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高考复习中渗透学法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法论文,高考复习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是我省进行“3+X”高考改革试验的头一年,已停考四年的地理又恢复了高考。据笔者对国家考试命题中心’98年地理高考样题和’94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的分析,’99年地理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加强,思考型、能力型的内容或题型出现的频率将有所增加。例如:’94年与’98年地理高考试题中都有13道读图分析或选择题,但只有两道题的图在课本上出现过,其他11道题都是根据课本知识点设计的新图。这些图设计新颖、灵活、多样,应用性强,能力要求高,不只是提供简单、具体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直接回答地理成因、特点、规律,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比较和分析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或是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学生无法在课本上找到直接的答案,必须具备完整的地理知识,掌握知识要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具备各种解题能力,才能再现课本中原有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考试说明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可以采取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教师要在复习中结合教学内容,把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摹仿教师的思路、技巧、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形成适合学生自己实际的地理复习方法。
一、指导学生整理归纳,编织知识网络
地理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教师不要重复学过的内容,而应以每章为单元,或以地理要素为专题,指导学生对照考试说明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记忆、巩固,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教师应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的考点,以此为依据教给学生概括归纳,整理纲要的方法。如复习“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一章时,最后形成以下的知识网络:
概念及分类基本特征
(种类、数量、构成、分布、现状)
┌可再生五性:①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自然资源─┤
②相关性
└非可再生
③有限性和可利用性
┌耕地 我国土地(三多三少):
│林地 ①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土地资源─┤草地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滩涂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多,人均占有数
│沼泽量较少
└建筑用地 ④耕地分布不均,不断减少
┌森林 我国森林
│ ①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
生物资源─┤草场 ②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
│ ③地区分布不均(三大林区)
└动植物④破坏严重
我国矿产
①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有色 ②贫矿多,富矿少
┌金属─┤ ③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
矿产资源─┤ └黑色 ④分布不均
└非金属⑤形势严峻
我国水资源(四多四少)
①江河径流量多(世界第六),人均量少
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利资源
③夏秋多,冬春少,年变率大
│
④用水紧张(原因)
水资源─┤水力资源
我国水能资源
│
①世界第一:理论6.8(可开发3.8 )亿
└(水能) 千瓦
②西南、中南、西北多
③开发利用少(9.5%)
概念及分类利用保护对策
(针对特征)
┌可再生
对可再生资源:保护和促进更新,充分
自然资源─┤ 利用
└非可再生 对非可再生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
代替品
┌耕地 一个核心: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林地 一项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
土地资源─┤草地 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滩涂 两个措施:
│沼泽 ①节约用地,少占农田
└建筑用地 ②扩大耕地面积与提高单位面积产是相结
合
┌森林 森林法('84年)主要内容
│ ①保护森林,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生物资源─┤草场 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 目标:覆盖率提高到30%,每个公民每年
└动植物
植3棵~5棵树
┌有色 立足贫矿,防止采富弃贫
┌金属─┤ 防止只采一种,加强技术研究
矿产资源─┤ └黑色 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
└非金属
┌水利资源 节约用水
│ 跨流域调水
水资源─┤水力资源 建水利工程
│ 大力开发
└(水能)重点开发
充分利用
二、指导学生掌握地理概念,善于记忆,善于区别
地理概念是构成地理知识的基点。每道地理高考题都是由一个个地理概念组合而成的。在地理复习中,可通过以下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地理概念:
1.理解地理概念的含义,形成准确的地理概念。例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各有什么特征?”一题中包含了三个概念:第一个是自然带的概念,第二个是气候的概念,第三个是植被的概念。教师应讲清其不同的内涵,指导学生根据每个概念的含义准确地答出其特征。
2.掌握浓缩概念的方法,利于记忆。浓缩概念的方法,就是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例如:“一些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就是矿产。”可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有用矿物、富集、利用,矿产的概念也就容易记住了。
