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剩余储量开发策略研究

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剩余储量开发策略研究

皮蔚峰[1]2004年在《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剩余储量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于1983年开始投入开发,分布在大庆长垣东南部,主要开采“叁低”油藏,即丰度低、渗透率低、产量低。目前管辖宋芳屯、升平、徐家围子、永乐、肇州和卫星六个油田,探明含油面积889.6km~2,地质储量33514×10~4t;动用含油面积317.7km~2、地质储量11747×10~4t。剩余地质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65%。作为子公司形式的采油厂,如果大量储量得不到开发,很难申请到下步勘探投资,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在剩余储量中,大部分为低丰度和特低渗透油层,在常规开采方式下,这些储量开发经济效益很差,达不到行业标准。 因此,找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具有经济效益的开发策略,是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本论文在综合分析目前开采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外围东部油层的具体特点,提出几种新的开采模式,并对这几种模式进行分析评价,尝试找出不同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下的一些针对性非常强的开采模式,使这些低丰度和特低渗透的剩余储量得到有效的动用,降低油田产量递减速度,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首先对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用SWOT方法分折了第八采油厂的运营环境,在企业生存发展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明晰化之后,重点对第八采油厂的油藏开发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推导出产量预测模型,并对成本的增长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FoxPro软件建立开发策略评价模型;最后利用评价模型对剩余储量开发策略进行分析对比,并对第八采油厂中期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聂校辉[2]2005年在《经济界限在葡萄花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新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加入WTO的挑战,中国石油工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以壳牌、埃克森等几家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石油公司已进入中国的油气开发市场。我国的原油价格与国际并轨后,国际油价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大庆油田的开发效益,也直接考验着大庆油田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油田开发规律决定随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油田的产量逐渐下降,含水上升,产液量增加,油田的生产成本上升。葡萄花油田作为大庆油田的一个采油厂,其原油操作成本在大庆油田各采油厂中是较高的,影响了葡萄花油田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如何实现经济有效开发,采取何种技术、经济及管理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开采成本,提高油田整体开发经济效益,是油田生产管理中极为关注,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系统观点出发,对葡萄花油田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经济界限、经济效益等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影响油田开发经济界限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葡萄花油田的开发实际,分析确定了临界产量界限模型、投资界限模型、成本界限模型、单井无效产量经济界限模型。通过在对葡萄花油田开发投资构成和成本构成进行系统分析,将上述模型应用于葡萄花油田开发经济界限的测算与评价中,从产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角度确定了葡萄花油田的经济界限。并对单井经济效益对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油田开发经济效益对策建议,为低渗透薄油层的油田开发与管理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其研究成果不仅对葡萄花油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而且对于石油开采企业降低成本、实施现代管理、提高油田开发决策水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张皓[3]2010年在《大庆萨南油田南四区东部叁类油层聚驱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依据逐步完善的聚驱开发理论和实践经验,综合运用石油地质、测井等理论知识以及叁维构造建模和储层精细描述技术,针对萨南油田南四区以南地区叁类油层在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进行聚驱开发适应性研究。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精细地质、剩余油和数值模拟研究,以沉积单元为基础进行优化层系组合和开发次序,减小油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研究确定合理井距,确保聚驱开发控制程度和开发效果;在统计分析取芯井的渗透率资料和开展室内驱油实验基础上,依据试验区的油层连通和储量控制程度,对聚合物的分子量、聚合物用量、注入速度和注入浓粘度等注入参数进行选择优化,确保聚驱开发效益最大化;根据注聚后的压力升幅和产出情况,及时跟踪调整注入速度和聚合物的分子量,分析叁类油层压力驱动体系的建立情况,并探索、优化配套挖潜措施,实现叁类油层聚驱开发适应性的研究;采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叁类油层试验区地质模型,分别对水、聚驱开发效果进行预测,并依据投入、产出的特点,综合评价叁类油层聚驱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谢其山[4]2006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补偿费计征研究》文中提出石油资源补偿费征收与石油资源开采采收率挂钩,促进石油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目的。经过区内外调查、对比,坚持以《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为依据,结合准噶尔盆地油田实际,制定石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方案:1、采收率系数减缴方案;2、成本分析的减缴方案。通过对四大油田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本论文提出石油矿产资源补偿费减缴方案具有以下实用性和创新性:(1)采收率系数减缴方案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50号)第五条规定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征公式相衔接。符合国家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规定。(2)采收率系数减缴方案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不需要对每个油田具体征收,可以一个油藏类型进行征收。(3)采收率系数减缴方案完全符合准噶尔盆地六种油藏类型。鼓励油田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努力提高资源采收率,充分利用矿产资源。(4)成本分析的减缴方案完全符合《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50号)第十叁条规定精神,鼓励油田企业开采难采油藏,开采成本高的油藏,充分合理利用石油资源。本论文制定的石油矿产资源补偿费减缴方案符合《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50号)精神,弥补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50号)对石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方面的不足。制定的石油矿产资源补偿费减缴方案,经过严格测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符合准噶尔盆地各类油藏具体情况,可比性强,与全国各大油田相比,有高有低,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张世一[5]2014年在《朝阳沟油田翻188-122区块开发布井方案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大庆油田是我国第一大油田,从发现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已经进入了高含水的后期,油水分布关系情况零散、复杂、多变,剩余油的勘探和开发愈发困难。在能源危机的大环境下,稳产是当务之急,所以对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进行更进一步深度合理的开发显得势在必行。大庆外围油田断层密集、砂体规模小、油水分布复杂,目前国内对于低渗透油藏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并不十分成熟。在机理性方面,对特低渗透油田开发也还没有能够很好解决问题的成熟、成型理论出现。如何对井网进行合理的加密,提高低渗透、超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显得至关重要。朝阳沟油田是大庆外围开发最早的特低渗透油藏。本文以区块沉积相研究、井震结合预测砂体技术研究,构造等地质特征的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区块的试油成果和临近已开发区产能动态情况,以及邻近北部已动用区块的开发效果及超前注水技术的应用,根据区块砂体的规模及走向和人工裂缝发育情况,通过油藏工程计算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确定了合理井网方式、井排距,进而能够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实现区块经济有效开发。本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选了储层物性好、油层发育、试油产量高的翻188-122区块进行了开发布井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对109口开发井进行井位布署。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时为以后开发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宋茹娥[6]2011年在《杏北油田厚油层强碱叁元复合驱后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庆油田叁元复合驱技术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室内和矿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叁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8个百分点以上,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以上。大庆油田通过二十多年刻苦攻关,从室内研究进入先导性矿场试验,实现了强碱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国产化和规模化生产,基本形成了强碱叁元复合驱配套技术。近年来的检查井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平面、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的影响,河道砂内仍有近27%的厚度未水洗,为了保持油田稳产,有必要加大强碱叁元复合驱的推广和应用力度。进一步研究驱油效果,本文利用油水井动态数据、取心井、监测、新钻井电测曲线解释等资料,对比水驱和叁元后的岩心监测资料变化和动用情况,分析油层物性变化和剩余油分布,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剩余油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注采不完善井区及河间砂、废弃河道部位、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厚油层或层内夹层的顶部。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加深了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强碱叁元复合驱驱油的认识,为挖潜剩余油提供理论依据,加快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为大庆油田叁次采油提供技术储备。

