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政策效果评价及消费市场趋势展望_银行存款论文

扩大消费政策效果评价及消费市场趋势展望_银行存款论文

扩大消费政策效果评价与消费市场走势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走势论文,效果论文,评价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8年的投资启动到1999年的投资、消费双重启动,再到2000年“三驾马车”并驾驰骋,中国启动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逐步显现其效应。1999年下半年消费品市场有所回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党和政府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2000年经济工作的五项主要任务之一,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政策取向得以强调,2000年消费品市场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支持下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一、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主要政策

1998年,经济运行中最感棘手的问题是消费偏淡和出口下降,据统计1998年出口0.5%的增长率对GDP的贡献微乎其微,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61.3%, 形成投资需求独木擎天的局面。为此,1999年从开始至年尾,举国上下殚精竭虑地启动消费需求,国家陆续制定和出台了各种刺激消费的新政策:

1.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品种,促进和规范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3 月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要求各有关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并决定从1999年起,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4 月份扩大消费信贷后,9月份工行又推出6类个人消费信贷新品种等等。

2.第7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促进居民改变储蓄—消费比例。6月10日央行第七次降息,为了促进消费,存款利率的降幅加大, 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降至2.25%,活期存款利率更突破了1%的心理线, 降至0.99%。经过中央银行连续7次降息后,一年期存、 贷款利率分别下降约80%和50%,利率水平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3.征收利息税,刺激储蓄资金向消费品市场分流。8月底, 国家出台了关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税的实施办法,按照规定,11月1 日开始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率为20%,这样,储蓄存款的收益进一步降低,一年期整存整取的收益率下降至1.8%。

4.9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 加大力度支持个人购房。

5.增加城镇部分居民的收入,为活跃消费品市场创造收入条件。从7月1日起,国家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三条社会保障线的水平提高30%,同时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这些措施使全国8400多万人受益,为扩大消费创造了条件。据测算,下半年仅中央财政就要增加支出540亿元左右。

6.扩大高校招生,满足居民教育消费需求。今年,国家决定高等教育在原定招生计划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33.1万人,使全国的招生规模扩大至153.7万人。

7.增加节假日,为假日消费创造条件。1999年9 月末国务院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作了修订,全国法定节日放假时间由7 天增加到10天,为促进假日消费创造条件。

8.在各主要大城市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减免个人住房交易中的有关税费,推动房地产市场回升。

9.各级政府部门开始清理和取消在通货膨胀期间出台的抑制消费需求的过时政策。有些地区还出台了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

10.在2000年的投资导向上, 鼓励多开工与人民生活消费有关的投资项目,如城乡居民用电的电网改造、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

二、从1999年经济运行看扩大消费政策的积极效应

消费需求,从数量上看,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是三大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从社会再生产的循环看,它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投资需求其实只是消费的派生需求。因此,近年来国内外人士特别关注中国消费市场的动向。甚至有许多人认为,中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能否真正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看消费需求能否被有效启动,因为,消费品市场的“热度”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率的数字,更反映出一国居民的“人气”。美国和日本的居民消费“热度”倒的确有点“人气”指标的味道。

从1999年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看,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较长时间回落后,于1999年9月开始稳步回升,消费品市场下半年明显回暖, 这些情况表明,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都对启动居民消费产生了积极作用,有些政策的作用非常明显,这主要表现在:

1.下半年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增幅由降转升。1999年初,消费品零售市场一过春节销售旺季,淡季特征比往年明显, 市场销售增长率由2月份的10.6%下滑至3月份的5.8%,4-8月份消费品零售市场增幅一直在5.3%-6%之间低位徘徊。而1998年4-8月的市场增幅在6.6%-9.3%,1999年1-8月份消费品市场累计零售总额增长6.3%,比1998年1-8月份的7.35%低了整整1个百分点。9 月份国家集中出台了提高居民收入、增加节假日、征收利息税等一系列刺激消费市场的政策措施,10月份市场销售总额增幅由上月的6.6%提高到8.2%,提高了1.6 个百分点,增幅超过上年同月,11月份继续保持7.8%的较高增长率, 增幅再次超过上年同月(见表1 )。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31140 亿元,比上年增长6.8%,增幅与上年持平;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0%,略高于上年。从全年市场销售增长率的先降后升可以看出,下半年消费品市场的表现主要是政府启动消费政策的结果。

