状式样发展变化的,存在着三种 状态或有三个环节,其中必然存在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也就是最和谐的状态;③“一 分为三”是人类思维的极其普遍的方式,人类的认识顺序总是:“个别性判断——特殊 性判断——普遍性判断”[1](P546~548);“感性——知性——理性”;“实践——认 识——实践”。④“一分为三”是主观与客观相适应而生发的社会形态的科学表现形式 。对于社会的发展,恩格斯曾经深刻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 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 ,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 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 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 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1](P477~478)。在这 里,恩格斯形象地把社会矛盾运动的方式比喻为物理学关于力的合成,指出在事物变化 的一个系统中间事物受到的力即便是方方面面的,但最后都归结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 ,而事物前进的方向是矢量是合力的方向和作用。那么也可以简言之,历史前进的动力 是诸多力量合成的力即合力。

2.“一分为三”的特性

(1)“一分为三”具有客观实在性。“一分为三”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和存在。在我 们的思维定势中,惯用的推演模式常常是“一分为二”。如逻辑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 律。两者所规定状态是理想的状态,或者说是与现实相矛盾的不一致的有差距的。前者 根据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其中一真,推出另一个必假;后者则根据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其中一假,推出另一个必真。其实,这只是一种特殊的个别的状态。客观事物通常存在 着第三种可能性。例如人群中客观地存在着进步的、中间的和落后的三种人,当我们对 一个人的行为作估计时,就不能在进步的或落后的两者之中必居其一,说他不是进步的 ,就是落后的,因为我们并不能排除他当时可能正处于中间状态。事物常常是经过中间 环节(中介、媒体)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如同在生态平衡系统中间,在生产者、消费 者之间必须存在分解者;在生物进化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过渡类型一样的道理。中介 是事物质变的助产士。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固定不变的界限, 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及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 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两类事物的中间形态,如文昌鱼是无脊椎动物,鸭嘴兽是卵生 的哺乳动物,鲨鱼有胎生、卵生、胎卵生的生殖方式,事物存在的形态变化,还有事物 之间的互为中介、互为前提和相互转化的问题等等,也是如此的。因此研究和利用中间 状态、把握状态变化的规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1](P534~536)。

(2)“一分为三”具有普遍的法则性。“一分为三”是广泛适用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的。它不仅是客观规律,同时也是思维规律。一个事物之所以具有某种性质,必然存在 着一定的客观依据,一定为先行于它的各种条件所决定;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必然有 引起它存在的现实原因。没有造成它存在的客观条件的、没有引起它出现的现实原因的 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在人类的长期实践中,经过亿万次的重 复,就逐步地反映到人们的思维中,形成思维规律。即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反映在人 类的思维中,就表现为思维的确定性或者说形成为思维的定势。人们的思维活动不能违 背它。如果违背它,思维就会产生混乱,就不能认识真理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自然界的运动是自在的,没有目的性,一切都处于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自然规律就 是在这种盲目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发挥作用;人类社会的活动,对于单个的社会成员或 者一定数量社会成员组成的社会团体甚至于一定的阶级的一定时期来说,其行为是自为 的,有预谋、有目的、有部署的,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其变化又往往是繁纷复杂的, 社会规律也正是在这繁纷复杂之中发挥作用,并沿着一定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方向和轨道 前进;人的思维也一样,对于个体来说,应该是理性的,其言行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有意识的,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常常又是千奇百怪的,一些人的思维常常因为奇特 得令人瞠目结舌而觉得十分幼稚可笑,思维规律也正是在这形形色色的思维活动之中产 生和发挥作用。

(3)“一分为三”具有鲜明针对性。可以概括说,“一分为三”是研究事物存在及其状 态转化的规律。具体说,“一分为三”是研究事物状态的形成过程、存在形式及其变化 或转化和实现最佳状态条件的规律。如自然界事物存在的状态,物理运动,化学反应, 生物过渡类型;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更替换代;人类思维活动、接人待物、为人 处世、处理问题的“适度”和“中庸”等等。状态的变化是一种正常的变化。杜林曾经 提出过“世界曾经处于一种绝对不发生任何变化的状态”的谬论。恩格斯驳斥这一谬论 时指出:“如果世界曾经处于一种绝对不发生任何变化的状态,那末,它怎么能从这一 状态转到变化呢?绝对没有变化的、而且从来就处于这种状态的东西,不能由它自己去 摆脱这种状态而转入运动和变化。因此,使世界运动的第一次推动一定是从外部、从世 界之外来的。可是大家知道,‘第一次推动’只能代表上帝的另一种说法”[1](P56~1 86)。有人说,除非是静止世界,否则就必定存在状态的运动和变化。其实,静止世界 也是一种状态,物理学认为,静止运动状态是相对于加速运动状态和减速运动状态而独 立存在的匀速运动状态。

