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 400060
摘要: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路网需进行改造,需在城区干道上增设车行下穿道多不胜数,由此在组织施工和交通组织方面存在急需解决的难题,使二者能够更好的统一。最大限度降低由于施工给交通带来的影响。石马河立交工程下穿道的施工从施工组织上解决了周边交通畅通,为同类型市政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概况、下穿道、工艺、变形缝、支架、交通
一、工程概况
石马河立交位于江北区石马河片区,紧临高家花园大桥北桥头。立交区改造有8条匝道、辅道、还建路等市政工程。施工组织及交通组织等方面遇到了较多困难。其中,2号下穿道的施工也面临了同样的难题。该下穿道位于H匝道HK0+269.153~HK0+324.530处,长55.40m,跨径1×9.5 m,通道净跨宽度为11.10m。两侧墙身厚度各0.80m,顶板厚度0.80m。两侧设置检修道。该下穿车行通道基坑开挖深度7.70~10.50m。结构形式为门型结构。该下穿道其中一段(HK0+305-HK0+331)位于的既有大量车行道的松石路下,由此该段的正常组织施工和交通组织的车流畅通在施工过程中面临较大难度。
施工时由于下穿道进出口段均有构筑物、房屋(有人居住)、管网等拆迁困难。根据业主总体要求,双碑大桥通车后车辆在松石路上双向6车道的车流量较原来有大幅度增加。为减少后期施工的阻力,在现有交通状况下组织施工客不容缓。但原有施工方案为从在拆除下穿道两端构筑物、房屋后从下穿道的小桩号往大桩号分两阶段实施。即下穿松石路的现状道路封闭一侧,实行单道双通的方式,将下穿道实施完成。但前提是下穿道进出口无障碍,且有工作面。但现状是下穿道进出口均存在挡道等困难,且无工作面。按原方案实施不具备条件。但现状必须尽快组织施工,为后期两双工程通车后保证该下穿道顶部的松石路通车减小到最低影响。
为此,须调整原有的施工工艺,结合现状道路,下穿道自身结构、周边现状以及施工进度要求,将原先作进洞口后作出洞口的施工顺序调整为先施工下穿道中间段,后施工两进出洞口段的施工顺序。并确保中间段完成后,下穿道顶部的松石路形成双向4车道。该中部段施工区间在HK0+292~HK0+317处,为第一阶段施工。下穿道的进出口在完善周边构筑物拆除、管网迁建完成后在一并组织实施。
二、施工中技术问题及处理方法
施工中存在两大问题:施工缝的留置及设计变形缝位置的调整;四车道通行时结构支撑加强。
在进行该中部段施工区间为HK0+292~HK0+317段第一阶段施工时。在HK0+290为设计变形缝,下穿道为曲线,为保证形成的四车道的整体性,对原设计在HK0+290变形缝调整至HK0+285。变形缝进行调整征得了设计院进行变更处理。通过第一阶段的实施,将该下穿道分成了三段作业,即进口段、中间段、出口段。
一阶段施工预留与二阶段施工相接的施工缝,与松石路斜交处的墙身钢筋没有形成正交简支结构,为保证一阶段施工完后松石路车辆通行,需要在一阶段与松石路斜交的下穿道盖板悬臂部分的底部进行支架加强处置。
一阶段施工完成后为消除双碑大桥通车后给松石路通行交通带来的阻塞,需要在一阶段施工范围与松石路斜交处的下穿道盖板顶两侧增设重力式挡墙。挡墙内回填土按照道施工要求进行分层回填处理,确保道路的压实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回填至道路路床标高后,按照道路要求进行道路水稳层和沥青铺装。松石路在二阶段施工过程中保证一阶段施工完后松石路双向4车道交通。待一、二阶段施工完成后。在按照路基、路面施工图纸及规范要求恢复松石路路基、路面。
由于下穿道设计线型为曲线,一阶段施工是从下穿道中部开始施工,下穿道与现状松石路斜交,设计下穿道结构钢筋为正交,在下穿道出口处进行斜交区域钢筋加强。一阶段施工预留与二阶段施工相接的施工缝,与松石路斜交处的墙身钢筋没有锚入支座,局部段落形成了顶板悬臂段。即在该第一阶段的起止段均形成了悬臂段。为保证一阶段施工完后松石路车辆通行,需要在一阶段与松石路斜交未锚入墙身支座的下穿道盖板底部进行受力加强。即将顶部段未形成正交的部分全部用支架在底部进行加强处理。
采用碗扣式脚手架沿H匝道道路纵向间距0.3m,横向间距0.3m,步距0.6m进行搭设,立杆顶部用顶托、枋木连续设置,并用顶托调整与顶部结合紧密,下穿道顶部时荷载通过碗扣受力,确保顶板质量。同时,在支架运行期间进行了日是常的维护处理和基坑内的排水,确保支架的满足受力要求。
在下穿道二阶段(进出口)施工完成后在对支架进行拆除,以确保松石路在下穿道施工期间的行车安全。交通开放期间,需定期对支架进行观测和维护,发现问题,立即进行处理。
三、交通保畅期间施工管理措施
一阶段交通开放期间,定期对支架进行观测和维护,发现问题,立即进行处理。由于2号下穿道是从中部开始作业,设计下穿道路面高程比现状松石路路面高程低8m左右。2号下穿道一阶段施工完成后,下穿道形成一个深基坑,现状松石路的路面排水、生活垃圾等汇集到下穿道深坑内且不能排出,为了确保双碑大桥通车后松石路车辆通行和2号下穿道一阶段施工完成后洞内碗口支架维护,需要定期对下穿道洞内积水、并对积水坑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同时,对支架、顶撑等受力构件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施工过程中,须加强对交通组织的设施、临边防护、交通疏导等管理。
四、结语
在现有交通量大的车行道路上进行下穿道施工,周边有障碍的构筑物、管网等,按原有的方案不能一次成型下,通过调整设计,改变施工工艺最大限度保证了交通通行和顺利施工。解决了施工组织和交通畅通在施工过程中的矛盾,为同类型市政工程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GB 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2]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
[3]JGJ166-2008,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S]
[4]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5]DBJ50-078-2008,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6]DBJ50-086-2008,重庆市城市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7]DB50/T 548-2014,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S]
[8]渝建发(2008)169号文.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现场文明施工标准[S]
论文作者:夏家富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阶段论文; 交通论文; 支架论文; 现状论文; 组织论文; 车道论文; 构筑物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