表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增长率(%)

月份 12345678

9

10

11

12

1999 5.9 10.6 5.8 5.7 5.3 5.4 5.6 6.0 6.6 8.2 7.8 8.2

1998 12.9 6.0 6.4 6.6 6.8 6.8 8.1 9.3 7.0 7.6 7.4 8.7

2.居民储蓄增幅开始回落, 为活跃消费市场增加了有利因素。 从1996年 5月至1999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连续7 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1999年,随着央行第七次降息及证券市场“5.19”行情的悄然发动,从6月份开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急剧减缓,6月份,全国储蓄存款仅增加206亿元,7月份则出现了负增长。从7月初到11月末,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只增长了12亿元,与前5个月的5600亿元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决定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税后的10月份,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更出现了负增长94亿元的局面。11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当月净减85亿元(上年同月为增加695 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当月净减365 亿元。实际上,从1996年央行第一次降息以来,储蓄存款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1995年为37.7%,1996年为29.9%,1997年为20.1%,1998年为17.1,到去年则已降至12.5%以内。可以发现,前6 次储蓄利率下调的政策效应累积和第 7次降息突破人们的心理防线,降息政策的边际效应越来越明显。在公布恢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后的8月份,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7% 的居民仍旧有提高储蓄水平的愿望,33.7%的居民愿意继续维持储蓄水平,而多达39.3%的居民在考虑降低储蓄水平。虽然居民储蓄愿意下降并不直接等于消费愿意上升,但毕竟为活跃消费品市场提供了有利因素,而下半年储蓄减少与消费品市场有所回暖并不是偶然巧合。

3.扩大高校招生、增加节假日等政策效果明显。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我国城市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增长速度为年均20%左右。 在居民储蓄中, “为子女上大学作准备”的储蓄动机所占比重为44%,明显高于养老和购房的储蓄动机(分别为38.4%和20.3%)。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5月底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81 %的城市居民认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看法,60%的人表示举债也在所不惜。教育消费成为1999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去年,国家决定高等教育在原定招生计划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33.1万人。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于挖掘教育潜力,刺激教育消费,吸收居民收入直接投向教育市场。从现在的培养成本上看,一个在校大学生每年的正常支出大体上接近 1万元。去年扩招30万人,一年就可增加教育消费30个亿。[1]增加节假日的决定在去年国庆节前公布, 对刺激国庆节的假日消费立即见效。假日期间,旅游餐饮业火爆,餐饮业当月增长达15.5%。据旅游部门初步调查测算,10月1日至7日,全国居民外出国内旅游的人数约有4000万人次,旅游花费约为141亿元。10 月份城市商业景气指数上升了0.7点。[2]

三、当前消费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看到扩大消费政策取得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冷静全面分析当前的消费品市场形势。总体上说,1999年扩大消费的这些政策措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1997年下半年以来消费品市场需求不足、供大于求的基本状况,1999年下半年市场回暖的迹象是否表示消费品市场趋势的转折性变化仍有待观察。当前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跌幅比上年加深,表明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仍很严重。自1997年10月至1999年末,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已经连续26个月负增长,预计1999年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2.9%,比上年2.6%的跌幅加深0.3个百分点;从月度数据变化看,1999 年下半年扩大消费政策陆续出台后,7-11月商品零售价格下降幅度在2.6%-2.8 %之间徘徊,比3-6月份的下降幅度略有收窄(详见表2)。 但由于政策因素刺激的消费需求扩大幅度尚不足以改变供求格局,另外政策因素传导到滞后的价格指标存在一定时滞,下半年价格走势没有出现明显的回升迹象,消费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仍很严重。

表21998-1999年月度商品零售价格下降幅度(%)