杨文升[7]2009年在《油气田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气田建设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大动脉。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尤为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所以如何使油田工程建设及开采运行等实现最大效率,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目前,油气田产能建设的后评价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它可以将油气田产能建设的立项决策、建设实施、生产经营、项目影响和持续性等进行汇总分析,对油田项目总体上的好坏进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供改进意见,并为以后油田项目建设提供借鉴意义。本文在大量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油田开发建设项目后评价概念,提出了油田开发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框架,重点研究了各阶段后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奠定了油田开发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所建立的理论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后评价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概括,并分析阐述了油气田产能建设后评价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后评价工作开展的比较晚,还没能形成完善的后评价体系,针对油气田产能建设自身特点,制定一套现实可行的方法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油田开发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框架。其次,系统地构筑了油气田产能建设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指出油气田产能建设后评价包括油气田产能建设前期工作后评价、油气藏地质工程后评价、钻井工程后评价、采油工程后评价、地面工程后评价、经济效益后评价、环境影响与可持续性后评价和综合后评价八大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油气田产能建设不同建设阶段的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为油气田产能建设后评价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第叁,本文各章分别围绕各个阶段的特点,界定了各阶段后评价的概念和研究意义,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及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并确定了主要指标和权重系数,使各阶段后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第四,进行油气田产能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筛选重要影响因子,建立综合后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成功度法有效结合,构建成功度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框架。最后,结合综合后评价指标体系和成功度模糊综合评价,对大庆萨中油田南一区产能建设项目进行了综合后评价的实证研究,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

