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安全的内涵与特点分析_经济安全论文

中国经济安全的内涵与特点分析_经济安全论文

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内涵与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内涵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家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作为一个拥有自己领地、领海、领空的社会空间系统,是一个独立的政治主体和经济行为主体。任何国家都需要维护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消除来自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这种需要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强大而强化的,由此便催生出“国家安全”这一重要概念。

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是指国家的生存不受来自外界的威胁。在1943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明确提出“国家安全”概念以后,美国学界把国家安全界定为有关军事力量的威胁、使用和控制,其中外部的军事进攻是对一国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威胁。国家获取安全的手段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单边的军事能力,只有把自己变得比对手更强大,才会有安全感。因此,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一般偏重于军事安全,即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他国的军事威胁和武力侵犯。直到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一直占据支配性地位,各国一直把军事安全看作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

而在冷战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非传统(非军事)因素已经成为威胁一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传统安全来说,非传统安全的内涵和影响更为多样和复杂。总体来看,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国家安全应该是一个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是指国家拥有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成一家。在这三个因素中,国家政治(军事)安全是核心,国家经济安全是基础,国家文化安全则是前提。

随着18世纪以来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军事安全越来越依赖于经济(科技)安全,因此,经济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国家经济安全的界定

随着各国对经济安全的日益重视,对本国国家经济安全内涵、特点以及外延界定问题逐渐突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科学界定是整个经济安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从目前来看,我们更倾向于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限定在由于外部冲击所可能带来的国内经济运行的风险上。

对于一国的经济安全来说,其原因的多元性、影响程度量化的艰巨性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对其界定和研究的工作十分复杂,因此,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界定和研究需要进行多层面思考、多维度分析。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讲,我们认为可以将其设定为以下五个维度:

1.时间导向的经济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必然会有所变化。因此,可以以时间作为划分标准,将国家经济安全区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国家经济安全。

2.空间导向的经济安全。以空间因素作为划分标准,国家经济安全又可细分为经济空间安全与自然(地理)空间安全。

3.问题导向的经济安全。是以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为划分标准。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离不开人的因素。在很多时候,经济安全危机也是由人,更准确地说,是由人的预期等社会经济问题所造成的。

4.主体导向的经济安全。是以经济活动的主体——人作为划分标准。这些不同群体的人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也各有不同。需要研究的是具有什么特点的人群会对国家经济安全更容易产生影响。

5.外生导向的经济安全。目前的世界是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世界,国际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各国的经济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影响。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和自身条件的差异,各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与不同国家关系的紧密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可能具有对抗性关系,这也就决定了各国外生导向经济安全的特殊性。

三、中国经济安全的时代背景

对于不同国家而言,经济安全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从世界经济两大阵营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安全的理解就有根本的不同,这是由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作为在世界经济中迅速崛起、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经济安全必然也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的经济安全研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

无论从哪个角度(人口、国土面积、收入等)来说,中国都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大国之一。从经济运行状况来看,中国经济无疑也是大国经济。

首先,从总量上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多项经济实物指标位居世界前列。

其次,在增长速度方面,《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78—2005年,我国GDP从3624亿元增长到18.2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9.4%;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1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4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8189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25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558.6亿元增长到67177亿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和29.7平方米。这么高的增长速度是十分罕见的。

(二)我国经济正处于复杂的转型过程之中

以渐进、稳健、人本为特点的中国式经济转轨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以市场交换协调机制为基础、以其他协调机制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总结2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我国的经济转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和范围显著增强,商品市场发展迅猛,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源性产品市场初步形成。国家调控手段和能力逐渐成熟,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政府职能发生了积极转变。收入分配方式逐步适应市场化进程,对微观经济效率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经济结构有了重大调整。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的升级(由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科研实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我国经济仍然是欠发达经济

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持续高增长,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的中国经济仍属于欠发达经济,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样的产业结构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纠纷中没有话语权和决定权,造成我国国家经济利益的损失。整体科技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知识产权发展进程还很缓慢。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多年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凸显。城乡、区域、贫富差距依然呈不断拉大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还不能与经济同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四)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居民的行为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这种文明古国的特色使得国民性十分明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最大,自汉代以来,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儒家文化使得我国国民相当勤奋、忍耐和稳重。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也促进了超稳定的社会系统和分层结构的形成,使人们容易安于现状,不求冒险与创新,这种影响至今还很大。