(4)“一分为三”具有显著的效用性。理论是实践的。毛泽东曾经说过,规律一旦被人 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无穷无尽的力量。正确地理解、认识和掌握“一分为三”规律 ,并且在运用“一分为三”规律的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于规律的了解,通过不断地挖 掘潜力,拓宽运用空间,提高规律的使用效率,就一定能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 益和目标效益,为人类谋福利。

(二)“一分为三”的运用

“一分为三”作为普遍的客观的规律,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之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功 效,我们应当遵循一些什么样的规则和具有怎样的范围呢?这是我们的研究所应该解决 或者探讨的问题。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理论和实践构成的系统,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寻找和确定结合点, 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结合点的问题,无论是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抑或是 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都有需要获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点或交汇点。一切规律都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即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的。因此正确运用规律是要对事物的存在状 态作出有条件的界定。“一分为三”作为一种“被认识了的必然性”,它的作用在于研 究揭示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变化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一类事物同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研究揭示事物内部整体与局部、事物之间的关系;探讨和确认事物的变化状态,进而创 造条件改变或者转变(包括促进或延缓)事物的某一状态,也可以平衡或稳定在某一(最 佳的)状态。

运用一个规律的第一位的任务是必须准确地把握规律的内涵以及各部分的确切含义, 然后要明了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规则要求。在运用“一分为三”解决实际问题时, 我们应当遵循:一是整体的不矛盾性原则。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运用都应该具有不矛盾 性,都必须符合实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二是事件的必然性原则。有“一”必有“三 ”,“函三为一”;三是各部分的互相排斥的原则。用逻辑学意义表达,在“一”的系 统里,“三”既是相互联系的也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并且它们两两之间互相排斥,其外 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一”的外延。下面我们来讨论在实践中运用“一分为三”的几个 具体例子:

第一,关于全面的系统的立体的认识事物。“一分为三”认为,一切个别的事物,也 都是整体的,是“一分为三”的。每个“一”都是有着其内在的独特的结构、层次和组 分的。都是“一”与“三”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认识事物,处理、 解决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是立体的交叉的相互 比较鉴别的。要变直线的平面的思维为立体的多样性的思维,变两极的极端思维为三分 法思维,以多样性代替单一性,适应繁纷复杂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需求。对 于一维的直线思维来说,要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方面;对于二维的平面思维来说 ,要考虑正反两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三个方面;对于三维立体的思维,要深入地研究“ 一”与“三”的关系、“一”与“二”的关系、“二”与“三”的关系三个方面。譬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抓经济体制改革,抓政治体制改革,还要抓文化 体制改革;不但要抓物质文明,抓精神文明,还要抓制度文明;要始终不渝地实践“三 个代表”。

第二,关于构造动态的和谐的平衡状态。和谐是一种状态。平衡是一种状态。平衡不 是折中、调和,也不是两端之间取平均值,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和表现形式。平衡状态比较起极端状态来说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平衡对于生物学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在生物界中各种不同的结构水平都存在 平衡的机制。有机体内周身经常维持一个内在体液环境,滋育细胞与组织,是细胞与环 境交换物质的介质,以保持适宜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正常条件。人体是一个水的系统,人 在干旱空气中会消耗水分,而又要去寻找和摄取水分作为有机体大量的补偿作用,自然 地防止水分向环境释散。物种种群的平衡是由于在生活环境中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群 落的演替以及达到平衡状态,是因为其中各种群之间向共同方向变化,相互作用,共同 围绕在一个平衡的水平上下调节所造成的。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水平上也有起调节作用的 机制,它控制着有机物质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能量流动,实现生态系统的平 衡。达尔文解释过自然平衡,指出植物、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数量多少的自然平衡 关系。食肉动物数量过多,它们很快就耗尽了它们的食物,而死于饥饿;作为食物的植 物和食草动物随之增加。食物关系之间某一环节数量多少的明显变动,都将影响其它环 节的变化。