吴艳菊, 龙涛, 马驰[8]2004年在《曲流河道砂体内部结构单元划分方法及建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聚合物驱后河道砂体内部仍有40-50%的储量没有采出,而目前对剩余油的认识又不能完全满足河道砂内部剩余油定量描述的需要,开展了《道砂体内部结构单元划分方法及建模技术研究》。本文以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岩心资料、密井网测井资料等建立的曲流河道砂体地质知识库为依据,研究了曲流河道砂体内部级序界面的识别和划分方法,并对井间曲流河道砂体内部级序界面展布规律及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基于结构单元的曲流河道砂体叁维定量描述技术路线,实现了曲流河道砂体内部结构单元级储层非均质叁维可视化。并将该方法应用到萨中开发区北一二排西部主力油层结构单元级叁维地质模型中,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提高主力油层聚驱后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王培亮[9]2017年在《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系统问题及优化》文中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的石油产业中,大庆油田属于领先企业,负责企业经营和油气开发,不仅承担着经济任务,还肩负着社会使命和政治使命。对于大庆油田而言,其采油工程系统涉及到比较广泛的研究内容,其作为一个庞大且系统的工程,拥有多个研究探索领域。本文主要分析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希望对优化采油工程系统提供帮助。

苏延昌[10]2012年在《喇嘛甸油田北东一区萨叁组储层精细研究及其在聚合物驱油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喇嘛甸油田1996年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目前油田综合含已经达到94.68%。由于储层层间、平面及层内复杂的非均质性,水驱挖潜难度逐步增大,开发效益逐步变差。为挖潜特高含水期高度分散的剩余油,开展了对储层沉积特征、砂体建筑结构、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的精细描述研究。本文选择了喇嘛甸油田北东一区二类油层萨Ⅲ组储层作为油田聚驱接替潜力区,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利用成因层序旋回划分与追踪对比方法,将目的层划分为6个稳定分布的沉积单元。依据现代沉积学理论及各类河型沉积模式的成因单砂体相带边界预测方法,将各成因单元砂体沉积特征分为叁类:大型曲流河沉积、大型宽带状低弯度河流沉积、中-小型分流河道沉积。利用岩心分析、聚驱加密后的水淹层解释成果及注水井吸水剖面等静动态资料结合的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内部界面分布模式,喇嘛甸油田厚油层砂体内部四级结构界面具有层状、波状及斜列叁种分布模式。利用层次界面分析原理研究了厚油层结构单元的解剖方法,揭示了河道砂体内部结构非均质特征,结构单元间具有分层、迭加、切迭、镶嵌、底托及悬挂6种组合方式。依据研究区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建立了北东块一区沉积微相模型,在微相模型的控制下,利用序贯高斯的建模方法建立储层参数模型,包括渗透率模型和孔隙度模型。利用岩心、水淹层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研究储层动用特点,在深化储层精细描基础上,提高剩余油描述精度,对剩余油分布特点进行了综合预测:厚油层层内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结构单元上部,低效无效循环主要集中在下部结构单元。针对目的层存在的层间、层内及平面矛盾,采用了利用隔层进行层间分层、利用夹层进行层内细分、根据砂体平面连通情况进行平面优化注采的调整技术,同时结合不同类型砂体注入特征与见效特征进行了精细跟踪调整,共实施方案调整1146井次,累积增油64.2万吨,提高采收率6.7个百分点,显着提高了研究区聚驱效果。通过本文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特高含水期储层精细描述技术方法,对喇嘛甸油田来说是一次地质理论的创新,充分揭示了厚油层内部结构特征,搞清了剩余油成因和分布特点,有效指导了聚驱综合调整,喇北东块萨叁组聚驱注入结构与产液结构得到优化,实现了产量逐步递增的二类油层聚驱高效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剩余储量开发策略研究[D]. 皮蔚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2]. 经济界限在葡萄花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聂校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3]. 大庆萨南油田南四区东部叁类油层聚驱研究[D]. 张皓. 浙江大学. 2010

[4]. 新疆准噶尔盆地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补偿费计征研究[D]. 谢其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5]. 朝阳沟油田翻188-122区块开发布井方案可行性研究[D]. 张世一. 西安石油大学. 2014

[6]. 杏北油田厚油层强碱叁元复合驱后剩余油分布研究[D]. 宋茹娥. 浙江大学. 2011

[7]. 油气田产能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杨文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8]. 曲流河道砂体内部结构单元划分方法及建模技术研究[C]. 吴艳菊, 龙涛, 马驰. 2004第叁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4

[9]. 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系统问题及优化[J]. 王培亮.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7

[10]. 喇嘛甸油田北东一区萨叁组储层精细研究及其在聚合物驱油中的应用[D]. 苏延昌. 东北石油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剩余储量开发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