3.弄清概念的层次或关系,把概念串联起来记忆。
例如:复习高中地理第四章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区分“地壳的变动和地壳运动”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应把与其相关的概念串联起来:
┌背斜
┌褶皱┤
┌水平运动┐ 地质│└向斜
┌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 构造│┌地垒
│ └断层┤
│└地堑
┌内│┌侵入
│力┤岩浆活动┤
│作│└喷出(火山)
│用│变质作用
地 地│ └地震
壳 质┤ ┌风化作用
的←作│外│侵蚀作用
变 用│力┤搬运作用
动│作│堆积作用
└用└固结成岩作用
4.注意把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抓住各自的本质特征加以区别,增强记忆。例如:“地壳与岩石圈”,前者是莫霍面以上,后者是软流层以上;“时区与区时”,前者是空间概念,后者是时间概念。
5.注意把对立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对称记忆。例如:“冷气团和暖气团”、“冬季风和夏季风”、“内流河和外流河”等。学生只要记住其一,便可推出其二,提高记忆的效率。
三、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技巧,提高读图分析能力,熟练地掌握图文互变的方法
地理高考题中,读图分析题所占比重很大,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技巧,提高其读图分析能力呢?
1.对地图知识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并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初中教材中的地图部分只是地图的基础知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把地图的类型及特点、各类图像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介绍给学生,并精选一批有代表性的读图题作为例题。如教学生读等值线图,应先教读图步骤:一看极端值的大小,二看弯曲方向,三看疏密程度,再教判断等值线的基本原则。教学生分析统计图表时,一读图名,二读图例,三读坐标,四读数据,五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
2.培养学生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指导学生把考试说明中所有与图相关的知识,都落实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互变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复习长江、黄河时,利用板图把河流概况及水文特征都附在图上,边讲边画并要求学生跟着画。经常训练,学生自然会养成画图的习惯。
3.教给学生图文变换的方法,着重培养读图分析能力。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精心挑选和设计读图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变换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原图之后,可通过变换图形,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可结合讲评课教给学生读图分析的思路,还可以布置学生经常做图文变换的练习。
四、指导学生比较分析,提高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比较法是地理高考复习中最常见的方法,在整理知识、记忆知识、评讲试题时常常要运用它。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比较法时,关键是指导学生确定比较项目,教给学生确定比较项目的具体办法并作出示范,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反复运用。例如:“比较撒哈拉以北和以南的非洲在气候、植被、资源、人种等方面的差异”;“比较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发展方向的异同”。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不同章节、不同教材、不同学科、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进行横向比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指导学生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复习质量
学生在考试时失分的原因不一,有的粗心,有的概念不清,有的读图能力差,有的记忆不牢,有的回答不准确。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查漏补缺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必须用红笔在试卷上纠正自己的错漏;其次,教学生分析错漏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实施“3+X”高考试验后,地理考生人数少,差生多,有其不利的一面。但地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教学的针对性加强,反倒更有利于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复习的质量。如对程度好的学生,其查漏补缺主要在审题和答题的准确性方面,使他们通过查漏补缺,能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程度中等的学生,主要补能力和技巧方面的不足;对漏缺太多的学生,不可能什么都补,教师应指导他们补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最基本的读图技能。
六、指导学生掌握答题的技巧,学会考试
高考复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其复习阶段的三大主要工作(整理知识、记忆知识、做练习题)无不是为高考服务的,但复习好不等于能考好。因此,教师应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后期的强化训练中,指导学生怎样答好题。要把答题的步骤、答题的技巧、答题的策略、审题和检查的方法教给学生,要通过讲评试卷,把考试的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讲评选择题时,要训练学生先看清题干的要求,根据题干的已知条件推出未知条件,或根据题干确定知识要点,再对选项进行筛选,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应考方法,学会考试。高考前,教师可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教给学生处理心理障碍和考试中突发事件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