第三,关于存在状态的转变。任何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改变条件必然相应地引 起物质状态的变化。 事物存在的方式,运动的状态,变化的轨迹等等,都是可以认识、掌握并通过改变内 在的或外在的条件予以调整,如加速或延缓、推迟反应的。下面以化学平衡说明之。化 学反应一般是可逆的通常存在三种反应状态:一种是正反应状态,一种是逆反应状态, 一种是平衡状态。但各种化学反应的可逆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如水煤气中的一氧化碳 在高温下和水蒸气作用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其可逆性比较大,而相比之下,银 、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的反应的可逆性就比较小,它的正反应占有绝对优势。但 当条件一定时,主要是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条件一定时,经过一段时间,正反 应和逆反应的速度终归会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也不会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整个系统趋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当 外界条件一经改变,由于它们对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速度有不同的影响,因而使可逆反应 从暂时的平衡变为不平衡,当外界条件重新固定之后,可逆反应又处于一个适应新条件 下的暂时的平衡状态。所以说,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可逆反应就从一种平衡状态向着另一 种平衡状态转化。在化学工业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常常通过改变化学反应条件而 改变可逆反应的速度和转化率以达到提高生产经济效益的目标。如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对反应后分子数减少的气体反应增加总压力,防止催化剂“中毒”提高使用寿命等等。

第四,关于最佳状态的确认与“适度”的关系。在过去的研究中,不少人提出过“度 ”、“关节点”或“临界点”等等类似的紧密相连又互相区别的一些概念,并且把它们 与物质的质、量等范畴相联系进行讨论。这是一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着重大意义的事 情。归纳起来,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1)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 的总量,关节点是指两个不同质态的事物间的界限,它是质所容纳的量的界限。度和关 节点之间是整体和整体边缘的关系,是质的总量和它的极限的关系。黑格尔认为,质肯 定了存在,量否定了质,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关节点是事物质变的突破点。(2)质与量 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的结果,在一个完整的发展 过程中,总会在一个点上开始,到一个点上结束。这两个点则分别是度的起点和终点。 (3)度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只有整体之中才会有“度”的位置。度是一个点,也是一 个区间,它是由无穷多个小点构成。无穷多个点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度。(4)度是时间与 空间的统一。度是质在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一定质所规定的量的活动范围。这样 的“度”正是我们所需要所追求的一种适宜的恰当的“状态”,是事物“一分为三”地 存在发展变化的最佳状态,能在实践中达到最佳效果的最佳状态。例如炼钢,碳含量小 于0.1%炼出来的是熟铁,碳含量大于1.7%炼出来的是生铁,只有使碳含量控制在二者之 间,使碳含量适度,才会炼出钢来。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能“过”也不 能“不及”。一定的质只能在一定度的范围才能产生和存在。因此我们所追求的最佳状 态就是适度。

在科学实验中,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常常忽略一些因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因素的 研究上。当被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是变化的,而其它的因素都 是保持不变时,那么这个惟一变化着的因素便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这种原因与 结果的同变的现象有三种情形:可能是同向的,如成正比例关系;也可能是异向的,如 成反比例关系;还可能是既同向又异向的,如先成正比例后成反比例关系。对于科学研 究来说,必须找出这种同向转化为异向变化的转折界限或转折点,才能认清存在于因与 果之间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解决生产与实践的问题。如农作物施肥,在一定的限度内 ,多施肥会引起增产;可是当超过这个合适的限度,就会逐步造成减产。科学实验的目 的就是要找出这个合适的限度。这个合适的限度也就是最佳状态。

认识总是发展的。一则因为自然界存在着人们尚未发现或认识的事物;一则因为认识 的局限性和阶段性的制约;一则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还在不断地产生新的事物和类型 。认识是没有极限的没有尽头的,是永无止境的。即使是对规律本身的认识也不例外。 20世纪60年代末,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新型天体——脉冲星,也称为中子星 。它能发射出短促而稳定的周期性脉冲。它是一种非常小的天体,具有难以置信的超高 温、超高密、超高压、超强磁场的“极端”的物理条件。它是恒星演化进入晚期阶段的 产物,由于外壳爆炸,内核坍缩,在恒星内核中产生了极大的挤压力,把原子外围的电 子都“挤压”到原子核内,于是电子所带的阴电荷和原子核里质子所带的阳电荷中和而 形成中子,整个星体都是由紧密挤压在一起的中子构成的。原来由电子、质子、中子构 成的原子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结构,也就是中子体。还有一分为二的情况 也是这样的。例如二分法。人为地把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划分为正反两个概念。这与客观 存在是有差异的。原子衍变为中子体抑或其它,不再是“一分为三”地存在了?这些在 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收稿日期:2001-11-30

标签:;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一分为三”_思维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