月份 1

2

34

5

6

1998

-1.5-1.9-1.2 -2.1-2.7 -3.0

1999

-2.8-2.8-3.2 -3.5-3.5 -3.4

月份7 8

9 101112

1998

-3.2

-3.3

-3.3-2.9 -2.8 -2.7

1999

-2.6

-2.6

-2.8-2.6 -2.8

2.各项刺激消费的政策未使消费品市场销售总额大幅增加,消费者

仍处于持币观望状态。1999年下半年仅中央财政就为启动消费增加支出540亿元, 银行降息和恢复征收利息税等政策使居民储蓄少增加上千亿元,消费品市场外围资金条件相当宽松,但消费者大多数处于持币观望状态,并没有大规模进入市场购物。1999年全年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增长6.8%,比上半年的6.3%提高0.5个百分点。1998 年消费品零售市场总规模为29152.5亿元,增长率提高0.5个百分点,相当于零售总额增加150亿元左右,除旅游和教育消费有所增加外, 房地产市场和私人购车市场没有明显变化,这些情况说明扩大消费的政策投入主要在1999年下半年出台,政策效应在当年直接实现不多。但各种市场调查表明,这些政策出台后城镇居民对收入的预期有所改善,从大量储蓄到持币观望状态,再到谨慎购物的变化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更需要加大政策力度,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预期。

3.城乡消费品市场冷暖“温差”较大, 开拓农村市场任重道远。 1999年扩大消费需求的系列政策中,对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城市消费环境的政策较多,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政策仅限于降低农民负担、农村电网改造等,政策措施相对较弱,加上农产品连续几年大丰收使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在1999年更加突出,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预计全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5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3%, 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05元,实际增长4%左右, 增幅不及城镇居民的一半。受政策、收入等因素影响,1999年城乡消费品市场冷暖“温差”较大,1-11月份累计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6.9%,但县及县以下零售市场增长率仅为6.3%,相差0.6个百分点。

四、2000年消费品市场形势展望

从1999年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扩大消费政策开始发挥作用,下半年消费品市场回暖的苗头已有所显现。1999年在外贸顺差减少、投资增长率比上年回落的形势下,全年经济增长率能达到7.1%,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有所提高,对完成年初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功不可没。

2000年有利于消费品市场继续回暖的主要因素有:

1.2000年扩大内需仍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主旋律,政府仍将致力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消费的政策要充分发挥作用,要求这一政策有连续性、稳定性,坚持数年才能见明显成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2000年经济工作的五项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要关心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强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程度。”据观察,将改善人民生活列为当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一在近十年中不多见,足以看出近期党和政府对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收入、消费问题十分重视。2000年消费品市场的宏观政策环境会相当有利。

2.投资与出口保持高增长,将对消费需求产生有利影响。根据国内外经济专家预测,2000年世界经济环境趋好,据估计,全球GDP 增长将由去年的3%提高到3.5%,世界贸易增长由近两年的4%上升到6 %至7%,这将为中国扩大出口创造一个比前两年更好一些的条件。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受出口拉动将纷纷加速,出口增加意味着沿海地区居民收入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带动沿海消费品市场转旺。新的一年中,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外资金投向西部地区的各种大型投资项目,一批新开工项目在西部上马,西部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经验,固定资产投资中的40%的资金会转化为职工收入,如果说,沿海是出口拉动消费,西部则将是投资拉动消费。

2000年也存在一些对消费品市场增长不利的因素: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使一部分消费者产生商品降价预期心理。由于中国可能在2000年年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一阶段的媒介宣传上侧重宣传加入WTO对中国消费者有利的一面, 使许多消费者产生加入WTO后许多商品会降价,因而作出推迟消费的决策, 这对汽车和许多进口商品的市场销售影响较大。

2.社会保障等长期性制度变迁因素当前对消费品市场仍是消极影响为主。虽然社会保障等长期性制度变迁对解除居民消费生活的后顾之忧是长期利好因素,但当前这些制度变革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新的制度没有被广大消费者了解和认同,因而影响居民的即期消费。

3.增加农民收入缺乏有力措施。虽然大家一致认识到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性,也提出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但在农产品价格走低、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仍在探索中,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因此开拓农村市场在2000年仍难度较大。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2000年消费品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如果继续坚持扩大消费的政策取向,在社会保障等长期性制度变革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让消费者对改革后的社会保障负担和利益有充分的理解,消费者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进一步改善,2000年消费品市场将继续稳中转旺,全年可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00亿元,名义增长8%,高于1999年6.8%的增长率。由于2000年物价降幅缩小,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将低于1999年10%的幅度。

标签:;  ;  ;  ;  

扩大消费政策效果评价及消费市场趋势展望_银行存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