和谐、民本的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永远的主题,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和谐、人本的理念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是很有帮助和启发的,也与当前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相通之处。

(五)我国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开放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外部环境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开放环境的日趋复杂,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也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性增强。目前,我国对周边主要经济体均存在贸易逆差,对美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大问题,无疑将殃及我国;美国巨额“双赤字”推动下的美元弱势,如果是长期趋势,将会使我国外汇储备大幅贬值,遭受巨大损失。除此之外,我国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二是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压制甚至打击的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和对外影响的增强,有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压制甚至打击的措施,表现为遭遇的反倾销数量增加、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等。

四、中国经济安全的内涵

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总体看来,目前国内虽然研究国家经济安全的文献和著作林林总总,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却暴露出当前国内经济安全研究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大多数学者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都是“泛经济安全”的,认为凡是威胁到国家经济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因素(这种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都属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范畴。这一定义将经济安全与经济发展、经济稳定等混同起来,这自然使得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难以深入。而实际上,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与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的定义应有很大的不同:国家经济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应该是前提与目的的关系,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经济才谈得上发展;国家经济安全与经济稳定的关系则应是局部与总体的关系,影响经济稳定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外的因素,但是对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的研究应更侧重于对国外因素与传导的分析。

二是目前对中国经济安全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对中国经济安全内涵的阐述和界定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外类似。但众所周知,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因此,不同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是有很大甚至根本性的区别的。借用而不是借鉴国外对经济安全的定义来对我国的经济安全进行研究,其成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遭到了削弱。

遵循上述对国家经济安全界定部分的思考方法,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安全的内涵界定应该建立在“双向分析(国内与国际分析)、多维思考”的原则之上,坚持“从外部着眼,内部着手”,从可能的外部冲击出发来分析我国经济内部存在的问题。决不能将中国经济安全的内涵泛化(应将其与经济发展、经济稳定相区别),要注重内涵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考虑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前面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界定,我们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内涵的理解和定位是:通过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

五、中国经济安全的特点

从时代背景出发,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庞大的经济总量、中央掌握相当大的政治经济资源以及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增强,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政府掌握大量的经济和政治资源是应对经济动荡的基础。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必将保持从上到下的党的领导体系及官员垂直领导体系,中央的统一性、团结性一如既往,政治局面也将相当稳定。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支配的国有经济资源庞大。

另外,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也在不断加强。这一点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宏观经济调控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的不同,共进行了五次收缩型宏观调控;在前三个阶段,我国进行经济调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强制性的行政命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经济的大幅波动。在第五次宏观调控中,我国政府采取有保有压、局部调整的方针,运用以经济、法律、货币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的方式,显示了政府宏观调控理念和能力的增强。随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效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非常小。

2.在复杂的开放环境中,我国经济本身的欠发达和转轨特点可能会加剧我国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的脆弱性。

虽然我国在经济社会体制转轨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转轨尚未完成,各项制度建设还不完善,体制性矛盾依然相当突出。这些体制性因素将加剧我国经济在面临外来因素冲击时的脆弱性。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腐败、收入差距拉大、地区不平衡、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城市贫困问题等十分突出,这也使得在面临外在冲击时,我国国民经济竞争力的脆弱性大为增加。而且,转轨期间的不确定性增强。尤其要指出的是,人们预期的不稳定可能带来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如银行挤兑、心理脆弱、社会恐慌等。这些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解决。

3.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国民应对经济安全危机的忍耐力较强。

我国国民由来已久的忍耐、稳健、和谐观体现在经济上,就是国民对稳定生活的追求及“以和为贵”的性格。这些都是国民应对经济安全危机的文化基础。在出现危机时,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庭稳定的追求会转化为超强的承受力来对抗危机,这在较低收入阶层中尤其明显。

但要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上其他国家价值观对我国的冲击,我国出现了价值观多元化倾向,国民性的某些优秀面正在逐渐丧失。这就需要我们本着“有扬有弃”的原则,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丢弃其糟粕,古为今用,弘扬国民创新、和谐精神,培育现代社会的国民性,引导其走上有利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轨道。

标签:;  ;  ;  ;  ;  

中国经济安全的内涵与特点分析_经济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