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表述的深刻理解_共同富裕论文

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表述的深刻理解_共同富裕论文

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表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深刻论文,科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几年前,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的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传统的社会主义观,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是毛泽东,都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自己也讲过:“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P111)既然公有制如此重要,为什么不把它列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公有制与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关系?人们对此有不同看法。我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公有制,既不是疏忽,也同他对公有制的认识不矛盾,而是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是为了突出生产力相对于公有制生产关系的更为基础的决定作用

“社会主义”一词是作为“个人主义”的反题提出的。它的最初的含义是要以合作为基础,以公众幸福和社会公平为目标去集体管理人类事务。由于提出者只是基于“平等”、“正义”、“理性”的诉求,着眼于分配关系的改良以实现社会公平,未从社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找到实现理想的现实手段,所以无一不陷入空想。马克思思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关键就在于,把社会形态的演变看作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史”过程,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包括分配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他们坚决反对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离开生产力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P39)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看,这种倾向时有所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之上,出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要求,为冲破资本主义包围、迅速发展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建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推广到其他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由此也造成似乎公有制可以脱离生产力基础,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屡屡出现不顾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盲目“拔高”生产关系,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导致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就是受这种模式影响的结果。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P137)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特征,是指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统一为基础的。而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离开现实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落后国家的现实,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一味地强调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恰恰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突破正是抓住了这个根本缺陷。他说:“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1](P63)“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1](P63)类似的论述还很多,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就有20多处。中心思想就是“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1](P172),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在小平看来,不是生产关系不重要,而是生产力是更为基础的东西,生产关系必须建立的生产力之上。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诸如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来具体确定。离开生产力讲生产关系,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片面追求公有制和社会公平,只能招致破坏生产力的结果。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经验教训,小平一改传统社会主义观偏重于生产关系、强调公有制的思路,把更为基础的东西——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特征从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中没有出现“公有制”的字眼,但不能由此得出公有制不重要的结论,更不能由此否定社会主义必然具有的公有制特征。这是因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抽象和划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最深层次,其次是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然后是社会主义体制。三者相互统一,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全面的认识。在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始终把公有制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条,他认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P149)就是在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他在作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之前也谈到了公有制,邓小平认为深圳特区之所以姓“社”不姓“资”,就是因为公有制占主体。从邓小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主义本质是从最根本、最实质的层次来概括社会主义的属性,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作出充分和全面的回答,还必须从构成社会主义的各个层面上,如社会主义特征即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以及体制等方面加以展开和论述。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偏重于从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来认识社会主义的,但这些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只是表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从哲学的角度讲,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而特征是事物的征象和标志,是本质的外在体现;本质经过抽象,是事物中一般、共同的东西,是相对稳定的;而特征虽然是一个比现象更为具体的表述,但对一个新事物来说,则可能随着实践的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比如我们不能简单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特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只能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正因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理论概括,它是社会主义最根本最实质的内容,从而也就合乎逻辑地得出了这个结论:不提公有制不等于否认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而是把它从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公有制必须与社会主义本质相适应。离开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去追求“纯粹”、“理想”和“高级”的公有制和其它体制,把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当作原则加以固守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教训,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正是基于这种教训的科学总结。

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作为前提已内含于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中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又体现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它既讲了生产力,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讲了生产关系,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说明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它既讲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即现实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我们已经做并在继续做的事;又讲了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必须坚持现实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可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了由浅入深三个关联的层次:第一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充裕的物质条件,离开了这一生产力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途径,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偏离了这一途径,即使生产力上去了,最后归宿必定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第三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上述两层的最终归宿。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统一体。

从三个层次的依存关系可以看出,孤立地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还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为任何一个进步的经济制度的建立,都能起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同样,离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离开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分配制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这是因为,只有改变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只有当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即我们通常讲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排除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可能,才能使劳动者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境地,才能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劳动者的平等和共同富裕。为此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3](P265)邓小平也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P373)“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1](P14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突破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实践证明,这样既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又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大局上防止由剥削导致的两极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如传统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也在改革,以劳动者资产为主体的股份制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这种公有制形式下,劳动者既作为劳动力商品获得工资,又作为资本所有者分享利润,真正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从而为消灭产生剥削的根源,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提供可能。可见,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中,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已作为前提包含于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中。

标签:;  ;  ;  ;  ;  ;  ;  ;  ;  

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表述的深刻理解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